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黔西南讯 1985年4月,年仅16岁的张宜州就从父亲张时天的手里接过铁铲和扫把,接着从事父辈已经干了几十年的养路事业。开始上班那天,父亲千叮嘱万叮嘱要怎么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养路工人和怎样去爱护公路,要把公路当成自己孩子一样爱护,也许当时本来还是孩子的张宜州,不怎么了解父亲说的“把公路当成自己孩子一样爱护”的含义。也是从那天开始,他就懵懵懂懂地跟老同志一起上工地,挖水沟、铲路肩,在老同志的帮助下,他逐渐明白父亲所说的“公路与孩子”的哲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地把情、把心、把魂系在了公路上,也把自己的命运和公路养护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由于工作出色,连续多年获得册亨公路管理段、兴义公路管理局表彰为“先进个人”和“先进生产工作者”,册亨县人民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员”荣誉称号。
甘当铺路石 以养路为荣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出生于工人家庭,父亲是公路部门的一名基层养路工,母亲没有工作,每月仅靠父亲三十多元的工资来抚养他们五兄妹,生活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张宜州从小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他刚初中毕业就放弃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过早地接过父亲的铁铲和扫把,分担起家庭的责任。从小家庭贫困,食不裹腹的生活使他小从就懂得什么叫苦,苦难的磨励更增加了他对人生的体味和对工作的珍惜。
不管是在185道当普通工人,还是到冗贝当道班班长,直到后来冗贝道班和冗渡道班合并成一个大的养护站后他又当上冗渡养护站的站长,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尽心尽职地干好本职工作。他认为人的能力有大小,岗位各不同,看似很平凡的养路工照样能实现自我价值。不干则以,要干就要实实在地干好,他凭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凭着一颗火热的心,把看似非常普通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从2003年他担任冗渡养护站站长至今,他们所管养的省道313线0K至35K,在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带领全站职工克服重重困难,硬是把这35公里公路侍弄得“畅、安、舒、美”,平均好路率均在95%以上,受到过往车辆驾驶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他常对职工们说:“我们身为一名养路工,养好公路是我们最大的职责”,多么朴实的语言啊,但这朴实的语言却折射我们新一代养路工人的不平凡,他们一年四季都要在野外工作,不管是严寒的冬天还是在酷热的夏天,为了养好公路,他们天天与铁铲为伴、与扫把为伍,把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公路。他们常年在外日晒雨淋,和同龄人相比,显得要苍老许多。不定时的就餐,让他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胃病。长时间呼吸马路灰尘,让养路工平均寿命都比其他行业要少得多。92年他还在185道班工作,那时养的还是泥路,一天二哥张宜亚从云南运药材下广西经过他们管养的路段看到张宜州正在路上铲路肩,满脸灰尘且汗流浃背,二哥心疼地劝说他放弃这项又苦又累且工资又不高的养路工作,和他一起做药材生意。他婉言谢绝了二哥的好意,他对二哥说道:“路总是要有人养,如果大家都不做养路这份工作,那么你的运药材货车又怎么走得了呀?”二哥知道说不动一向执着的四弟,就只有悻悻地走了。
张宜州的妻子卜安秀虽然也和他在同一个单位,有一子一女,大儿子残疾,小女儿又正上学,每个月的收入都捉襟见肘,入不敷出。2004年8月,当时拥有一家煤厂和一家焦化厂的姐夫王刚林叫他把工作辞了,要他去帮他管理煤厂或焦化厂,每月开的工资绝对是养路工作工资的三四倍,妻子也心动了,叫他下海她一个人留在单位继续从事养路工作,这样一家人既有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又有一分稳定的工作,那多好啊。说实话,他此时也矛盾过,去姐夫的煤厂搞管理工作,一年挣的确实是干养路工的三四倍,也许还要多,但是自己干了近10年的养路工作,虽说收入不高,但是有感情了呀,看着公路在眼里等级一天比一天提高,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怎么说放弃就放弃了呢?经过一番急烈的思想斗争后,他再次选择留下,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养路工。
舍弃小家 大爱留给公路
谈到长子张文文,张宜州似乎有些不安和愧疚的神色。90年8月,那时张宜州夫妇都还在185道班工作,他们把只有几个月大的幼儿留给家里的老母亲照顾。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留在老家的儿子患重感冒,连续几天高烧不止,那时通讯不便,班上连一个座机电话的都没有,老母亲请过路的驾驶员捎话下来,由于是汛期水毁严重,驾驶员在水毁断交的公路上走走停停,当驾驶员把话带到时已是第4天。水毁公路还没有清通,那时班上除了有一辆手扶式拖拉机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养护机械。看着被堵成长龙的车辆和心急如焚的驾乘人员,他夫妇俩选择留下继续和同志们一起,上路清挖水毁坍方,直到第8天,全部清通公路后,他们夫妻俩才赶回老家看望病重的儿子。当把儿送到医院治疗时,医生生气地批评他们对孩子这样不负责,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可能会导致双目失明。那天在医院里夫妻俩抱头痛哭一场。后来到贵阳、昆明、北京治疗,只要有一线希望,张宜州夫妇哪怕是债台高筑,也要医好儿子的双眼,毕竟他还小,他以后的路还长呀。
一次次的希望都是被一次次无情地打碎,那几年,别的职工虽是单职工,都一个一个地拥有自己的房子搬进了新家,然而张宜州夫妇为了给儿子治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但是坚强的夫妇俩硬是没有向单位开口,自己艰难地挺过一道道难关。儿子的不幸遭遇粉碎了这个本来就比较幸福的家,面对儿子一天天长大,张宜州夫妇对孩子愧疚万分,但是懂事、乖巧的儿子知道爸爸妈妈工作的艰辛,从来就没有责怪过父母,反而还主动要求去跟盲人师傅学习按摩自食其力。张宜州站长并没有就此消沉,反而把对儿子所欠的爱,化着一种力量,一种坚强的力量,加倍地去努力工作,看他自己亲手养护的公路一天天地好起来,看到一辆辆车安全、快速地从他面前经过时司机师傅脸上呈现的满意笑容,他的心里也许得到一点点慰藉。
自给儿子造成终生遗憾后,他们夫妇俩对小女儿的关怀就是倍加小心,从女儿张莎莎一出生,他们再也不敢把孩子留在老人的身边,而是带到班上,他们上班时女儿也就跟着去路上“上班”,直到女儿6岁时才送进全封闭的公路局子弟学校。2007年“五一”长假,正遇安龙准备举办盛大的荷花节,每天的车流量特别大,保畅工作任务较重,4月30日学校通知长假期间要把孩了接走,妻子卜安秀看到繁忙的工作,坚持和大家一起修补损坏的路面,直到下午5点钟才离开工地乘客车赶往兴义去接女儿张莎莎,但是偏遇天公不作美,在路上几次堵车,当她赶到公路局子校时,只剩下8岁多的小女儿和生活老师两个人在学校了,见到母亲这么晚才赶来学校接自己,女儿扑上来哭着紧紧抱着妈妈,当时卜安秀把脸侧到半边悄悄流泪。
以身作则 当好“火车头”
荣誉的背后是他流淌的汗水,是贵州高原公路上演绎着的青春岁月。从刚进来时的懵懵少年,到现在的饱经沧桑,比实际年龄还要苍老许多、成熟干练的养护站站长。二十六个春秋,他与大山为伴,与白云为朋,与公路为伍,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公路事业。路,伴随着他的人生;路,占据着他的心灵,他一直是那样认为。
85年4月,他一参加工作就被安排在册亨公路管理段离县城最远且工作最艰苦的185道班,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是中国公路史上少有以公里桩来命名的道班。这个班因远离村寨没有地名,上级管理部门就以公里桩命名。这个道班远离人烟,没水没电,条件非常艰苦,白天上路干活,晚上基本上是没有娱乐,再说工作之艰苦,晚上下班回来已经累得不想动弹。开始,张宜州曾经茫然过,也曾经徘徊过,但是带着退休老父亲的期望,在老班长、老同志的关心和帮助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地爱上了公路,况且也是父辈曾经流过心血和汗水养护了一辈子的公路。91年由于工作的需要,他又调到冗贝道班,从这时这始,领导有意识地把他当着未来班长培养对象,叫老班长悉心地带着他。94年老班长调到岩架道班,他就担任起冗贝道班的班长,从那时起,班长、站长一干就是17年。
养路工的工作、生活环境非常艰苦,每天与风雨相伴,与泥水为伍。“远看象挖炭的(面黑皮糙),近看象要饭的(衣衫破旧),一问是公路养护段的”是当时养护工人的真实写照。吃的是青菜汤,汤上面难得看见几滴油花。住的是四面通风的瓦房,春夏秋三季勉强还行,遇到冬天,四周透风的石墙,常常把公路职工们冷得瑟瑟发抖。一些后面进来的青年职工,不安心工作想离开道班,此时,张宜长总是讲述自己的经历,刚进来时他也曾经和他们一样也想过离开过公路,他意味深长地对他们说:“公路这个行业,你干着干着就会爱上了,因为公路事业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会给许许多多家庭带来团聚的快乐”,他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对青工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尽管养路工作非常艰苦,但在他的带领下,整个班团结协作,公路路容路貌逐年改善,年年得到上级的表彰,让这些年轻的职工看到公路事业的希望所在,他们冗贝道班,在那个大家热心下海淘金的狂热年代,竟然没有一个青工辞职离开。
2002年冗贝、冗渡两个道班合并成一个大的养护站,出去大修工地施工了近一年的张宜州又回到冗渡养护站,这时养护里程增长,人员也比原来在冗贝道班时多了一倍,工作难度之大,段部领导就把冗渡养护站的重担交给了有多年丰富管理经验、又能吃苦耐劳的张宜州。谈到张宜州站长,全站职工无不对他树大拇指,“我们的宜州站长虽然开着站上的工程车,但是他从来不像有些站长那样当脱产站长,即使是修车都是晚上大家下班后他才开去修的,他样样工作带着大家干,苦活累活抢着干,能和他一起工作,真是我们的福份。”一次在路边清挖水沟的几个老职工一脸高兴地对我说道,笔者这时没有看到张宜州站长的身影,问他是不是没有来上工,这时站上女职工杨光翠兴奋地说到:“我们宜州站长正带着几个民工在前面清挖难度大的公路水沟哩,让我们几个女同志和老同志在工作轻松的地段清挖。”杨光翠擦了擦额上的汗水继续说道:“我们的宜州站长在分配工作时,不分亲疏,就是他妻子卜安秀从来就没有和他分配在一组过,也从来没有得到殊照顾过,我们有这样一个大公无私的站长,干活自然就是心情开朗,干劲十足了,因此这些年在宜州站长的带领下,我们好路率连年上升,我们冗渡站也因此连续多年荣获‘先进集体’和‘先进班组’了”。
在工作上带着干抢着干,但是在荣誉上,他却推着,让给其他工作优秀的同志,他认为,工作干好了,是大家的功劳,是大家团结互助的结果,每次上报管理段优秀个人和先进生产工作者,他都放弃了上报自己,就连他的妻子卜安秀也跟着他受“牵连”,一次也没有让她“先进”过和“优秀”过,不过通情达理的妻子能理解丈夫的工作,她也从没有因此而在工作上泄气,反而作为“站长夫人”,她和丈夫一样处处都要作表率。
身为党员 他时刻关心群众
张宜州自从当上养路工人那天起,他一直追求进步,虚心向老同志学,特别是向老党员同志学,在老同志的帮助下,从思想到业务,都进步很快,在他各方面都比较成熟的时候,他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通过组织的培养和考察,于1995年9月,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从那以后,他时刻用一个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把养好公路让老百姓安全、快捷地出行作为他一生不变的追求。他也下定决心要做一块“铺路石”,做一块闪闪发光,熠熠生辉的“铺路石”。
26年的养路生涯,让他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养路工作又苦又累工资又低,你到底图的是什么呀?”对于亲朋、同学的不理解,张宜州轻描淡写地和他们打个比方:种田苦不苦,肯定辛苦,但是如果种田辛苦了,农民都不种田,我们就没有饭吃,就没有衣穿;如果养路辛苦就没有人养路,车就没有好路走,经济社会还何谈发展。他还常常刘少奇同志看望掏粪工人时传祥时说过的一句话:“……这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各行各业都要有人干,国家这个庞大的机器才能正常运转。
张宜州对站上的同志就像对待亲姐妹一样关心他们,站上哪家有红白喜事,他都要带领大家前往帮忙,事后加班加点或在周末把所欠的工作补上来。站上不管是哪个同志生病,那怕是太累,哪怕是深夜他都要亲自驾车送到医院。去年3月20日深夜1点过钟,陈顺方突然感觉到肚子剧烈疼痛,他不顾白天工作的疲劳,把他扶上工程车驾驶室,向册亨县医院急速驶去,经过检查确诊为急性肠炎,医生告知若是送医院不及时,这种病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那天晚上,张宜州一人忙上忙下,输液时他一直陪护在陈顺方的身边,第二天等到他的亲属赶到时他才离开医院又继续赶回站上带着大家上路工作。
对受困的车辆驾驶员和群众,张宜州把他们当着自己亲人一样善待他们,尽量给他们提供最大的帮助。去年4月24日,暴雨过后,他带着站上的张正学、梁文富、徐勇、曾大高按照惯例去巡查公路回到站上准备休息,这时一过路驾驶员告诉他们,有一辆油罐车翻在15公里800米处,随时可能会有火灾或爆炸的危险。那时已是晚上9点钟。他带领着一起巡查的同志顾不上疲倦,又赶往事发地点,搞好现场安全警示的设置,防止发生次生事故。看到已惊吓得手足无措的驾驶员,他让驾驶员先坐在旁边休息恢复情绪,并从车上拿一瓶矿泉水给驾驶员喝下压压惊,对现场作了简单的处理,消防队伍一赶到,他们又和消防官兵一起对油罐车进行施救,用了三个多小时才把油罐车拉到路上,待到消防车和油罐车都离开后,他和同事们才打扫“战场”,扫除公路的一切障碍物,回到站里时已是深夜2点过钟。
他对自己则是大大列列,甚至还有点残酷。2007年6月15日在15公里800米处清挖公路水沟时,一块石头从高偏坡上滚下来,把他的右手指砸伤,他只是随便找烂布包扎止血一下,又继续和大家一起干活,后来下班后去医院检查,发现在是轻微骨折。2010年8月21日,在4公里300米处从车上卸下切割机时,被切割机打伤左脚,血流不止,这时张正学放刹车水箱里的水给他清洗包扎后,劝他去医院消毒,他说没事,又继续坚持和大家一起坚持工作,第二天看到他的脚肿得差不多穿不了鞋子。
在危险面前,张宜州总是冲锋在前。近年来,由于天气变化反复无常,南方地区出现百年不遇的凝冻灾害天气,册亨县也难逃厄运。进入冬季,冗渡养护站管理的省道313线33-35公里地处较高海拔,每年都要凝冻20多天甚至个把月。他每年都作了周密的安排,提前备足防滑砂摆放在最容易凝冻路段,并安排职工24小时轮流值班,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急措施,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2011年1月18日,当他得知34公里500米至35公里处凝冻危及行车时,他立即驱车前往处置,运工业盐的工程车在有厚厚覆冰的公路上艰难地前行,他此时想到为了尽快赶到凝冻的路段撒盐化冰,让公路安全和畅通,让旅客平安回家和家人团聚,他顾不上危险,也作了最坏的打算,每当工程车行驶到最危险的路段时,他让同事们都下车步行,万一有个不测,也能让损失降到最低。他一把工业盐运到最危险的地段,等不及站上的同事赶到,他就迫不及待地下一袋工业盐,不顾天寒地冻就先撒了起来。待同事赶到,和同事们一起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撒盐除冰、铺防滑砂、铲冰除雪,终于抢通这条交通要道,使过往车辆及行人得以安全的通行,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看着冰天雪地里的张宜州站长及站上职工,驾驶员们鸣笛感谢,看到一辆辆汽车平安地开向远方,公路职工冻僵了的脸上露出宽慰的微笑。
尽管已是有26年工龄的老公路职工了,但是张宜州还要继续坚持把公路养下去,因为他已和心爱的公路融为一体,他不能离开公路。作为一个站长,他要把全站职工带好,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公路养护任务;作为一名党员,不管到什么时候,只要组织召唤,无论组织要他做什么,他都毫不含糊地全面接受任务。他也深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养护任务将更加繁重,身为站长的他也感到肩上担子的份量,但他坚信,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他会以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身份来完成自己的使命。
(孔 峰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