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春来早 茶农采新忙
时间:2020-01-16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邢贵龙 陶昌武
1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节,属于隆冬的数九寒天,一年中最冷的时令。
但是就在这一天,普安县江西坡镇许多村寨的村民,却开始了新一年的茶青采摘。
在茶叶生产和销售行业,许多人都知道,普安的茶叶上市较早。但人们怎么都不会想到,今年的茶叶,居然会在立春前一个月,就开园了。
1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茶叶核心产区的江西坡镇采访。在茶源社区的刘家丫口,远远地就能看到,公路旁边不远的茶园里,十来个村民,正在阳光下的坡地里采茶。
紧邻这片茶园的村民陈昌华家,五六台龙井茶加工设备,已经开机运转了一周。院子里的几个箩筐,装满了刚刚收购进来的茶青,还没来得及摊晾。作为华会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陈昌华已经与茶叶打了34年的交道,从学徒做到老板,一家人从中受益匪浅,每年生产和经手的名优茶叶,超过2万斤;还带动了周边的众多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
据陈昌华介绍,目前采摘的茶青,品种都是乌牛早,价格每市斤七八十元不等;接下来相继开采的品种,有龙井四十三、福鼎大白、金华小叶、凤庆大叶等。开园一周以来,他已经生产了上千斤龙井茶。和往年一样,产品主要销往江浙等沿海一带。
关于龙井茶,有必要解释一下。在多次评选的中国“十大名茶”中,它一直排名第一。因其形状扁长,又名扁形茶。但是,只要提到它,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湖龙井,因为在业界,声名远播的龙井,已经成了扁形茶的代名词。然而,西湖龙井村那几十亩面积的茶园,不可能满足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需要。正如清末至民国年间的学人程淯,在《龙井坊茶记》“产额”里所说:“龙井岁产上品茶,如明前雨前者,千余斤耳。并粗叶红叶计之,岁额亦止五千斤上下,而名遍全国,远逮欧美,则赖龙井邻近之茶附益之。盖自十八涧至理安,达江头;自翁家山,满觉陇,茶树弥望,皆名龙井。北贯九里松,至栖霞,亦名龙井,然味犹胜他处。杭州所售者,则笕桥各地之产矣。”就是在程淯生活的年代,情况尚且如此,何况如今的需求量和购买力。因此盛产绿茶的贵州、云南、四川等绿茶产区,特别是以普安为代表的黔西南州,很早就成了龙井茶、或者说扁形茶的供应基地。
接着,我们又到了高棉乡。一路行走,举目都是茶园,随处可见采茶的村民。
到了傍晚,在江西坡镇街口的罗家地,一个自发形成、已近十年的茶青交易市场,我们看到来自周边的茶农,或开小车、或骑摩托车,带着当天采摘的茶青,前来销售。一位加工厂的负责人,指着面前装在篮子里的茶青告诉我们,他已经收购了一千多斤。
茶叶生产之于普安,源远而流长。
普安境内,现存的四球古茶树,多达两万余株,经专家认定,树龄最长的高达3200年。这充分说明,普安是茶叶原产地之一,符合茶圣陆羽在《茶经》里所说的“茶者,南方之嘉木”的判断。
1958年,普安在江西坡的新寨,创办了国营新寨茶场。迄今为止,茶叶生产历史己经超过60年。1985年以后,大规模的茶叶种植,拉开了序幕。以江西坡镇的茶源社区、联盟村、细寨村、东南村、白水村等为核心,迅速向周边村寨和乡镇扩展,如今已经覆盖全县所有乡镇,茶园总面积超过15万亩,其中的百分之六十,集中在以茶源社区为中心的江西坡镇境内。大量的贫困人口,通过茶叶,扔掉贫困帽子,过上了小康生活。
多年来,普安的茶叶生产,长期以绿茶为主,兼产红茶;尤其是春季生产的龙井、毛尖、翠芽等名优绿茶,产值可观。每年开春,用乌牛早品种加工的龙井茶,作为第一批产品,成为走出大山、进入全国市场的代表产品。
随着声名鹊起的“普安红”,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普安红茶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的帮助下,福建的“正山堂”、浙江“白叶一号”等知名品牌,落户普安,助推了普安的茶叶生产,使之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持续提高,影响日益扩大,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得到了较好的凸显。(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记者 邢贵龙 陶昌武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