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库|教育|房产|旅游|公告|汽车|财经|健康
你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州直

退耕还林建设生态金州——黔西南州退耕还林工程20年发展之路

  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结合部,盛产黄金,故又称“中国金州”。然而,黔西南州又是一个沟壑纵横、石漠化面积大、森林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的典型喀斯特山区,是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贫困地区。

  是要金山银山,还是要绿水青山?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更是黔西南州发展的落脚点选择问题。

  世纪之交,国家启动退耕还林试点,黔西南州审时度势,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经过积极争取,黔西南州退耕还林工程在2002年全面启动。2002至2018年,全州累计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410.3万亩。其中,第一轮实施退耕还林面积达214.7万亩,覆盖全州八县(市)及顶效开发区129个乡镇1229个行政村,涉及农户14.67万户63.5万人;退耕农户户均直接获得补助收入7847元,人均1813元。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面积达195.6万亩,占全省任务数1057.4万亩的18%,涉及9县(市、新区)136个乡(镇、街道)1099个行政村(社区)30.31万户117.83万人。共得到补偿资金23.58亿元,户均7780元,人均2001元。全州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和补助资金名列全省各市州第二。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黔西南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脱贫攻坚、生态建设”为主题,努力打造“生态金州”,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之中,把退耕还林工程与特色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着力推进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2018年,全州生产总值从2000年60.87亿元增加到1163.7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64元增长到9485元,森林面积从771.86万亩增加到1383.09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1.81%增长到57%,林木蓄积量从1690.3万立方米增加到3908.09万立方米,实现了在石旮旯开荒种地到坡耕地退耕还林的华丽转身,为建设“生态金州”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近20年来,黔西南州举全州之力,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一路向前推进。

  研究政策强化指导管理。在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黔西南州林业局认真研究退耕还林政策,结合本州实际,拟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意见》,对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配套措施、目标考核、责任追究等进行了规定,并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实施,为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退耕还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立退耕还林部门联动机制。为解决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面临的地块破碎、项目难以落地问题,黔西南州林业局会同州发改、国土、畜牧等五个相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计划落地到户的通知》,对25度以上坡耕地实行“先退耕,后逐步调整(变更)”措施,成为全省“部门担当”破解退耕还林新难题的首个市州。

  创新模式推行“先建后补”。为减少林业项目“过程管理”复杂程序,有效推动项目实施,黔西南州林业局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改革创新,实行简便的“结果管理”,出台了《黔西南州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先建后补管理办法(试行)》。办法规定:包括退耕还林在内的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可以先建后补。即在项目任务下达之前,可根据造林技术规程提前实施,在项目下达后纳入工程内容,经验收合格后按政策给予补助。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项目下达慢、资金到位晚容易造成错过造林季节的问题,在造林机制创新上走在了全省前列。

  强化退耕还林示范引领。黔西南州要求每县(市、新区)都要建立两个以上新一轮退耕还林示范点,以起到宣传示范作用。这一措举,不仅有效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还促进全州林业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合理调整。如望谟县平洞街道办事处2016年度在坝奔村建设了1050亩的板栗示范基地,新屯街道办事处2016年在平年村建成了1200亩油茶基地,王母街道办事处2017年在甘莱村建成了1000亩芒果示范基地;贞丰县白层镇2015年在里纳村建成了1200亩四月李示范基地、2016年度在这硐村建成了1000亩的花椒示范基地;兴仁县白德镇2014年在白屯居委会建成2690亩枇杷示范基地;安龙县海子镇2016年在大地村建成了1200亩刺梨示范基地,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补偿助推脱贫攻坚。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实施以来,黔西南州林业局把实施退耕还林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在项目规划设计中,重点倾斜贫困乡镇和深度贫困村,以生态补偿的方式促进贫困户增收。2014年至2017年实施的新一轮退耕还林,共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6.53万户,贫困人口28.54万人。贫困户共实施退耕还林面积48.61万亩,共得到补偿资金23.58亿元,其中贫困户5.83亿元,户均8932元,人均2043元。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户自建的造林种苗费300元全部兑现给农户,人均增收270元;部分乡镇委托公司实施,请当地退耕农户种植,每亩可收入劳务费100余元。

  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壮大。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全州成功打造了以普安县、晴隆县为主的茶叶、核桃产业,以安龙县为主的刺梨、樱桃产业,以望谟县为主的板栗、油茶产业,以册亨县为主的杉木、油茶产业,以贞丰县为主的花椒、李子、百香果产业,以兴仁市为主的枇杷产业,以及以兴义市为主的精品水果、花卉等10大特色林业产业基地。

  大规模退耕还林,特别是陡坡耕地通过退耕还林恢复森林植被,工程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危害明显减轻,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退耕还林区域内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土壤侵蚀模数、土壤流失量明显减少,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逐年下降,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的情景已杳然无踪,山清水秀、天蓝地绿、鸟语花香,已成为金州大地的主旋律。金州大地,“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困境已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春花烂漫、夏树成荫和秋实累累,实现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良性发展。

  ——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有林地面积增加,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林草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森林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得到了缓解,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黔西南州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31.81%提高到2018年57%。其中退耕还林工程累计营造林410.万亩,为森林覆盖率的提高贡献了16.41个百分点。

  ——脱贫步伐得到明显加快。退耕还林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之一,广大农民可以通过种植经济林、花卉及开发其他林副产品和森林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增加收入。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全州农民群众除从工程建设得到收入外,通过营造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得到实惠,同时为稳定脱贫长远之计打下基础。如兴义市万屯镇万屯村退耕还林农户张光春,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种植了6亩杨梅,通过勤劳耕耘,2008年进入盛果期后喜获丰收,每年经济收入达32000元;望谟县平洞街道洛郎村村民何兴平,2003年利用退耕还林种了10多亩板栗,2009年开始挂果收益,每年收入10多万元,不仅脱了贫,还供三个子女读大学,生活步入了小康。

  ——民族经济得到发展壮大。黔西南州林业局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探索科学的造林模式,大力推广立体种植,带动了相关林业产业的发展。在工程实施中注重发展乡土用材林树种、特色生态林树种、精品水果及药用树种,营造了一批速生丰产林和干果、工业原料林基地,建立起具有区域优势、能替代传统产业的生态经济型产业,如上一轮的油茶、板栗、花椒、金银花,新一轮的李子、枇杷、百香果、芒果等,培育和壮大了山区产业,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黔西南州林业局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依托,在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方面还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如贞丰县顶坛花椒治理模式、安龙县德卧金银花治理模式等;又如在白云质砂石山、岩溶地区等造林困难地段,兴仁市发展枇杷产业,贞丰县发展李子、花椒产业,望谟县发展板栗产业,安龙县发展樱桃、刺梨产业,册亨县发展杉木、桉树产业,普安、晴隆县发展茶叶、核桃产业等,其生态建设与治理成效引人瞩目。一些县市甚至将林业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一县一业”重点发展,其林业经济已占主导地位。如全省深度贫困县望谟县已发展成为“中国板栗之乡”,贞丰县成为“中国花椒之乡”,册亨县成为全省十个林业重点县,有力地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了生态经济双赢。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主党派中央、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肯定。(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周林业)

 网友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姓名: (文明上网,从理性发言)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

亮点黔西南 版权所有 Ldqx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9-3224873 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