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古法造纸“活化石”早有传闻,但我未得一见,在今年的国庆长假之际,我应邀到贞丰县小屯乡龙井村一位同学家作客,终于得见这一古法造纸“活化石”的尊容。
到龙井,我见到一个个不同的池子有序排列,有的人在池中洗刷,有的人在池中鼓捣,作业井然有序。
同学告诉我,小屯乡的龙井、半坡、仁朝一带,仍然保持着一套完整而古老的以树皮、仙人掌为原料的白棉纸造纸工艺,多达72道的造纸工艺古朴而自然,被誉为古法造纸术的“活化石”,文化部于2007年将此造纸技术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井村民刘仕阳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纸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为此我在龙井造纸作坊,找到了刘仕阳。
据刘仕阳介绍,小屯村民造纸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重庆南川县一位龙姓纸匠为避难,携家带口逃到千里外的小屯乡并定居下来,主要靠造纸的手艺过日子。一传十、十传百,这手艺以师带徒的方式,一代一代逐渐传遍了小屯乡,龙井、半坡、羊寨、老漆凼等村寨,后来逐渐成了著名的“抄纸村”,他是龙井造纸的第九代传人。
相传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用树皮、破布、渔网等作为原材料造纸而成为造纸术的祖师爷。贞丰县小屯乡龙井村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蔡伦式的造纸作坊,造纸的方法、工序被外界誉为东方文明古法造纸的“活化石”。
传统白棉纸的加工,工艺看似非常简单,但操作起来却极为复杂。有剥、泡、揉、打、拌等7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制作主要是依靠帘子、架子、棕刷等工具,全部进行手工操作。
白棉纸的加工原料主要是构皮(一种树皮)及仙人掌,辅料有石灰等。其制作基本工序为:
——备料。先把有韧性的构皮在水中浸泡两三天,拟成3斤左右的一个,放于甑中蒸煮两天一夜,待褪去枸皮黑壳,放清水里透一天一夜,捞起黑壳洗浪干净,将其漂白,用浆机粉碎成絮状,放入槽子里搅拌制成枸皮浆。将仙人掌削皮,放池子中,木棍搅拌,使其胶汁溶解池中,反复搅拌匀至稠状,做成仙人掌胶汁浆。
——做纸桨。将仙人掌胶汁浆添加到已搅拌均匀的枸皮浆中,再次搅拌约半小时,拌桨均匀后,产生的桨液呈乳白色,便是做纸页的原材料。
——抄纸。即做纸页。用细竹帘在原料池中舀桨和摆动便移出便做成纸。纸的厚度由舀桨时竹帘进入原料池的深度和原料浓度来控制,纸的质量要靠摆动次数来控制。原料浓且舀深了,纸页变厚;原料浓度低且舀浅了,纸页变薄。抄厚或薄了,纸质达不到要求。摆动的次数与纸页的均匀度、纸的柔韧性有相当的关系,摆动的次数多了,纸桨方向顺,纸容易撕裂,且耽误时间;摆动次数少了,页面很不均匀,容易出现漏孔现象。因此摆动次数要恰当。
——晒纸。将抄好的纸分页贴墙或地面等平整辟面凉晒,凉晒时视纸页湿度而定可重叠。干燥后将纸页进行叠压,使纸页平顺。
——分装。将经过叠压的纸张,以页数作为规格进行分装,便形成成品,即可出售。
由于所加工出来的白绵纸保存了原来的传统工艺,并具有韧性好、吸水、搞腐蚀性强等特性,其保存期可达上千年,在当地群众的家中,我们可以看到传承了几百年的家谱仍然清晰可见。
几百年的岁月中,这一古朴而自然的传统工艺曾经创造过辉煌,在民国29年,白绵纸应邀参加南京赛宝会,受到了与会各方的好评,荣获优胜奖,从而使白绵纸这一传统的工艺广为流传,产品销量骤然攀升,在销往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全国各地的同时,迅速销往美国、越南等国家。作为祖祖辈辈都是依靠造纸为生的刘仕阳在改革开放后,便继承了父辈的这一传统工艺,并不断地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使古法造纸在他的手中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古法造纸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原先村里的一些生产加工户也都停止古法造纸工艺。
为了使古法造纸工艺永久传承下去,2007年,贞丰县县委、政府将古法造纸工艺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该项目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认可,于2007年将此造纸技术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屯乡龙井村民刘仕阳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纸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刘仕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纸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后,深感面对现代造纸业的强力冲击,这些复杂难学的古法造纸技艺传承,抢救、保护古法造纸技艺的重任在肩,他上承父业,下将技艺传其弟刘仕友、刘仕虎,其子刘梦。目前这三个徒弟已出师,他要求这些徒弟们将白棉纸制作技艺一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让古法造纸“活化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