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十月,2018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成功举办,国内外的嘉宾再一次刷新了对黔西南的认识,黔西南以发展旅游推动脱贫攻坚,走出“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在向世界分享“旅游减贫”经验的同时,更提供了发展山地旅游的世界样本。
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使美丽的黔西南跨越千山万水的阻隔,阔步向前,惊艳亮相,从万峰林走向世界。
抓住机遇弯道取直实现超车
“全都是石旮旯,走路拖拖拉拉。”贵州多山,这是世人皆有的印象,而黔西南几乎全域皆山。
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如何弯道取直实现超车,机遇又在哪里?
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贵州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正式提出要把贵州建设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并多处“点名”黔西南旅游发展方向。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强调,希望贵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住“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省代表团讨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时强调,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要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是“机”更是“遇”,黔西南抢下“先手棋”,大力发展山地旅游,全面契合中央和省的精神。
拥有秀美的山水风光、绚丽的民族风情、神奇的特色风物,有着“金贵之州”大美自美的黔西南,荟萃了峰林、石林、峡谷、湖泊、瀑布、地缝、洞穴、天坑、奇石等丰富奇特的山地景观,堪称世界锥状喀斯特地质地貌典型代表,加之气候凉爽舒适,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名副其实的山地旅游胜地、健康养生福地。
于是,山地开放,山地旅游,山地经济……自上而下的决策部署,让黔西南人茅塞顿开。
抓住机遇弯道取直实现超车。黔西南紧跟中央和省委步伐,大开山门,紧抓改革创新、开放发展这关键一招,大力发展以山地旅游为代表的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山地新型城镇、山地特色农业、山地新型工业、山地生态文明、山地脱贫攻坚百花绽放,老少边穷的黔西南逐步迈入了生态文明新时代,山地旅游正成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中国标本”。
走山路走新路走特色路
山地是黔西南州最美的风景,也是金贵之州最浓烈的乡愁。
万峰林、马岭河峡谷、万峰湖、晴隆二十四道拐等一大批喀斯特景观,是黔西南州乃至整个贵州“山地”符号的有力代言。
立足当地的资源禀赋,以旅游为龙头的山地经济快速发展,让黔西南人重新认识了大山,重新肯定大山的价值。
黔西南不应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丽山川、峰林峡谷、高原湖泊。打开山门,黔西南就是贵州的黔西南,中国的黔西南,世界的黔西南。
“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是黔西南州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封“邀请函”。2013年,全国首个以“美丽乡村”命名的高端峰会在万峰林举行。峰会迄今已成功举办6届,通过峰会平台探讨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山地旅游、乡村振兴等话题,有效助推了黔西南州旅游发展,已经成为统一战线服务民族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知名品牌,成为探索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地方发展的新途径。
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从首届开始,走的就是一条新路,山地旅游就是一个通过旅游服务业助推脱贫攻坚、助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连续四年的举办,精彩回答了黔西南通过旅游业撬动经济提速发展,促进“旅游+扶贫”深度融合,推进世界山地旅游发展、树立全域山地旅游样本,走出的一条通过发展山地旅游破解发展与保护矛盾的路子。
连续数年,黔西南州按照国际标准,谋划实施了一批景区升级、乡村旅游、山地运动、交通、酒店、智慧旅游、配套服务等项目建设。深挖原生态山地民族文化内涵,打造了一批休闲山地特色旅游景区集群,探索了集观光、文化、运动、休闲、探险等为一体的现代山地旅游发展新路,旅游呈现井喷式发展。旅游景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635.9亿元、年均增长35.1%。
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为黔西南通过发展山地旅游破解发展与保护矛盾的道路提供了“加速度”。经过四届精心打造,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在推动山地旅游与户外运动融合发展、提升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展示美丽中国良好旅游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世界旅游组织荣誉秘书长、贵州旅游发展顾问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发出感叹:“我们应该用一种新的旅游体验,奉献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让他们能在中国发现新的旅游乐趣。我坚信,贵州黔西南能够迈向中国旅游业历史性发展的新篇章,可以向世界做出一个典范。”
与此同时,黔西南州在打造旅游产业升级版的进程中,自2015年起,每年召开一次全州旅游发展大会。2015年,黔西南州首届旅游发展大会在晴隆县举行,其后,第二、三、四届旅游发展大会分别在贞丰县、安龙县、普安县举行。通过轮流承办旅游发展大会,推动旅游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形成“举办一届旅游发展大会,打造一个旅游精品,助推一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每年有步骤地对全州旅游景区进行打造,促进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旅发大会成为推动国内外旅游投资商了解旅游发展商机、发现旅游发展亮点、投资开发黔西南州旅游业的重要窗口。
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旅游发展大会的举办,黔西南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在发生着改变,全州各地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得到转变,传统产业的复兴找到另一个出口,依托山地旅游推进减贫摘帽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山地旅游助力经济发展
贵州是中国山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黔西南则有着全球分布面积最广的喀斯特山地。山地有神秘美丽的一面,另一面则是贫穷。
如何在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绿水青山的前提下摆脱贫困,一直是黔西南思考的问题。
就在2015年,在深圳一家自行车企业务工的杨正兴返回兴义,凭借手里的技术,在景区开办起一家户外运动俱乐部,租售自行车。2015年初,纳灰河边的鄢福贵则把自家房屋整理了出来,实物入股,交给几位北京来的青年改造成炙手可热的乡村酒店。
2016年底,世界各地万余名游客来到万峰林下,共享12000碗“兴义羊肉粉”,万人餐宴人数创下了国内历史之最,被载入基尼斯纪录大全。因为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市民餐桌上的小小羊肉粉,正成为一个惠及、富及数百万城乡群众的大产业。
“以前哪个晓得这大山这么值钱?”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纳灰村干部冯子荣告诉记者,“依托旅游这棵‘摇钱树’,大家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不仅乡村美了,农民也富了。”
双乳峰景区脚下的贞丰县纳孔布依古寨,村民岑立茂一家人都吃上了旅游饭。“我们的老屋租给贵州浙江商会改造成民宿,我在民宿底楼开个小卖部,妻子和女儿都在民宿上班,房租一年3万,小卖部一年收入四五万,加上妻子的工资,光我们老两口一年就能赚10多万元!”
不少乡亲和岑立茂一样,尝试着吃起了旅游饭。他们很快发现,山地旅游并不单纯是吃喝玩乐的产业,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家乡的路变宽了,山更绿了,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了。农业从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农民变成了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背后,汇成的是一串宏观的数据——2016年,全州旅游收入达226.21亿元,同比增长61.4%,共接待游客2866.46万人(次),同比增长了50.2%;接待旅游人数由2012年的1650万人(次)提高到2017年的41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012年的125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339亿元;2018年上半年,全州共接待游客245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3.56亿元。经初步测算,2019年上半年,黔西南旅游总人数3885.11万人次,同比增长57.95%;旅游总收入357.65亿元,同比增长67.47%。
2016年,兴义市被列入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2017年,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景区;2018年,兴义市、安龙县、贞丰县获评为“黔西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山地旅游拉动,全域、全民参与,旅游与扶贫相结合,大山里的黔西南人用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独具地域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向世界输出了山地合一的“中国流派”,为世界同类“两欠”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弯道取直绕开工业文明实现利益共享的发展经验。
关起门是十万大山,打开门是金山银山。黔西南人以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为遵循,走新路、走山路、创新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邓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