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立宪
位于普安县“北大门”的龙吟镇高阳村新民新民组(原叫箐门口)苗寨,常年深锁在森林茂密、山势雄峻的大山怀抱之中。这里山清水秀,居住身着“大花被”装束的苗族,苗族同胞们虽然物质条件困乏,但劳动之余,他们聚在一起放声歌唱,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融入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唱法方面,有别于侗族大歌的原生态,歌声清澈、高昂,特具视觉和听觉冲击力,不仅将祖辈们留下的苗族原生态歌曲传唱,还能演唱民族、美声、流行等唱法的作品,乐感与服饰之美融为一体。
近年来,苗胞们优美的歌声吸引了不少的山外客人。8月7日,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杨骏在黔西南日报社社长董朝阳和普安县县长李如晴、县委副书记林明权等的陪同下,再次来到新民村民组调研,一帮摄友随行前往采风。
当日早上7时30分,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从晴隆县城出发赶往普安龙吟,进入龙吟镇境内后,这里的生态植被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满山绿荫荫,保存完好,空气清新无比,好似一个纯天然的大氧吧!随后,车子经过一座座海拔较高的山峰后,在一个名叫山丫口的地方分了条岔路,蜿蜒盘旋的石子路一直通向新民村民组。
我们刚到高阳村新民村民组的路口,随风飘来的歌声让大家为之一震,悠扬的歌声驱散了大家的疲惫,个个精神抖擞了起来。早早等候的苗胞们,在路口设下了拦路酒夹道欢迎,盛酒用的是两只大羊角杯,每杯至少能盛三两酒,分两人一组交角而饮。敬酒是这里的大花苗迎接远方客人的礼节,多才多艺的大花苗苗胞们用《姹娜、姹娜》《饮酒歌》迎接客人的到来,让人惊叹的是,唱歌的苗胞当中,有不少的小姑娘,看上去她们不过七八岁,她们拍着手,歌声唱得那么娴熟。县里的张老师说告诉我们,这里的苗胞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从水城、威宁、赫章等地迁徙而来,属于龙吟镇最边远集中的苗族村落,长年与外界隔绝让这片“处女地”显得格外和谐、安宁和友善。由于人少、亲连着亲,村里始终保持着诚实守信,古朴慈善的民风,家门无锁,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恰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苗胞们歌唱《姹娜、姹娜》的大意是:“欢迎欢迎欢迎啊,欢迎欢迎啊欢迎,欢迎兄弟姐妹们,来啊来到了,来啊来到了我们苗寨……”《饮酒歌》的大意则是:“就像花开在春天,喜迎蝴蝶双双来;佳节喜庆客来到,好酒招待贵宾客……”
伴随着歌声之悠扬,旋律之优美。我们来到了村子里,一幢幢由政府修建的移民新房映入我们的眼帘,放眼望去,这些新房和原有的茅草屋给合起来,错落有致,茅草屋很少住人了,只是那茅草上浓密茂盛的青苔,总会令人在文明与原始交汇的地方充满无限遐想。村里的朱老师说,村里的农作物只有简单的包谷和小麦,农活多用牛耕,马驮,肩背,粗茶淡饭,清贫度日。住户以前一律是土坯茅草房,后来县里实行危房改造工程,国家给每户的资金补助,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朱老师的家的墙壁下,摆着一套苗家织布机,他的妻子陶启珍看我们对织布的工序颇感兴趣后,身着盛妆的她将织布机的一根带子套在腰身后便织起布来,是那么的熟练。不难看出,陶启珍是位了不起的苗家人,除了能歌善舞外,她最拿手的还有织花被衣裳,在村子里很有号召力。
“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贫困的山村生活并未使我们闷闷不乐,反而促使我们热爱生活,热爱歌唱。”陶启珍说,她们长年传唱着祖辈们留下的苗族原生态歌曲,也能演唱现代的民族、美声、流行等唱法的作品。她们大多数人不识汉字,但都认识简谱、五线谱和苗族文字谱。近些年,县里协调资金给她们修建了活动场所,并在村口建起了学校,县委宣传部和文体广电等部门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对她们格外关心,经常安排她们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经过不断的磨合,现在歌唱水平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中午时分,苗胞们以苗家最好的伙食接待山外客人,期间唯恐客人“吃客饭”(象征性地吃点,吃得很少),衣着漂亮的苗家姑娘们穿梭在席间,冷不丁就“嗖”、“嗖”地将一勺勺白玉米面与大米做成的喷香饭“压”到客人碗中,让客人吃得“胆战心惊”,吃得肚子滚圆,啧啧称好。饭桌边,苗族同胞传唱着祖辈们留下的原生态歌曲,让客人们在音乐的洗礼中忘情,村里的组长还用两只长长的牛角斟上自酿的米酒,逐一与来客对饮。
那种发自肺腑的歌声,是出于他们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赞颂,有如天籁的歌声在各种不同场合一次次征服了聆听的观众。杨骏部长激动地说:“大花苗的歌声不只是一种声音,而是四种声音和在一起,产生一种和谐的合声,这种歌声在少数民族里面很难听到。”随着一曲特具视觉和听觉冲击力的《灿烂的阳光下》的歌曲,杨部长心旷神怡,他举起了大拇指,连称“好好好”,随后与苗胞们一同高唱《天路》和《歌唱祖国》等歌曲。随后,杨骏部长要求,苗胞们劳动之余,继续聚在一起放声歌唱,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融入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让更多的游客来普安旅游观光,到新民村民组作客。
而今,这个能歌善舞的苗族村落,正一步步走出“深闺”,将自己的多彩多姿展现给世人,让越来越多的客人认同、赞誉、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