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历来就是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素有“黔桂锁钥”之称。兴义市是我国西南地区辐射滇、黔、桂的中心城市,是贵州省第四大城市,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是黔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东与本省安龙县接壤,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西林、隆林两县隔江相望,西与云南省曲靖市的罗平、富源两县毗邻,北与本省兴仁县,普安县和六盘水市盘县连接,南盘江横贯市境,历史上是三省毗邻地区的商业集散地和通衢要塞。
兴义市基本概况
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中心地带,闪耀着一颗闪亮的明珠:兴义市。素有“黔桂锁钥”之称的兴义市是贵州省四大主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也是正在快速崛起的我国西南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历史上是三省毗邻地区的商业集散地和通衢要塞之地。兴义市各项指标在贵州省各大中心城市中位居前列,其中示范性高中数量、三甲医院数量、公交运营量等位居全省前两位,兴义城市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因其境内山水风光秀丽,资源丰富,被称为“山水长卷,水墨金州”。
兴义市近年来发展速度极为迅速,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兴义速度”,随着旅发大会在兴义召开,兴义的发展提速,城市建设水平至少提速了十年,随着兴义市三环路、兴义体育中心(投资120亿元建设的特大城市综合体)、兴义商城(投资30亿元建设的城市顶级商圈)等的建设,兴义市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市区面积迅速扩大,为建设滇、黔、桂结合部100万人口城中心大城市打好了基础。全市总面积291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70余平方公里,发展潜力巨大。
全市总人口81.3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45万,城市化率43%。
兴义山川秀丽,气候宜人,人杰地灵,区位优势独特。这里是何应钦先生、王伯群先生、王电轮将军的故乡,晚清重臣张之洞也在兴义府长大。勤劳勇敢的兴义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五十年的艰辛努力,已将兴义建设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城市。这里有淳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热情好客的各族儿女,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这里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矿产资源、中药材和经济林木资源,开发前景广阔;这里有蓄水量达102亿立方米、水面达816平方公里的万峰湖,是一块尚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这里交通便捷,南昆铁路横贯全境,公路四通八达已形成水陆空立体综合交通系统;这里通讯设施完善,南昆光缆、贵兴光缆为该市的通讯提供了载体,足不出户,即可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沟通联系等等。
兴义古称“黄草坝”,早在1.2万年前就有穴居野处的“兴义人”繁衍生息。兴义山川秀丽,人文名胜众多,有40多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奇特,旅游资源丰富,处于国内数条黄金旅游线的交点。有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喀斯特地貌发育十分良好。全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1℃,1月份平均气温4.5℃,7月份平均气26.8℃,年均降水量1531.6mm,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终年温暖湿润,无霜期达300天左右。
这里世代居住着能歌善舞的布依少数民族。纳灰河边,万峰林下,轻烟袅绕的吊脚楼,高大翠绿的黄角树,纺纱织布的布依老人,浪哨的青年男女,与清脆的木叶声,情意绵绵的布依情歌,悠扬的八音坐唱一起,构成了一道道迷人的乡村景色。
地理位置
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经104°51'-104°55',北纬24°38'-25°23',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距贵州贵阳357公里,距云南昆明362公里,距广西南宁525公里,位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圈的中心,地理区位优越,素有“三省通衢”之称。辖区国土面积2915公里,耕地面积3.0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9.15%。 兴义市在东经104°51′至104°55′,北纬24°38′至25°23′之间,区位非常优越,位于滇、黔、桂中心地带,辐射面广,国土面积2915平方公里,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带,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日照长。年平均气温14-19℃,降雨量1300-1600毫米,无霜期300天左右。
行政划分和名族
8个街道办事处:
黄草街道办事处、兴泰街道办事处、桔山街道办事处、丰都街道办事处、坪东街道办事处、木贾街道办事处、下五屯街道办事处、万峰林街道办事处。
17个镇:
郑屯镇、鲁屯镇、万屯镇、顶效镇(顶效开发区)、马岭镇、清水河镇、威舍镇(威舍开发区)、乌沙镇、白碗窑镇、三江口镇、鲁布格镇、捧鲊镇、七舍镇、敬南镇、泥凼镇、仓更镇、巴结镇。 5个乡:雄武乡、洛万乡、沧江乡、则戎乡、猪场坪乡。 364个村(居)委会、1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名族
现在有汉族、布依族、苗族、彝族、白族、傣族、壮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26个民族。
历史沿革
兴义县
1.2万年以前,古人类“兴义人”在兴义生息繁衍,战国时兴义为夜郎辖地,秦代开始置吏,蜀汉设汉兴县,东晋南北朝设南兴县,唐设附唐县,治所在今黄草街道办。宋属宋杞国,元属云南行省普安路总管府,明代改隶四川布政司,永乐十一年始隶贵州,政区沿革几经变更,在嘉庆三年,即公元1798年置兴义县。嘉庆二年(1797年),改南笼府为兴义府,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末变更,府址设在今安龙县城,辖贞丰州(今贞丰县及望谟县一部分)、册亨州(今册亨县)、普安县(今普安)、新城县(今兴仁)、安南县(今晴隆)、兴义县(今兴义)和捧鲊巡检(今兴义捧鲊镇)。1913年置捧乍分县,1935年捧乍分县入兴义县。
1952年兴仁专署迁驻兴义县,改称兴义专区。辖兴仁、晴隆(驻莲城镇)、关岭(驻关索岭)、贞丰、望谟(驻复兴镇)、册亨(驻者楼镇)、安龙、兴义(驻黄草坝)、盘县(驻普安)、普安(驻盘水镇)等10县。
1956年原属安顺专区的郎岱县划归兴义专区。后撤销兴义专区,将关岭、晴隆、兴仁、兴义、普安、盘县、郎岱7县划归安顺专区;望谟、册亨、安龙、贞丰4县划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65年复设兴义专区,专署驻兴义县。将安顺专区所属兴义县、兴仁县、盘县、普安(驻盘水镇)、晴隆(驻莲城镇)5县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谟、册亨、安龙、贞丰4县划入兴义专区。1965年11月设盘县特区。兴义专区辖9县、1特区。 1970年兴义专区改称兴义地区。1971年1月1日,将盘县归六盘水市。
1981年9月21日,撤销兴义地区,于1982年5月1日成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自治州中最年轻的自治州。以原兴义地区的行政区域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行政区域。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兴义县。
1987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兴义撤县建市。1988年3月1日正式建市,政府把以后每年的11月6日定为兴义市的市庆日。2008年11月6日是兴义建市20年,在兴义广场举行了庆市活动,兴义各乡镇有展示自 己乡镇的彩车。
兴仁县
兴仁原名新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新城守御千户所,永乐十三年(公元1416年)置普安州,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二月,置普安县,治新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普安县徙治新兴所,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于新城设巡检,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移巡检于募役,新城置普安县丞,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设新城自治公所,1914年改为新县,因新城、新县均与别省的县名重名,故改今名。
普安县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于矢万户府为普安路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普安卫,二十二年升军民指挥使司,二十三年于今县城置新兴所,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置普安安抚司,十三年置普安州,清顺治十八年置普安县,治新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徙治新兴所。
晴隆县
晴隆古称安南。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安南卫,治江西坡(今属普安县地),二十五年徙卫治尾洒堡,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徙永宁州治安南卫城,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安南卫置安南县,因与法国殖民地属地安南同名,1941年以县境晴隆山作县名,更名为晴隆县。1958年入普安县,1961年复置。
安龙县
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置安隆洞,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安隆守御千户所,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孙可望拥南明永历王入据安隆,改安隆千户所为千总,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安南所入安笼府,六年改结乌通判为南笼通判,治故安南所,十年南笼厅移治安笼所。二十六年裁安笼所入南笼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升南笼厅为府,县地为府辖地,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改南笼府为兴义府,1913年废府置南笼县,1922年改为安龙县,1965年改名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2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复称安龙县。
贞丰县
明置安隆长官司,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置永丰州,治长坝,七年移治珉球,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改名贞丰州,1913年废州置贞丰县,1958年并入兴仁县,1961年复置,1965年为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2年复称贞丰县。
册亨县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置永丰州同,治册阳,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筑土城,1913年废州同,置册亨县。1957年县政府由册阳迁驻者楼,1958年并入安龙县,1961年复置,1965年为册亨布依族自治县,1982年并入安龙县,1961年复置,1965年为册亨布依族自治县,1982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复称册亨县。册亨原名布依语叫"郎卧",意为山坡的斜处,为现在的册阳乡驻地;后又根据该坡对门的高山"卜四",又名西帽良(汉语叫南屏山,俗称帽壳山)和下汾河的最大绿阴塘"泓堰"(修巧马公路时已填平)用两地的最后字音合称为"西堰",用汉语记作"册亨"。其名称源于地理环境。
望谟县
1940年析贞丰、罗甸、紫云、关岭四县置双江县,以地理位置命名,但因与云南双江重名,旋以县政府驻地王母,谐其音更名为望谟。1966年2月成立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2年5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复称望谟县。
城市荣誉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
★全国文化先进县市
★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
★中国最美的地方
★中国观赏石之乡
★中国西部旅游明珠
★中国金州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国家地质公园
★全省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