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兴义

兴义毛应达:一位村医五十余载的行医路

2016年11月15日 14:11:34来源:亮点黔西南 作者:李杰
近日周末,公交车上,一对男女的交谈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女的对男的说“又遇到你了,前几个月要是不遇到你的话,我现在坟头上的草都晓不得要长好深(高)了”。男的只是淡淡地回答说“何必那么客气,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啦”。出于职业的敏感,笔者被男的回答深深地吸引着,便立即攀谈起来。询问得知男的是兴义市乌沙镇磨舍村村医,名叫毛应达,询问后便请求他留下联系电话将抽空对其进行采访。
一个机缘当上村医
1948年出生的毛应达当上村医是因了一个偶然的机缘。1965年曾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舅舅回到家乡后,便被“四清运动”打成了“反革命分子”,在部队就是军医兼文艺兵的舅舅生病了,地方医院因为他是“反革命分子”不给予医治。情急之下躺在病床上无法替自己治疗的舅舅想到了读过小学五年级的侄子毛应达,叫来毛应达要他把舅舅“死马当成活马医”,拿舅舅的身体做实验,而且当时开出的条件是把舅舅医死了还不要毛应达负责。就这样,从未想过要当一名医生的毛应达一边学着舅舅带回来的《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中医学》、《西医内科基层》等38部医学书籍,一边在舅舅的指导下帮舅舅治好了病。就是从那年开始,毛应达一边学习舅舅送给他的38部医学书籍同时一边聆听舅舅关于临床经验的教诲,一边参加县、区、乡的各类医学医疗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和积累临床经验,当上了一名村医。
今年3月,兴义市坪东街道办锅底河村大箐口组的一名妇女生病住进医院,休克性死亡后经医院抢救称无法救治拉回家中准备埋葬,连棺木、鞭炮、纸钱、坟地等都已备齐,寨邻老幼都以为该妇女已经死亡。后来寨中一名得到过毛应达救治的妇女见状后,立即建议请毛应达来救治一下再说。便电话联系了毛应达,并将毛应达接到患者家中对患者进行救治,后经毛应达救治该妇女竟起死回生,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公交车上那一幕。
一生坚守淡名薄利
采访中,兴义市乌沙镇抹角村大槽子组的赵定稳给笔者讲了一个故事。那是1992年的夏季,赵定稳未满月的儿子得了破伤风,看着怀里一直哭啼不停的儿子,赵定稳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是滋味,在那个缺医少药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年代里,一家上下除了围着孩子团团转以外根本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后经人建议后立即连夜背着生病的孩子穿过崎岖的山路找到熟睡中的毛应达。被敲门声从睡梦中惊醒的毛应达立即对孩子进行救治,等治疗好孩子的时候天都快亮了。后来提及药费时赵定稳却因家中贫困无力支付药费,毛应达说药费就不要了,大家生活都很困难,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回到家中后,赵定稳的心里久久无法平静,于是便上山找柴用马驮到毛应达家,免费提供给他家使用以表达谢意。说到这里,赵定稳哽咽着说“要不是遇到毛医生,我儿子就真的没救了,现在我儿子都结婚了,赶街上场的我儿子还会抽空到毛应达的诊所里坐坐,像亲人一样叙叙旧,对于毛医生的恩情真是感激不尽”。
在笔者对毛应达进行采访时,许多村民嘴里都说出了对村医毛应达肯定的话语。今年75岁高龄的窦加伦老人说毛应达医生是一个村民值得信赖的医生,是值得老百姓把生命都可以托付给他的好医生,村里那个有点伤风感冒的他都是随叫随到,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也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今年已67岁的肖本淑老人孩子们都在外地打工,就她跟老伴留在家里,一有病便打毛应达的电话,叫他到家里医治,在谈及毛应达时激动地说“毛医生好得很,每次我跟老伴一生病给他打电话,他就背着药箱来我家了帮我治病,自己子女不在身边,他就像亲人一样照顾我们”。
今年11月6日,兴义市乌沙镇洒布村一女性村民跟寨邻吵架,回家后一直想不通便喝下农药想毒死自己一了百了。其丈夫发现后由于跟毛应达是亲戚关系,便拨打毛应达电话请毛应达救治,当时毛应达正在村里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便叫将病人送到兴义救治,可是病人丈夫却说“我们相信你,就要送来你家治疗,即使死也要死在你家”。后来毛应达只好放下手中的工作对病人进行紧急救治。采访中,毛应达说“村民们很信赖我,才会说出‘死都要死在我家’这种话,我也不会生气和拒绝的,治病救人原本就是我的义务和责任”。
一个夙愿薪火相传
弹指一挥间,今年已经当村医50多年的毛应达,唯一的夙愿就是将自己手中的医术传承下去,更好地为守护村民们的生命健康服务。为了圆自己的这个梦想,毛应达叫自己的儿子毛文献也当上了村医,把舅舅当年送给他的38部医学书籍全部转给儿子,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临床经验一点一点地传授给儿子,希望儿子能子承父业薪火相传,不要辜负了家乡父老对生命健康的期盼。
现在,毛文献已经能独立承担起村医的工作,已经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守护父老乡亲们生命的重任,只是碰到一些疑难杂症自己不能处理时才会由父亲亲自出面处理。
夕阳下,毛应达拿出来当年舅舅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带回来后赠送给他的二胡及三弦琴,饶有兴趣地弹奏起来,儿子毛文献在一旁如痴如醉地倾听者,在落日的余晖中父子两仿佛动情地变成了山村群众生命健康的坚守者,他们手中的音符正在传递着村民们生命健康的福音。
(李杰 )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兴义毛应达:一位村医五十余载的行医路

亮点黔西南 | 2016年11月15日 14:11:34 | 李杰
近日周末,公交车上,一对男女的交谈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女的对男的说“又遇到你了,前几个月要是不遇到你的话,我现在坟头上的草都晓不得要长好深(高)了”。男的只是淡淡地回答说“何必那么客气,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啦”。出于职业的敏感,笔者被男的回答深深地吸引着,便立即攀谈起来。询问得知男的是兴义市乌沙镇磨舍村村医,名叫毛应达,询问后便请求他留下联系电话将抽空对其进行采访。
一个机缘当上村医
1948年出生的毛应达当上村医是因了一个偶然的机缘。1965年曾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舅舅回到家乡后,便被“四清运动”打成了“反革命分子”,在部队就是军医兼文艺兵的舅舅生病了,地方医院因为他是“反革命分子”不给予医治。情急之下躺在病床上无法替自己治疗的舅舅想到了读过小学五年级的侄子毛应达,叫来毛应达要他把舅舅“死马当成活马医”,拿舅舅的身体做实验,而且当时开出的条件是把舅舅医死了还不要毛应达负责。就这样,从未想过要当一名医生的毛应达一边学着舅舅带回来的《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中医学》、《西医内科基层》等38部医学书籍,一边在舅舅的指导下帮舅舅治好了病。就是从那年开始,毛应达一边学习舅舅送给他的38部医学书籍同时一边聆听舅舅关于临床经验的教诲,一边参加县、区、乡的各类医学医疗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和积累临床经验,当上了一名村医。
今年3月,兴义市坪东街道办锅底河村大箐口组的一名妇女生病住进医院,休克性死亡后经医院抢救称无法救治拉回家中准备埋葬,连棺木、鞭炮、纸钱、坟地等都已备齐,寨邻老幼都以为该妇女已经死亡。后来寨中一名得到过毛应达救治的妇女见状后,立即建议请毛应达来救治一下再说。便电话联系了毛应达,并将毛应达接到患者家中对患者进行救治,后经毛应达救治该妇女竟起死回生,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公交车上那一幕。
一生坚守淡名薄利
采访中,兴义市乌沙镇抹角村大槽子组的赵定稳给笔者讲了一个故事。那是1992年的夏季,赵定稳未满月的儿子得了破伤风,看着怀里一直哭啼不停的儿子,赵定稳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是滋味,在那个缺医少药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年代里,一家上下除了围着孩子团团转以外根本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后经人建议后立即连夜背着生病的孩子穿过崎岖的山路找到熟睡中的毛应达。被敲门声从睡梦中惊醒的毛应达立即对孩子进行救治,等治疗好孩子的时候天都快亮了。后来提及药费时赵定稳却因家中贫困无力支付药费,毛应达说药费就不要了,大家生活都很困难,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回到家中后,赵定稳的心里久久无法平静,于是便上山找柴用马驮到毛应达家,免费提供给他家使用以表达谢意。说到这里,赵定稳哽咽着说“要不是遇到毛医生,我儿子就真的没救了,现在我儿子都结婚了,赶街上场的我儿子还会抽空到毛应达的诊所里坐坐,像亲人一样叙叙旧,对于毛医生的恩情真是感激不尽”。
在笔者对毛应达进行采访时,许多村民嘴里都说出了对村医毛应达肯定的话语。今年75岁高龄的窦加伦老人说毛应达医生是一个村民值得信赖的医生,是值得老百姓把生命都可以托付给他的好医生,村里那个有点伤风感冒的他都是随叫随到,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也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今年已67岁的肖本淑老人孩子们都在外地打工,就她跟老伴留在家里,一有病便打毛应达的电话,叫他到家里医治,在谈及毛应达时激动地说“毛医生好得很,每次我跟老伴一生病给他打电话,他就背着药箱来我家了帮我治病,自己子女不在身边,他就像亲人一样照顾我们”。
今年11月6日,兴义市乌沙镇洒布村一女性村民跟寨邻吵架,回家后一直想不通便喝下农药想毒死自己一了百了。其丈夫发现后由于跟毛应达是亲戚关系,便拨打毛应达电话请毛应达救治,当时毛应达正在村里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便叫将病人送到兴义救治,可是病人丈夫却说“我们相信你,就要送来你家治疗,即使死也要死在你家”。后来毛应达只好放下手中的工作对病人进行紧急救治。采访中,毛应达说“村民们很信赖我,才会说出‘死都要死在我家’这种话,我也不会生气和拒绝的,治病救人原本就是我的义务和责任”。
一个夙愿薪火相传
弹指一挥间,今年已经当村医50多年的毛应达,唯一的夙愿就是将自己手中的医术传承下去,更好地为守护村民们的生命健康服务。为了圆自己的这个梦想,毛应达叫自己的儿子毛文献也当上了村医,把舅舅当年送给他的38部医学书籍全部转给儿子,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临床经验一点一点地传授给儿子,希望儿子能子承父业薪火相传,不要辜负了家乡父老对生命健康的期盼。
现在,毛文献已经能独立承担起村医的工作,已经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守护父老乡亲们生命的重任,只是碰到一些疑难杂症自己不能处理时才会由父亲亲自出面处理。
夕阳下,毛应达拿出来当年舅舅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带回来后赠送给他的二胡及三弦琴,饶有兴趣地弹奏起来,儿子毛文献在一旁如痴如醉地倾听者,在落日的余晖中父子两仿佛动情地变成了山村群众生命健康的坚守者,他们手中的音符正在传递着村民们生命健康的福音。
(李杰 )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