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阳,轻轻的风,绿绿的树,整齐的楼,宽敞的街,坐落在兴义市桔山办事处民航村的七块地移民点,俨然秋日里一幅清秀的新农村画卷。
9月5日上午9时,记者在兴义市移民局信访股股长冼俊凌的陪同下,采访了移民岑联科。敲开岑联科的家门,映入眼帘的是:42寸大彩电,海尔冰箱,荣事达洗衣机,长城电扇,转角布艺沙发……
“李记者,冼老表,快来坐。”男主人岑联科边招呼边倒茶,其妻韦文兰勉强地笑了笑。
“韦伯妈,哪个惹你了,气鼓鼓的,不欢迎我们来做客?”冼俊凌见势头不对,笑着调侃。
“就是为那台老织布机,儿子说样式又土,又没得用,放着影响美观,建议处理掉算了。”岑联科解释道。
“老土又没得用,当年用钱还是靠它。”韦文兰急着抢白。
“当年……”老伴一句话,触动了岑联科的心弦,过往种种历历在目。
“饱米斗,饿沧江,打渔捞虾坝达章。”这句民谣,是多少代沧江乡米斗村民的骄傲。清澈的沧江河孕育着村民充足的日子,即使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人民为温饱犯愁的岁月,依山傍水的米斗村依然家家户户吃白米饭。吃饭不是问题,难的是用钱。唯一筹钱的法子,就是老伴夜夜点着桐油灯,眯着被烟熏红的眼睛,一缕一缕地纺线,一米一米地织土布,编织柔软厚实的布依土布床单,然后再行船乘车几十、上百里,上兴义,到罗平,到隆林,换来盐巴钱和娃娃的书学费。生活虽苦,却也自在。
巨变发生在1998年。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一级水电站,截流南盘江,地处海拔780米线下的米斗村属于淹没区,兴义市规划将全村600余人移民到桔山镇(今桔山办事处)民航村、马岭镇龙井村、顶效开发区小寨村。乡政府领导来了,市移民局干部来了,最后分管移民工作的市领导也来了。好话说了几大箩,道理讲了几大筐,村民们还是怕。一怕搬迁后人均耕地只有0.8亩,水田少,吃饭困难。二怕4人以上家庭仅划宅基地130平方米,子女长大后无房可居。三怕后期生产生活扶持跟不上,无法维持生计。四怕背井离乡,语言不通,遭当地人欺负。更让村民们惊慌的是,1998年3月,乡政府组织村民代表到民航村移民安置点参观,当时久旱不雨,早熟蔬菜奄奄一息。一场搬与不搬的拉锯战就此拉开。还是移民干部和移民心贴心,对不理解政策的移民群众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一遍遍讲政策,一趟趟做工作,终于在党员干部中找到突破口,在村干部、党员的带头下,到1998年10月,村民们全部搬迁结束。
事实胜于雄辩。国家对移民的后期帮扶实实在在。搬迁到民航村七块地移民点后,市政府、市移民局、桔山镇政府积极为移民奔走,多方争取项目支持,在1998年移民点就实现了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移民安置下来后,又筹集资金100余万元,修通了900多米排洪沟,500多米排污沟,近4公里机耕路,改善了移民点的生产生活条件;筹资29万元,修通了四分监至绿荫奶牛场油路,这条全州第一条通村油路全线贯通移民点;筹资10余万元,改造永丰小学办学条件,便于移民点学生就近入学。为了提高移民的综合素质,桔山镇农业部门还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劳动技能培训,引导村民们利用距离城区仅4公里的区位优势,积极进城务工,从事建筑、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目前,整个移民点123户458人中95%以上的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日收入50至100元不等,年均纯收入近5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打工村”。
“岑老表,又想起往事?别想了,还是多看看眼前。”冼俊凌亲昵地打断岑联科的回忆。他们之间互称“老表”,深厚的感情就结缘于移民搬迁前后。
“儿子在四分监门口开摩托车修理铺,你在家经营打米机、磨面机,承包有自来水安装收费工程,还在村委会领工资,老表嫂地头的庄稼照样盘起,一年少讲也有两三万元纯收入嘛。”冼俊林帮岑联科算起了经济账。
“嘿嘿,没得那么多。”岑联科保持着中国人“财不露白”的矜持。
“岑老表,和我还要悄假?收入高是好事嘛?”冼俊林心直口快。
“嘿嘿,差点也不多。”岑联科笑笑说。
“韦伯妈,织布机是你过去生活的见证,干脆放到楼上好好保存……”见岑联科露了口风,冼俊凌欣慰地笑了,转过来开导韦文兰。
“就是嘛,放在阁楼上比放在客厅好,免得孙孙们一天爬上爬下,弄坏了。”见老伴神情缓和,岑联科也顺水推舟。
一场家庭纠纷就此完结。时针也指向中午12点,记者一行踏上归途。
回望民航村,阳光还是那么暖,风儿还是那么轻,记者心底由衷祝愿,七块地的明天比画美,村民的生活比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