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龙县城马场坝街中段北侧,始建于清代,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呈圆形,直径5.5米,封土高2.5米,坐北朝南。
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于永历六年(1652)流寓安龙,其朝政受孙可望挟持。为摆脱孙可望挟持,永历帝与从臣吴贞毓等十八位大臣密谋除孙大计,事泄,孙可望以“欺君害良,盗宝矫诏”为由,将十八人于永历八年(1654)四月八日处死,民众将其合葬于天榜山下马场坝,也称“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见《兴义府志》《安龙县志》)
除墓堆封土外,此文保单位还有以下附属建筑:
1、《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碑青石质。方首,高1.47米,宽0.82米,厚0.17米。碑阳正中楷书阴刻“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9字,每字0.1米见方。碑文楷书阴刻,9行,满行26字,共计161字。记吴贞毓等“十八先生”名讳、官衔及遇难原因。通政使司通政使尹三聘、安龙军民府知府范春鳌立于永历十二年,即顺治十五年(1658)。原立于十八先生墓前。1981年维修十八先生墓时出土。今存安龙县文管所。
2、十八先生祠堂位于墓后,坐北向南,中轴对称。由正殿、东西两配殿组成,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5.8米,穿斗式歇山青筒瓦顶。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4米,进深一间,通进深4.9米,穿斗式硬山青筒瓦顶。门、额、坊上雕有花草、鸟兽等图案,鼓形石柱础浮雕八仙过海、姜太翁钓鱼等图案。
3、“十八先生成仁处”摩崖石刻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0.6米。竖长形,高2米,宽0.98米。竖向楷书阴刻“十八先生成仁处”7字,每字0.25米见方。上款“光绪癸未仲夏”,下款“郡守余云焕补泐”。刻于光绪九年(1883)。
4、“藏碧辉崖”摩崖石刻[1939年]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0.6米。竖长形,高2.25米,宽0.98米。竖向行书阴刻“藏碧辉崖”4字,每字0.5米见方。任可澄题于1939年。
5、“浩气常存”摩崖石刻[1939年]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0.6米。竖长形,高2.12米,宽0.98米。竖向楷书阴刻“浩气常存”4字,每字0.5米见方。贵州西路专员胡刚敬题于1939年。
6、“天地正气”摩崖石刻[1939年]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0.6米。竖长形,高2.2米,宽0.98米。竖向楷书阴刻“天地正气”4字,每字0.5米见方。柏文蔚敬题。
7、“浩气长存”摩崖石刻[1939年]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0.6米。竖长形,高2.25米,宽0.87米。竖向篆书阴刻“浩气长存”4字,每字0.5米见方。王伯群题于1939年。
8、“孔曰成仁”摩崖石刻[1939年]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1.1米。竖长形,高1.1米,宽0.65米。竖向行书阴刻“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仁至,所以义尽,居正”18字,每字0.1米见方。作者为张居正。
9、“瀛洲神境”摩崖石刻[1939年]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0.8米。竖长形,高1.9米,宽0.98米。竖向楷书阴刻“瀛洲神境”4字,每字0.45米见方。李烈钧题于1939年。
10、“碧血千秋”碑[1939年]位于祠堂后,青石质,方首。高1.68米,宽0.98米,厚0.17米。正中竖向楷书阴刻“碧血千秋”4字,每字0.4米见方。蒋中正题于1939年。
11、“重如泰山”摩崖石刻[1939年]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2.66米。横长形,高0.68米,宽2.14米。横向楷书阴刻“重如泰山”4字,每字0.4米见方。前溪吴鼎昌书于1939年。
12、“天地同流”摩崖石刻[1942年]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2.66米。横长形,高0.68米,宽2.28米。横向楷书阴刻“天地同流”4字,每字0.4米见方。刘伯龙书于壬午年(1942)。
13、“缅怀先烈”摩崖石刻[1945年]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1.1米。竖长形,高1米,宽0.76米。竖向行书阴刻“春风驻马拜先贤,短碣佳城数百年,慷慨勤王人十八,飘零云国路三千。丹心莫补偏安局,青史常留绝命篇,试问奸臣犹在否,万山无语泣啼鹃。”吴俊题于1945年。
14、“忠烈可风”摩崖石刻[民国]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0.8米。竖长形,高1.95米,宽0.87米。竖向楷书阴刻“忠烈可风”4字,每字0.45米见方。落款:“王漱芳”。
15、“天地正气”摩崖石刻[民国]位于祠堂后崖壁上,离地0.8米。竖长形,高1.95米,宽0.95米。竖向楷书阴刻“天地正气”4字,每字0.35米见方。落款:“专员刘时范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