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布依族村寨、一所学校、一代又一代儿童未来的梦想,一对夫妻在一个极为偏僻的深山里演绎着纯洁的人间真情。
册亨县坡妹镇联合村(现与纳福村合并)与贞丰县的沙坪乡这年村隔大田河相望,距镇政府15公里,是册亨县极为偏僻的纯布依族村寨,总人口785人,一半以上妇女不会说汉话。距这个寨子约3公里的山脚下还有一个居住着20余户布依族人家的小寨子,名叫马鞍山,至今仍未通公路,联合村小学的男主人毛通付便住在这里。
一个村,缘何只有一对夫妻在撑着这片天地的教育事业,这得从头说起。
1990年,就读高中二年级的毛通付因家境困难被迫辍学。一番痛心之后,懂事的毛通付理解家里的处境,走出阴霾随从父母干活。
乡亲留住“文化人”
由于该村五公里开外没有学校,村里儿童都要到10岁以上才上学,且一旦刮风下雨,学生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有些父母为了保孩子平安,宁愿留守孩子在家成文盲,也不愿让孩子出远门上学。毛通付虽然只读过高二,但那时在那片天地的本村及邻村邻寨算是文化最高的了。1991年9月,随家人尝试了一年农活后,毛通付觉得耕耘那几分田地永远难以改变贫穷面貌。正当他准备外出务工时,毛玉东、毛瑞伦、毛德江等村民登门拜访,向他诉说了孩子走远路读书的苦衷,请求他在寨子里办学,这事让他不得不回忆起自己艰难的童年,不假思索便答应了。
深山办学穷退汉子,声声老师情牵学娃
没学校、没课桌、没资金……一切空白。尽管什么也没有,但乡亲的那股热情让毛通付没有退却的理由——有的说愿意腾出自家房子,有的愿捐出自家进贡祖宗的四方桌,有的愿出木头打桌椅……
为了方便管理学生,毛通付将学校办在自家里。通过近一个月的筹备后,建成了一间简易的教室。当年村里18个失学大龄儿童得以返校。学校开办了,但自己的生活咋办?18个学生才有5个学生勉强缴得起书学费,自己还得借钱贴本为学生买书本,生活方面幸好还得到父母供给。
第二年,听说毛通付办学可以赊账,学费低,周边的松林、联合等寨子的家长纷纷送孩子来他那儿入学,由于学生多,毛通付只好请本村和邻村的毛通汉、韦汉斌、毛通元来协助。看着自家孩子能就近入学,家长们很高兴,毛通付也觉得自己读书也没白读,能为家乡做点事。但好景不长,由于村民们经济困难,大部分赊欠书学费,大家熬到年底后,仍没几个家长来交书学费,其他老师问他要工资,且都不愿干了。父母也觉得他不但干了两年义务工,“白吃”家里饭,还遭人到家要账,怨气十分强烈。那时,毛通付跑到山上大哭了一场,之后伤心地踏上了南下淘金之路。
进厂后,他埋头苦干,努力忘记伤心的岁月,月赚千余元,比在村里教书强多了。尽管他的积蓄与日俱增,但总觉得自己不快乐,闲时那几十双求知渴望的眼睛时常在脑海里浮现,甚至让他经常失眠。1996年,当他返回到久违故乡的路上时,遇上了他当年教过的学生。“毛老师,您去哪里了?您怎么不教我们了?我们到马力读好远好远喔!”“毛老师,您教我们嘛!教我们嘛!”毛通付早已止不住感动的热泪往外直流。回到家后,听村民反映,他走后,村里因学校远,很少有人读书。因为不识文化,不懂汉语,出门打工吃尽了苦头,有些人还在他乡迷路失踪。毛通付意识到了自己去留的重要性,只有他留在大山里,孩子的明天才有希望。
夫妻同舟共济育桃李
由于联合村大寨原办的民办教学点老师年纪大,知识老化,听说山脚下的毛老师又回来办学,许多学生都愿舍近求远去毛老师那里读书。考虑到联合大寨比较当中,人家户多,他干脆到那里办学,每天往返在陡峭的马鞍山大坡上近三个小时,走读为学生上课,这样的日子已14个春秋风雨无阻。
联合大寨和自己住的马鞍山小寨一样的偏远落后,在那儿办学同样艰苦,但既然选择了为家乡贡献,就得坚持,就得克服和努力解决种种困难。没有学校,加之没有资金,农户都不愿提供房屋,觉得学校在家很吵闹,又没钱。1996年至1999年的三年时间,他先后租了四家农户,出于好心的农户均只愿意为学校奉献一年,“流动学校”成了他的心病。因为农户都很穷,大部分学生不但学费交不起,连买书的钱也没有。尽管如此,毛通付还是没有因为家长交不起学费而让一个学生辍学。为最大限度地节约每一分钱,每学期他都自己到镇上挑书步行十多里路,上课时经常嘱咐学生要爱护课本,用过的书本要留到下年轮流使用。
他刻苦办学的精神感动了上级党委、政府,1999年他被纳入了民办教师待遇。针对毛通付办“流动学校”一事,镇党委、政府争取上级资助建起了一幢6间3层的联合小学教学楼。也就在这一年,村里一位有初中文化、很欣赏他奉献精神的善良姑娘韦金敏要求到学校代课,为他分忧。深山里的一对知识青年因为志同道合产生了爱情,后来结为伉俪。
教学楼修建后,学校曾办起了完小,学生从几十人上升到130多人,镇里也安排了几批毕业生下来,但都因地处边远,进村路况差,生活不便,相继以各种理由调出,只有这对夫妇仍在坚守,学校也只好缩减班级(现有1—3年级各一个班)。
谈及他们的教书待遇时,毛通付说,虽然民办教师工资现已加到了每月三百元,但他一家每月的收入不到一千元,好多村民外出打工回来都建起了新楼房,而自家修一栋小房却欠账三万多元,有时真想外出赚点钱来改变家里的生活条件,可就是放不下那群孩子。
在马鞍山至联合村陡峭的大坡上,每天人们都可看到这对夫妻早出晚归的身影。因为执着,他们将爱献给了大山;因为爱,他们牺牲了舒适的生活,将幸福寄托在大山里更多的孩子身上。愿这对夫妇在那边远落后的角落里育出更多“丰硕的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