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报价 | 新闻投稿:ldqxnw@163.com
注册
首页|新闻|图库|论坛|时尚|房产|跳蚤|旅游|教育|汽车|财经|娱乐|健康|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今日金州

百万人口“越温”的跨越 黔西南州实施“八七”扶贫攻坚纪实

百万人口“越温”的跨越
——黔西南州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纪实
  发展优质农产,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本报记者 邓伯祥 摄

  多少年来,贫困的阴影一直笼罩盘江大地,而黔西南各族人民早日摆脱贫困的愿望,又一直像火一般在心里燃烧。

  ——题记

  扶贫攻坚:世纪末的大决战

  2000年,这是一个应该用着重号标明的年份,黔西南经过“八七”扶贫攻坚,安龙、兴仁、贞丰、普安、册亨、望谟、晴隆7个贫困县以县为单位,终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艰难而又豪迈地整体越过了温饱线,完成了扶贫工作的阶段性任务。

  回顾黔西南扶贫工作,走过的是一条艰难跋涉的奋进之路。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1950年9月19日,出席兴仁县第一届农民代表大会的468位代表,代表全县10万农民给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过一份致敬电。在电文中,代表们用深情的语言,向毛主席诉说了翻身作主的喜悦,同时也表达了要拔掉穷根的决心。

  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等诸多原因,农民们在风雨中经过几十年的苦苦奋斗,仍未换掉破旧的衣裳。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愿望,也长久地被厚茧般的群山包裹着,搁浅在南、北盘江里。

  改革开放,春回大地。全州各族人民开始重整山河,向贫困宣战,吹响了扶贫攻坚的号角。

  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从1994年到2000年,用20世纪最后7年时间,解决中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划定了最低“温饱线”。“越温”,成了脱贫的标志。

  此前的1986年至1993年,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大规模扶贫工作,全州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7670.5万元,加快了扶贫的进程。但是,到1994年初,全省48个贫困县,黔西南州占7个;全州8个县市,除州府兴义市外,其余7个全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州共有130.6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极贫线下,占全州农业人口的比例高达55%。这是多么大的贫困人口比重,多么深的贫困程度啊!

  在巨大的重负和压力面前,州委、州政府负重奋进,表现出“攻坚不畏难,苦战能过关”的豪迈气概,历届党委、政府一届接一届,一任接一任,坚持把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放在首位,把扶贫攻坚摆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位置,把扶贫工作当作政治工程、民心工程,努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将扶贫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村组农户,拉开了世纪末扶贫攻坚大决战的序幕。

  “八七”扶贫攻坚实施期间,全州投入的扶贫资金就达18.44亿元,其中,新增财政扶贫资金1.03亿元,以工代赈资金3.34亿元,信贷扶贫资金10.95亿元(含回收再贷),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38亿元,省、州、县配套等其它扶贫资金1.44亿元。这些资金的注入,鼓舞了全州人民勇斗贫困的干劲,启动了一大批扶贫项目,全州建立了“两烟”、茶叶、蔗糖、亚热带水果、早熟蔬菜、商品畜禽、中药材等一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州先后派出5000多名机关干部下到乡村定点挂钩扶贫,与当地基层干部一道合力攻坚。全州贫困人口从1993年底的130.6万人减少到2000年底的16.3万人,减少114.3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比例由1993年底的55%下降到2000年底的6.2%。其中七个贫困县农村贫困人口由1993年底的119.6万人减少到2000年底的13.4万人,减少106.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07元,比1986年开展规模扶贫时的119元增加了1288元。扶贫攻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扶贫开发:围绕“四基”突围贫困

  越过温饱线,在黔西南州的决策层看来,只是漫漫征途中跨过的第一个沟坎。

  随着“八七”扶贫攻坚目标的实现,虽然我州完成了扶贫攻坚的阶段性任务,但经济基础差、经济总量小、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素质低、生存环境差的现状仍没有改变。进入新世纪,普安、晴隆、兴仁、贞丰、安龙、册亨、望谟7个县被列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国家重点扶持县;省确定我州包括兴义市在内的88个乡镇、1210个村为扶贫开发重点扶持乡镇、村。我州130个乡镇中有88个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其中,一类重点乡镇10个。2048个行政村(75个居委会)中,扶贫开发重点村1210个,其中,一类重点村504个。2002年,经省扶贫办、省统计局、农调队发布我州农民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为27.26万人。

  27.26万绝对贫困人口,一副并不轻松的担子。这些人口,大多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地区地处边远、交通不便、文化教育落后、生态环境恶劣,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要脱贫致富,需要付出比其它地区更大的努力。

新世纪初的2001年8月,丹桂飘香。州委、州政府召开全州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认真总结“八七”扶贫攻坚经验,深入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确定了我州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和工作重点,我州扶贫工作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8年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坚持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围绕抓基础设施改善环境,抓基础产业发展促进脱贫奔富,抓基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抓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的领导的“四基”工作思路,把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扶贫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自然条件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乡村作为扶持重点,把抑制返贫和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作为扶持的首要对象,突出整村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采取“一包”、“两抓”、“三帮”、“五定”的措施开展扶贫工作。

  在扶贫开发进程中,我州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因地制宜,成功探索出具有黔西南特色的“晴隆模式”、“顶坛模式”、“坪上模式”、“者楼模式”新型扶贫开发路子。一个项目辐射一片,一个产业致富一方,产业拉动成为全州最成功最有效的扶贫措施,不仅为当地农民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捷径,还为治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探索出成功的路子。在贫困程度很深的望谟县麻山乡、普安县白沙乡,主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科技术推广力度,改善了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成为扶贫开发中的成功典型。

  2001年以来,全州各项扶贫资金投入达21.50亿元,其中,省共批复项目5661个,累计到县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项目资金53736.09万元;以工代赈资金4.79亿元;投入信贷扶贫资金7.32亿元;宁波对口帮扶及社会各界捐赠1.17亿元。5661个扶贫开发项目,惠及5500个村次、46.72万户、180.21万人次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新阶段扶贫开发,全州有18.51万农村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2007年末,我州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为53.8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9.53万人,低收入人口34.31万人(省发布数)。2008年,全州又有4.61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2445元。

  社会帮扶:助燃脱贫的焰火

  黔西南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果,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亲切关怀,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英明,寄托着全国人民对我州的深情。

  黔西南人民贫困,但并不孤单,来自五湖四海的关心和支持,使大家切实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更加坚定了夺取胜利的信念和决心。

  “星火”是灯,扶贫是路。1985年,国家启动星火计划。1990年初,原国家科委和民建中央、致公党中央、九三学社中央、全国工商联开展“星火计划、科技扶贫”工作,拟先从贵州入手进行试点,并把试点安排在黔西南。黔西南州试验区从建立开始,就被国家科技部与毕节试点区、井冈山区、大别山区、陕北老区等一起纳入国家科技扶贫规划,作为科技部的扶贫点进行统一帮扶和管理,多年来,对黔西南试验区同步进行星火计划、科技扶贫项目倾斜和相关工作支持,星火计划在黔西南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联合推动各方的帮助下,试验区以星火计划为引导,科技扶贫为目的,实施了“百万亩旱地粮食丰产示范工程”、“30万亩金银花基地建设”等国家级、省级星火计划、科技扶贫项目110项。累计完成投资23.34亿元,试验区投入星火科技资金3916.9万元。试验区工作的开展,为加快培育、发展、壮大农业支柱产业发挥了很好的科技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就在这一时期,试验区投入“星火计划、科技扶贫”培训资金600多万元,大力组织开展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受培训的农民覆盖8县市和顶效开发区199个乡镇近500个村。

  试验区建立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常委会、国家科技部和相关部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贵州省委统战部、省政协、各民主党派贵州省委、贵州省科技厅,以及13个省市、30多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领导和专家先后50多次、950多人次到黔西南州试验区视察、考察、调研、指导和开展帮扶工作,他们的足迹,遍及黔西南山水之间。

  做好对口帮扶工作,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1996年到2008年,宁波市委、市政府把对我州的帮扶协作作为政治任务,加强领导,广泛发动,紧紧围绕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开展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种养加经济协作、劳务输出、人才培训、干部挂职、社会扶贫等,为我州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96年至2008年,宁波市政府与我州及6个对口帮扶贫困县实施帮扶项目500多个,签约帮扶资金1亿多元(不含引进资金)。

  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派出党建和扶贫工作队,上万名干部到各县市、乡镇、村定点挂钩扶贫和对口挂职帮扶,他们和黔西南干部群众一起,进村入户,共谋发展大计,以主人翁的姿态,和黔西南人民休戚与共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时代壮歌。对黔西南的发展倾注了心血,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社会帮扶,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与血浓于水的兄弟般的亲情。黔西南的扶贫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世界银行、香港逸挥基金会、香港陈廷骅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宁波市富茂集团、宁波市亚虎集团等30多家单位多方援助。台湾朱英龙先生、香港赵安忠先生等数以百计的爱心人士,捐款捐物资助黔西南。仅宁波市委及有关部门就引进社会捐赠资金6511.61万元。各方人士对黔西南的关爱,有力促进了黔西南扶贫开发进程。

  在一系列帮扶活动中,外地人走进了黔西南,了解了这里的人们的拼搏精神,把他们的一份关爱倾注在这一方土地上。而黔西南各族人民不甘落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则深深烙印在外地人的心里。

 
了解黔西南更多最新资讯,尽在亮点黔西南网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阅读。

亮点黔西南欢迎投稿,新闻邮箱:ldqxnw@163.com 有奖报料电话:0859 -3224873
 网友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姓名: (文明上网,从理性发言)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

亮点黔西南 版权所有 Ldqx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9-3224873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