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笔者在晴隆山草场、桃园草场、火把草场、林官箐草场、歪山草场、三望坪草场采访,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在草地上漫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在这里呈现。真让人难以置信,十年前,这里曾是中国西部地区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据贵州卫星遥感数据统计,20世纪末,晴隆县喀斯特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0%,石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7.6%。地表破碎,石头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当地农民一直处于“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困境中。
莲城镇菜籽村江满五组村民李清武说:“过去,这里石头裸露,种不出庄稼来,一亩地打不出150公斤粮食,只能广种薄收。现在山坡上披上四季常青的牧草,有了黑白相间的羊群,生态改善了,生活也改善了。”
“山高坡陡石旮旯,山药洋芋包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过节生娃娃。”世代流传的民谣,充满了心酸与无奈,这是十年前原江满村环境恶劣、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
菜籽村江满五组坐落在莲城镇海拔1600米的高山上,这里地处高寒,石漠化严重,缺水干旱,山高土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人年均占有粮食不足80公斤,人年均收入不足550元,水电路不通。全组500多口人早出晚归,在石旮旯里劳作,一年到头还填不饱肚子。姑娘大了远嫁他乡,山上的汉子娶媳妇竟比登天还难。光棍汉和大龄青年有60多人。原江满村成了全县有名的“极贫村”。
十多年前在晴隆县广大农村,比江满村还贫穷,比李清武还贫困,贫困得连媳妇都娶不到的男人还有许多。李清武的过去,也就是当年晴隆县农村、农民贫困生活状态的缩影。
本世纪之初,《贵州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贵州草养肥云南羊》的报道,在晴隆县引起了不小反响。在之后的岁月里,对时任晴隆县畜牧局副局长、畜牧专业出身的张大权触动最大。当时晴隆县集中精力发展柑桔、茶叶、苡仁米等特色产业,县畜牧局曾试图通过养猪等来帮助农民脱贫,但晴隆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粮食产量低,人都吃不饱肚子,哪能有多余的粮食养猪。因此养猪只在一些粮食比较充裕的村组有所发展,其它地方均未形成规模。
天无绝人之路,绝地也可逢生。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让晴隆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晴隆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2001年,组建了草地畜牧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探索喀斯特山区“生态建设+开发式扶贫”的路子。在县草地中心的支持下,菜籽村江满五组村民李清武、张红敏等带领村民种草养羊逐步致富。经过10年的艰辛努力,全村建成人工草场近1.5万亩,辐射整个晴隆山草场3.5万亩;建成羊舍1万平方米,羊存栏1.1万只;197户农民种草养羊,年户均收入上万元,最高的达10万余元。江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从全县最低跃至全县最高。现在江满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当年的60多条光棍汉子已娶上了媳妇。昔日个个因长期贫困而面黄肌瘦的面庞,如今红光满面,写满丰衣足食的喜悦,漫山遍野公路蜿蜒,绿草如茵,昔日20多个光秃秃的山头披上了绿装,黑白相间的羊群好像点缀在一张绿毯上,白墙平顶的新房掩映在绿荫修竹间,村中心小学新楼拔地而起,一派宁静和谐的景象,好似一支优美动听的山地牧歌从这里开始唱响,传向未来,远播他乡。
晴隆县2001年建立生态畜牧示范场以来,在省、州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晴隆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不断探索,创造了科学的草畜发展方式,加强项目四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灵活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主要采取“五种方式”和三种利益联结机制种草养羊。全县先后种植优质牧草24万亩,改良草地约16万亩,建成草场公路75公里,配套水窖5600口,建成优良种羊繁育基地,杂交肉羊生产基地等示范点共35个,建成羊舍5.8万平方米,羊存栏达23.5万只。覆盖1.1万贫困户,使5万多人脱贫致富,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是一条“造血式”扶贫、产业化扶贫的好路子,外界同行称之为“晴隆模式”。有关专家认为“晴隆模式”思路好,模式好,机制好,对破解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发展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晴隆模式”主要采取五种方式种草养羊,第一种方式是土地入股基地带动;第二种方式是中心+协会+农户;第三种方式是集体转产;第四种方式是小额信贷发展;第五种方式是自我发展。
地处珠江水系上游的晴隆县,通过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先行固土,涵养水源,石漠化治理成效卓著,成了南方岩溶地区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
以光照镇林关箐种羊基地为例,这里放眼望去,昔日裸露在陡坡上的“卧牛石”,已掩映在一片片绿草丛中。过去,村民们就在这片石旮旯里种玉米,从山脚栽到山顶,长年垦植,土壤侵蚀,水源枯竭,导致满山水土流失、怪石嶙峋,石漠化日益严重。2008年开始,村民弃粮种草,在方圆4平方公里的陡坡上拉开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序幕。短短几个月,青草逐渐遮盖了裸露的乱石,贫瘠破碎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十年来,历经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拥有40万亩人工草地。草地上紫花苜蓿、雀稗、黑麦草、三叶草等优质牧草交错共生,茂盛葱郁。特别是雀稗草,根系密密地扎入碎石下,即使烈日当空,草丛下的泥土仍是湿润的。混播的各种牧草,不仅涵养水分和固化土壤,而且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极高,口感好,羊喜食。优质生态牧草饲养的“晴隆牌”优质波尔杂交肉羊,已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地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十年来,晴隆县利用国家科技扶贫项目、岩溶山区草地示范项目和石漠化治理试点项目,整合其他扶贫项目,共投入资金8900多万元,以科技为支撑,在陡坡岩溶山地种植优质牧草,养殖优质肉羊,既加速了农民脱贫致富的进程,又改善了山区生态。草地所覆盖的地表,经实地测量,25度以上坡耕地每年每亩泥沙流失量减少了1.2吨,土壤有机质增加了两个百分点。
从江满发轫的“晴隆模式”,已超越了传统农业的发展阶段,成为现代农业在贫困地区创造的奇迹。先后引起了中央、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并成为西南地区治理石漠化,开发式扶贫的成功范例。2006年,时任省委书记石宗源、时任省长林树森以及民主党派中央“星火计划”推动组负责人,先后到晴隆调研,把晴隆县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创造出来的经验称为“晴隆模式”,是一项朝阳产业。这一年,西南地区科技扶贫现场会在晴隆召开,会议对“晴隆模式”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推广。现场会召开后,贵州省又把推广“晴隆模式”列入全省十件经济大事的第四位。
国务院扶贫办原主任刘坚到晴隆调研,认为晴隆经验是喀斯特地区、西南地区扶贫开发的成功实践,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有推广价值。
2007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来黔,听取县领导汇报后对“晴隆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他说晴隆县探索总结出来的以种草来涵养水土、以养畜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做法,既做到了合理开发,又实现了科学保护,这是符合生态效益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扶贫开发原则的。
2007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到晴隆调研称赞这是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的好路子。
2007年7月9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到晴隆调研,他说,晴隆县探索出了成功的南方草地畜牧产业化扶贫模式,加快了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进程。
“晴隆模式”的形成,为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451个县(市、区)2.2亿人脱贫开辟了一条成功的路子。迄今为止,川、滇、湘、桂等省区已有100多个县市9000多人次先后到晴隆参观学习,在省内,也有50多个县市上万人次到晴隆考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全国首批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中,贵州有55个,其中有33个县推广“晴隆模式“发展种草养羊,晴隆县是贵州4个示范县之一。
2009年以来,晴隆县按照做大做强草地生态畜牧业,促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的思路,规划了到2014年建成“百万只羊基地县”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已整合资金8000万元,加快180个无污染养殖小区建设,每个养殖小区投入30万元至100万元资金,已在晴隆山草场、江满草场、马场草场、火把草场、林官箐草场等35个示范点建设标准化、无污染的优质肉羊养殖小区46个。为开拓市场,延长产业链,扩大“晴隆模式”的辐射带动作用,总投资两亿多元、年加工肉羊120万只的晴隆县海权肉羊加工项目已经启动实施,总投资4000多万元的黔西南州种羊基地建设项目和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晴隆县宽叶雀牌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也将在晴隆启动实施。
方向已经明确,序曲已经奏响。随着一系列宏伟目标的实现,一个羊肥草美,民富物丰的晴隆县将会更加自信地呈现在世人眼前,这曲优美动听的山地牧歌将会传唱得更加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