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交通报》三版刊登一则题为《灾区重建 我们一直在路上》的文章,报道在四川灾区,交通公路人为了让灾区人民早日恢复畅通的公路交通,在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不仅要克服高原反应的不适,还要饱受毒虫的叮咬,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灾区修建公路。这是一种什么样精神,这是一种大爱精神,是交通公路人一种无私的大爱精神。
“重建家园,我们一直在路上……”,成了参与四川灾后重建公路建设者们共同的真实写照。有些同志四五个月不回家,这不是他们不想家不爱家,恰恰相反,他们很爱家也想家,且多数建设者都是为人父为人母,上有老下有小,但是为了灾区人民早日走上畅通安全的公路,让灾区人民早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他们不得不舍弃小家。
不管在任何时候,发生任何灾情和危险,公路交通人必须要在第一时间里第一个冲上去,因为抢险救灾离不开交通,救援队伍的开进离不开交通,救援装备的开进离不开交通,就是救灾物资和伤员的救助更是离不开交通。5.12汶川大地震的抢险救援就是因为公路受损严重交通瘫痪,在开始的三天里进展非常缓慢,直到公路打通后,救援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但是在这背后,有着广大公路职工冒着地震余震的危险抢修公路,有些公路职工为了更多的人能得救而放弃家人可能获救生还的机会,忍着巨痛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交通公路人这样忘我的精神无处不在。2006年6月12日的贵州省望谟县遭受80年一遇特大暴雨袭击,4小时降雨量为196毫米,一夜之间造成30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亿元。时任交通厅厅长彭伯元第二天在交通多处中断,冒着生命危险步行40多公里赶往灾区察看灾情,到公路抢修工地上的第一句就是“公路什么时候能抢通,救灾物什么时候能运进来送到受灾群众的手中。”当一位年近九旬的陈姓老大爷听到这话时,两行老泪从饱经风霜的脸上流了下来,老人哽咽地说道:“只有共产党的厅长才会这样关心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存,在旧社会哪会有这样的好事啊。”以此成鲜明对比的是,在80年前的那场特大洪灾,让包括陈老大爷一家在内的50多户人家流离失所。然而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乡长三天后才姗姗前来,并且只是一头钻进受灾并不严重的地主老财的家中,享受着地主老财的佳肴款待,几天后所谓的救灾物资,大部分都抬进了地主的家,而真正受灾的群众分到手中少得可怜。
望谟县真是多灾多难,2008年5月26日,又遭受特大洪灾,贵州省兴义公路管理局立即从各个公路管理段抽调精干人员组成抢险突击队,局长高勇亲自率队参加公路抢修,和工人一道,住帐篷,睡地铺。把办公室搬到水毁公路抢修工地帐篷里,由于整个黔西南州各县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灾情,全州国、省干线公路水毁抢险指挥工作也就在这个帐篷进行了。有了主管行政生产工作的一把手局长在一起抢险,当地政府都认为最少要一个月才能抢通的公路,仅仅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了。当满载着救灾物资的车辆直接开进灾区时,受灾群众不约而同地发出感慨:“交通公路人真了起呀,当领导的都能和工人打地铺,抢修的进度肯定很快嘛。”
交通公路人的肩上肩负公路保通的神圣使命,他们必须时刻准备着,保证公路的畅通,这样一切抢险救灾工作才能得以顺利的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