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报价 | 新闻投稿:ldqxnw@163.com
注册
首页|新闻|图库|论坛|时尚|房产|跳蚤|旅游|教育|汽车|财经|娱乐|健康|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黔西南经济快报

安龙金银花: 绿了荒山富了民

安龙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国土面积2237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5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2.35%,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乱石旮旯地,牛马进不去,耕种几大坡,收入两小箩”,这是安龙石漠化地区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安龙通过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实践,在石漠化地区种植金银花,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石漠化成功之路。

  

  “地球癌症”:

  让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喀斯特石漠化被科学家称为“地球癌症”。石漠化对于安龙来说,是一个沉重而又无法回避的话题。石漠化地区具有严重缺水、旱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生产力急剧下降的特点,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谚语。在“第六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上,大部分专家学者在谈到石漠化现象时发出感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安龙县德卧镇大水井村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这里石漠化面积大、等级齐、程度深、危害重。该村由于大面积开荒,曾使植被遭受毁灭性破坏,岩石裸露面积增加,水土流失严重,曾被许多中外专家认定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由于地少贫瘠,村民们只能在石头缝里种玉米,但收成极低。上世纪八十年代,该村92%的人家靠吃救济粮和返销粮度日,缺粮吃和缺钱花。1997年人均纯收入仅为400多元,人均吃粮不足200公斤。由于贫穷,该村21位村民40多岁仍没有成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困曾迫使部分农户背井离乡,到外地求生。“九山半水半分田,养猪种谷不赚钱。山多石多耕地少,一年收入三月了。姑娘一心往外嫁,媳妇不愿来落脚。”这首凄凉的小曲一度在大水井村流传,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生活的无奈。

  

  绝地求生:

  三十余年孜孜探索实践

  石漠化既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无法生存下去了,怎么办?如何在改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使农民摆脱贫困,一直是安龙县委、县政府反复思考的问题。

  安龙县种植金银花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地点是德卧镇大水井村。当时,大水井村村民高文科、白帮金到山中寻找野生药材,无意间发现了一株茂盛的野生金银花缠绕在大树顶端,两人如获至宝,摘回花瓣到镇上,当时就卖了好价钱。于是,一个把野生金银花移栽,进行人工种植的想法在该村萌生。

  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支持和帮助下,大水井村动员全村400多个劳动力用背篼到几公里之外去背土,花了10多万个劳动力,硬是在石旮旯里造出了千多亩“土地”。有了栽种的土地,村民们就到山上寻找野生金银花苗培育。没有水,大家就用背篼装上坛子到5公里以外去背,再一窝窝地浇。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仅1年多的时间,千亩石山地就种上了7万多株金银花。

  1988年,面对喀斯特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将治理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纳入工作的重要日程,经过长期宣传,农民群众认识到喀斯特地区种植金银花是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也是治理荒山荒坡,遏制穷山恶水的一种方法,同时还可以取代过去仅种玉米的单一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防止石漠化。

  1996年,安龙县委、政府把德卧镇的金银花种植模式在全县推广,并把金银花种植列为该县的十大产业之一。

  1999年,在民进中央、贵州省科技厅及州委统战部、州政协、农办、教育局、林业局和科技局等单位帮助下,安龙县开展了“喀斯特地区优质金银花种植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星火计划课题研究。2001年底,选育出最适宜喀斯特地貌的优质品种“黄褐毛忍冬”。通过努力,黄褐毛忍冬2008年被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05版增补版)。通过示范种植、项目科技培训, 2002年开始大面积推广。2007年,安龙县成立了大水井金银花协会。2009年6月,安龙县从重庆引进了一套从杀青、冷却到烘干的一体化金银花专用加工设备。

  为搞好金银花项目,民进中央建议安龙县结合贵州喀斯特地貌面积高达70%以上的特点,从长江、珠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喀斯特地貌防治石漠化,改变农业产业结构使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三个方面推广金银花种植。从而把金银花产业推广上升为一个“生态建设、生态扶贫”的高度。 

  2000年,大水井村种植的金银花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后,安龙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作出建设安龙县10万亩金银花基地的发展战略。 

  2009年,安龙县抢抓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实施的大好机遇,结合实际,提出了建设20万亩金银花基地的发展目标,成立了金银花产业办公室,在金银花的选种育苗、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录入国家药典等方面,逐步形成了安龙金银花的规范化生产、标准化加工和质量认证等科技管理体系,全县已形成“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金银花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培育和壮大金银花产业,突出在深加工上下功夫,积极为花农服务,不断开拓市场,全面推广金银花治理石漠化这一成功模式。

  通过30过多年的孜孜不倦的摸索和实践,安龙县走出了一条治理石漠化的有效路子,为州内外石漠化治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金银花开:

  绿了荒山富了民

  2008年,安龙县已种植金银花14万亩, 2万亩进入花期,产干花460吨,创产值1840万元。预计到2010年,安龙将有6万余亩金银花进入盛花期,按现行价格计算,年可创产值6000万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150元。  

  按一亩喀斯特山地可以种植70棵金银花植株、每棵金银花植株可涵养水分约200公斤计算,一亩金银花可涵养水分14万吨,20万亩金银花可以涵养水分280万吨。安龙县石漠化地区森林植被由原来的41%提高到70%,净增了29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比过去下降45%,80%以上的土地石漠化得到进一步治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彻底改变了过去的贫困面貌。大水井,这个曾经乱石横生的石旮旯,如今满山尽是绿色,焕发出勃勃生机。

  2009年7月7日,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到德卧镇大水井村调研石漠化治理工作,当了解到该村村民通过在深石山区种植金银花户均收入达到了2.4万元后,王富玉高兴的说,大水井村因地制宜,在深石山区种植金银花,不但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路,还为喀斯特地区治理石漠化工作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和做法,这种模式在全省都值得推广。

  “家有千笼金银花,不愁手中没钱花。金花银花吐鲜苔,五月花开幸福来。姑娘不愿往外嫁,外省媳妇跑进来”。如今,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的大水井村民,口中传唱的歌谣已经发生了嬗变,石旮旯里种下的希望之花,已盛开成了朵朵致富之花、生态之花、幸福之花。

  “靠山吃山,谁说这一方水土养不了我们这一方人?我们还要把金银花种得更好,让环境变得更好,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在这儿好好生活,好好享福!”这是大水井村人的心声,也是安龙43万干部群众的心声。

 
了解黔西南更多最新资讯,尽在亮点黔西南网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阅读。

亮点黔西南欢迎投稿,新闻邮箱:ldqxnw@163.com 有奖报料电话:0859 -3224873
 网友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姓名: (文明上网,从理性发言)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

亮点黔西南 版权所有 Ldqx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9-3224873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