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师魂
——记安龙县万峰湖镇关山小学教师查连敏
“动员学生、报名、拉书、检查桌椅、打扫教室、分发课本……”这几天,查连敏老师像往常一样又忙开了。金秋送爽,稻花飘香,在这充满丰收与喜悦的季节,笔者来到安龙县万峰湖镇关山小学,慕名走访了贵州省“希望工程园丁奖”获得者查连敏老师。
查连敏,女,布依族,1991年7月从安龙民族师毕业后,就一直在安龙县万峰湖镇关山小学任教。19年来,她默默无闻、无怨无悔、辛勤耕耘在边远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上,把爱的阳光洒向她热爱的事业、洒向她挚爱的学生、洒向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大山深处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时代赞歌。
女承父业,父女同撑一片蓝天
1991年7月,查连敏从安龙民族师范毕业后,分配到万峰湖镇民族小学。临近开学的时候,因为关山小学条件不好,分不进去教师,眼看着150多名学生即将面临失学,父亲查必祥急得上热锅上的蚂蚁,他不得不打起女儿的“主意”。“小敏、你还是回来吧,父亲老了,你是关山土生土长的人,你都不来,还靠哪个进来?就算来帮父亲一把吧!”在父亲的一再劝说和恳求下,查连敏犹豫了,她实在不忍心看着父亲辛辛苦苦创办的学校因缺教师而面临倒闭。为了与父亲共同撑起关山小学,为了那150名渴求知识的孩子,她忍痛放弃了条件较好的中心小学,回到了关山。从此,她与父亲一道开始了自己钟爱的事业……
1991年8月30日,踏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查连敏和父亲到镇上背来了学生的课本和作业本,便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第一次走上讲台,望着台下大部分是男孩子,她感到有些失落和心痛。关山小学的学生,全部来自关山、坡桑、大山等布依村寨,村民的思想很落后,认为“送女孩子是帮人家送”。由于“重男轻女”的历史原因,村民们都不愿把女孩子送来学校读书,于是她和父亲就利用课余时间、赶集、村寨办红白喜事、走亲访友的机会动员村民送女孩子读书,并以自己为榜样,现身说教。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和父亲的极力劝说和动员下,村民们的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纷纷将孩子送到学校来读书,学生从1991年的150多人发展到1998年的253人,入学率逐年提高。
“1991年,我刚来到学校,学校的木楼还没有浇筑地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和父亲就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一起到山脚下开挖青石,背到学校,租来打沙机自己打沙浇筑地板,修建带沼气池的简易厕所,既解决了照明,又改善了环境卫生。”回想当时刚来到学校和父亲一起建校时的情景,查连敏仍记忆犹新。
1996年前,学校不通水,我和父亲就买来水管,自己投工投劳,从1000米以外引来井水,从而解决了学生生活用水困难;不通电,学校自筹资金1200元,请来供电部门接通了电。1998年9月,学生人数增加到253人,原来的木校舍已容纳不下,几个班就挤在简陋的两层木板瓦房中上课。当时,在楼下上课的师生很受罪,每上一节课下来全身都是黄土灰,就是下课十分钟,只要上面班级的同学随便走动一下,下面的教室就开始“下”起了灰尘。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她就和父母亲商量,决定用家里的积蓄再贷款重新修建一幢教学楼。因不通公路,只好自己砍柴,请人挖窑、打砖坯、烧砖。到1999年3月,我们终于完成了2万块砖的工程。砂、石、水泥等建筑材料运不进来,就动员村民们一起挖通组公路。1999年9月终于完成教学楼第一层三间共126平方米。2000年,学校得到省政府资助15万元,完成了教学楼第二、三层的修建。2002年底以来,又得到上级主管部的支持,陆续修建了操场、挡土墙、厕所等附属设施,才有了今天这所像样的学校。谈起一路办学的艰辛历程,查连敏老师如数家珍。
视生如子,大山演绎人间真爱
“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对待学生就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一样,来不得半点的虚情假意。” 查连敏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1993年3月,五年级学生罗荣江身患重病,由于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拿不出医药费,查连敏就把他接到家里来照顾,为他请医找药,花了400多元,直到1994年7月考入安龙一中,查连敏也未收过罗荣江的一分生活费。不仅如此,罗荣江读初中后,她还每个月从几百元的工资中拿出20元资助到初中毕业。
1993年4月,三年级学生王化美家发生火灾,家中财物全部化为灰烬,查连敏就用自己的钱,亲自到龙广书店为王化美同学买来课本、书包等学习用具,让她安心继续上学。
1994年11月,四年级学生贺纯华患重病住进黔西南州人民医院,需要开刀做手术,因家庭经济困难,拿不出手术费。查连敏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动员学生捐资,同时拿出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并亲自送到州医院给贺纯华治病,接过查老师送来的“救命钱”,贺纯华一家激动得流下了滚烫的热泪。
关山山高路陡、交通不便、地势偏僻,群众主要以种植为主,经济收入单一,生活比较困难。近年来,关山小学多数学生的父母便外出打工,很少能顾及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为了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查老师经常走村串户进行家访,和学生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进行交流谈心,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解除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惑,切实帮助学生及他们的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永和村坡莫组查方法、查方世两兄弟的父母都到浙江打工,交给已70岁的爷爷奶奶照管,2003年12月的一天夜里,家中电线短路发生火灾,所有家产化为灰烬,年仅8岁的查方世也不幸在火灾中遇难。第二天一大早,查老师听到消息后,一口气跑了近3公里的山路来到查方法家了解情况。之后又跑回学校,发动师生捐款捐物,下午送到查方法家,解了燃眉之急,也让他安心读书。
2008年5月,永和村坡桑组五年级的查方来同学,被其母亲骗到海南打工,查连敏几经周折,硬是从海南文昌把查方来劝回学校继续读书。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查老师除在国旗下和课堂中穿插介绍地震中的感人事迹外,还倡议全校师生把自己的零花钱共1000余元捐给了灾区的人民,表达了山区孩子一份份浓浓的爱心。
2009年秋学期,原龙湖村大山组二年级李斯敏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随70多岁的奶奶生活。因为想念母亲,李斯敏常常背地里哭,常常离家出走去寻找母亲,弄得学校的老师和她的奶奶到处找她,学习成绩开始下降。查连敏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没有办法,她干脆直接把李斯敏接到家里同吃同住,和她谈心交心、给她补课。同时积极和她母亲联系,让她母亲经常与孩子通电话,有时间来学校陪陪孩子,给孩子母爱。在查老师无私的帮助下,李斯敏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成绩很快赶上来,在当年的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全镇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天道酬勤,爱心结下累累硕果
天道酬勤,付出总有回报。19年来,查连敏老师一直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执着地追求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用爱滋润着山区的每一个孩子,19年如一日,在平凡中彰显着伟大。
由于工作和教学成绩突出,1996年,查连敏老师被评为贵州省“希望工程园丁奖”、 黔西南州首届“十大杰出青年”、黔西南州“优秀班主任”,1997年被评为黔西南州“优秀教师”、黔西南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贵州青年五四奖章”、安龙县“巾帼建功”先进个人,2002至2009年多次被安龙县、万峰湖镇评为“优秀老师”、“ 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面对成绩和荣誉,查连敏老师不骄不躁,仍一如既往地赴在边远山区的教育事业上,对教育教学进行不懈的钻研和探究,将爱洒向每个孩子的身上。爱无价,情永恒。为了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查老师用自己的爱心,继续在教书育人的路上播撒着、耕耘着……
(杨 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