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4日,“心愿桥”动工了。
2019年4月22日,“连心桥”建成了。
2019年7月13日,“感恩桥”树碑了。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按计划将于2019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减贫摘帽”。在县公安局负责包保脱贫的青山镇哈马村,一座桥实现了鸡洞组11代人的心愿,连接起密切的党群干群关系和警民鱼水情,整个寨子的人一致决定树碑感恩好政策,感恩新时代。
缘起——几代人的“心愿桥”终归是心愿
鸡洞组是以一个陈姓为主体的寨子,全村500余人口中有472人是陈姓,祖上从遵义搬来,至今在鸡洞居住的已经有第11代人了。
“民国时期,土匪多,抢人多,当时的人就觉得有个深沟安全点。现在大多数都搬到这边了,但土地大多在对面半,没得桥,实在不方便。”83岁的老奶奶吴起富,自从嫁入鸡洞组就一直盼着夹皮沟上能有一座桥。
年轻时,吴奶奶和丈夫常年下坎爬坡的绕行那个仅仅只有20多米深的夹皮沟,到对岸的地上种庄稼,养育了4个姑娘、3个儿子,在孩子们都成家立业后,早该是享受着天伦之乐了的,却始终有一件事挂在她心头,就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夹皮沟上建起一座桥来。
“老人家,你们老一辈的以前年轻时就没想过要修桥啊?”
“咋个没想过,老辈子都想过,但是以前的人穷得很,根本就没得钱修。以前一家人吃饱饭都是大问题,修桥只敢想,哪个敢动哦!”
跟吴起富老奶奶有着相似感受的罗琴惠老奶奶今年78岁,她说40年前自己一家其实是住在夹皮沟对面的,关于“桥”,她有话说——“我20多岁嫁到鸡洞,当时吃的还是自己用磨推的黑包谷面做的饭。房子是用柱子的一头栽在土里,用谷草绑在横起的木头上来固定成房子框架的,再到山上割草来盖房顶的,茅草房我都住了10多年。1979年才建的木瓦房,2014年才修了现在这两层平房。”
“原先在沟那边的采光不好,常年都是背着阳光的,住着比较潮湿。搬到沟这边后住起来到还好,只是土地都在沟对面,种庄稼、收庄稼都是个大麻烦。之前,我背起一大背篓东西要先下到这个沟底,再从沟底爬上坡来,累得很的!现在年纪大了,老人拄杆杆下去,老火。脚杆痛,背个哪样东西就更老火了,空手都有一回!”
“小时候就听家里人议过修桥的事,那个时候不通大路,原来的路都是长草的毛路,也没得经济,1995年寨子头的人建房都还是用马车拉石头来修墙。2016年才开始搞水泥路的。”
“以前的老人一辈子穷得很,水泥还要马车到青山镇上才拉得来,从我们这里到青山有30里路,人走都要走两个半小时,所以对以前的人来说建桥也只能是想一想。”
罗琴惠的儿子陈开忠是20个民选的修桥代表之一。“我从小时候就听大人们商量过修桥的事情,终归还是因为没得钱,饭都吃不饱,哪个会提头理事干这个!”就这样,鸡洞组修桥的事,一直都没能从“心动”变成“行动”。
变迁——新时代的“连心桥”不只是连心
“修桥的念头寨子头的人从来就没有动摇过。这些年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修桥这个事就又给提了出来。去年,我们准备拿大一些的木料在夹皮沟上搭一个便桥的,县公安局驻村工作队的干部看到了说不行,不安全,也管不长久。他们回去一汇报,没想到局里就行动了。”陈开忠说。
普安县公安局党委对该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反馈的情况十分重视,专门组织了实地调研、现场踏勘,对鸡洞组群众建桥的真实需求进行了广泛走访,随后向鸡洞组捐款6.35万元用于项目启动。
几万块钱就想建起一座桥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有了这几万块,鸡洞组的人心里就有了厚厚的底儿,就燃起了炙热无比的希望!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已然不是一个问题。在普安县公安局驻村工作队的广泛发动下,哈马村“两委”动员各村民组,鸡洞组组长动员全组群众,本着自愿的原则捐款。寒冬腊月的,一场募捐风风火火的全面展开——贵州建工集团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援助1.2万元。
鸡洞组村民每户200元,97户共捐款19400元。
贵阳的陈方200元,安徽的陈秀300元,清镇的刘艳300元,坭堡的陈开华500元,上寨的徐文500元,独树的曾江500元,包组干部岑佳龙500元,托家地的潘朝阳500元……54名爱心人士共捐款12350元。这些爱心人士,有陈氏宗亲,也有外村外寨的,也有素不相识的。
为了确保资金使用透明,分分厘厘全都用在刀刃上,普安县公安局驻村扶贫工作队与哈马村的干部一起组织召开鸡洞组群众大会,民主投票选举了修桥代表陈开文、李光胜、刘应祥等21人,他们的具体工作除了管钱,还要负责工程质量监督、全组人家投工投劳编组以及桥建成以后的日常监管维护。
21名代表同心同德,将各家各户劳力排成11个班组,每8户人家一组,根据施工队需要依次安排班组上场。“去年腊月初九开修的,用了32个工,一个月零3天。”代表刘应祥说,桥修得快,主要是心齐。
桥修好了,长21米,宽4.5米,柱高8.8米,造价106740元,竣工日期是2019年4月22日。
桥不高不大也上不了什么档次,但解决了500余名村民长期出行和生产生活不便的困难,实现了鸡洞组几代人的心愿。为此,鸡洞人有了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给桥取了个名字——连心桥。
“连心桥”连着谁的心?哈马村的老支书记陈开文说:“之所以取名‘连心桥’,就是讲这桥连着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心,也连着习近平总书记和人民群众的心,更是连着我们的驻村干部、人民警察与人民群众的心!”
铭记——老百姓的“感恩桥”岂止是感恩
“以前我们这点喊‘德依上来鸡洞山,毛风细雨把门关。顿顿吃的包谷饭,脚杆烤起老火斑。’共产党英明领导,习近平总书记的政策好,公安机关来帮大忙,现在通村串户都是水泥路,吃穿住房都不愁,‘生活美好人人欢’!”陈开文说,“公安的干部来,老百姓特别高兴,工作特别到位,一句两句也难以总结,如果要打分的话,要给优秀!”
陈开文说的“公安的干部”和“要给优秀”的都是谁?往大了说可以是普安县公安局的全体民警,不论官大官小,见者有份,因为哈马村是县公安局的“包保村”,鸡洞组是哈马村的一部分;往小了说可以是县公安局驻哈马村扶贫工作队的邓施昌、谭隆立、吴明普、余昌龙、张选胤、程世华、李伟,因为他们吃住在村,与当地群众朝夕相处,为他们排忧解难心连着心!
2019年7月10日,一名工人在“连心桥”边加紧雕刻着一块“功德碑”,尽管下着雨,但仍然聚集了大量围观的村民,大家看到碑上几行字——“鸡洞组隔河两岸有千年四球古茶大树130余棵,已种植1500余亩,在鸡洞组建一座便民桥是鸡洞群众祖祖辈辈的愿望……”
“在党的扶贫政策指引下得到普安公安局大力支持……”
“要感谢党和政府哟,我们的公安局实在是太好了,干部好得很啦!这辈子总算看到桥修起了,现在方便得很啦!有了这个桥,我们寨子两边的人都像走上了阳光大道!”精神抖擞的罗琴惠老奶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无论如何要邀请在场的县公安局驻村扶贫干警邓施昌一行进屋喝杯水。“过几天我们寨子头要给连心桥立碑,你们一定要来哈!”
关于立碑,是在修桥之前就由代表们讨论过的。“就是要让子孙后代都知道这座桥的历史,记住善人的恩德!”74岁的杨昌益虽然已经搬到兴义市居住,但他为了这个“连心桥”,还是又出钱又出力的。“这是公益嘛,修好了我就高兴,不管搬到哪点去了,根还是在鸡洞的,不能忘本!”
2019年7月13日,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为“连心桥”立碑。村民们放了一盘炮仗,打了一件礼花以示庆祝。碑上,深深的刻着“连心桥”的“前世今生”和“来龙去脉”。
村民陈开荣夫妻是精准扶贫户,也是修桥的代表,当地政府补贴7000元把他家的烂瓦全部换成了新的,补贴4000元帮他买了两头牛。“在修桥时,我就用政府给的牛来拉石头砌桥的外墙。”陈开荣说,现在他的想法是,政府给他个牛,他就好好把他的牛喂好,喂好后不仅可以耕地还可以生养小牛。“现在我的牛总共都有4头了,我现在还做得动庄稼我就做,我们应该要自力更生,要懂得知足和感恩。”
如今,鸡洞那座承载着初心的“心愿桥”、连接着百姓的“连心桥”和铭记着历史的“感恩桥”已经投入正常使用。为了加强桥的维护保养和确保桥的使用寿命尽可能长一些,鸡洞组的21名代表一致议定禁止大货车通行“连心桥”,只允许小车通行。65岁的陈开科说:“要珍惜,保养好,长期用,造福子孙。不准重车过是对的,压坏了多心疼啊!”
(任 爽 殷选择)
责编: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