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不单纯是教育问题

时间:2013-06-21 10:14:25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

 

       今年被媒体称作“最难就业年”。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去年增加19万。大学毕业生数量最多,加上宏观经济低于预期增长、计划招聘岗位数下降等因素,让应届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是真切的现实,社会各方都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帮助和支持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需对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加以反思。

    反思就要全面反思,而非归因一点、不计其余。近来,不少媒体强调,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对就业负主要责任,乃至认为高校教育管理的机制,甚至整个教育体制都要对就业困难负责。这似乎是试图将就业领域的矛盾统统推给培养学生的高校,乃至推给教育管理部门。一眼看去,似乎完善了自主招生制度,就可以实现根据市场需要培养高校毕业生;似乎实现了去行政化,就可以让毕业生都是一副理想的“民国范儿”,从容指点江山;又似乎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待遇,就可以保证教学相长,又科研又创业热火朝天。

  这是以偏概全,也是对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成果的不尊重,更是一种误读。

  笔者以为,就毕业生而言,要顺利实现就业,至少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个人愿望,或曰理想。我们绝少听到一个人抱怨,说我干什么都可以,挣多少都可以,在哪里工作都可以,就是找不到要我的岗位。求职者都有一个职业理想,想当医生或教师,想从事法律工作,或者想进入金融投资领域。这是贯穿择业始终的因素。我们要感谢时代进步,一个人在职业选择方面已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有职业理想,才有找工作的目标,也才有各种为之付出的努力。

  二是个人能力,或者说是禀赋。人从一出生起就是完全不同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人聪明一些,念的学校好,知识技能比较全面,学习能力也强;有人活泛一些,虽然念书一般,但社会经验比同龄人丰富,人际交往能力突出。有的男孩子比同龄人帅,有的女孩子比同龄人漂亮。这些都是禀赋。个人愿望还要与个人能力结合,看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职业是社会提供的岗位,需要差异化的禀赋优势,才能从同龄人中胜出。每个人都可以有愿望,也应该为之付出努力,但社会并没有义务满足每个人的愿望。

  三是机遇。有愿望,能力也很强,也还要有机遇,或说有适合的岗位。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学习能力普遍不错,也有较明确的愿望,但一方面,当前国内外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导致部分行业需求下降,用人单位“不招人、少招人”;另一方面,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今后几年毕业生数量也难以明显减少。

  受以上三方面因素影响,才有了就业难题。其他因素相对是次要的。

  比如说扩招因素。如果不扩招,维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校低入学率,那么,可能数百万人就没有机会接受进一步教育。这是最大的不公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要害,在“人才需求断层”,即我国目前新增岗位需求是以低端人才为主,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不足。而这是经济结构决定的,并非高校扩招造成的结果。

  比如说专业因素。全世界高等教育的专业,名目基本都是理工农医文史哲政经法。大学教育之道,在于提高素质,培养通识,所谓“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哈佛大学校训),又所谓“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麻省理工校训)。“学非所用”不奇怪。举个例子,马云是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吗?史玉柱是学营销专业的吗?

  比如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现实是,许多学生不乐意接受职业教育。许多职业院校尽管就业率高,但招不满学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将受教育看作投资,从“图虚名”彻底转向“务实际”,重视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再进一步,要解决就业问题,在需求端,有赖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经营复苏;在供给端,则有赖于学生观念转变,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社会等。

  一言以蔽之,就业难题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并非单纯的教育问题,更不全是大学教育的问题。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录入编辑:张珺


就业难不单纯是教育问题

百度新闻 | 2013-06-21 10:14:25 | 

 

       今年被媒体称作“最难就业年”。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去年增加19万。大学毕业生数量最多,加上宏观经济低于预期增长、计划招聘岗位数下降等因素,让应届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是真切的现实,社会各方都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帮助和支持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需对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加以反思。

    反思就要全面反思,而非归因一点、不计其余。近来,不少媒体强调,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对就业负主要责任,乃至认为高校教育管理的机制,甚至整个教育体制都要对就业困难负责。这似乎是试图将就业领域的矛盾统统推给培养学生的高校,乃至推给教育管理部门。一眼看去,似乎完善了自主招生制度,就可以实现根据市场需要培养高校毕业生;似乎实现了去行政化,就可以让毕业生都是一副理想的“民国范儿”,从容指点江山;又似乎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待遇,就可以保证教学相长,又科研又创业热火朝天。

  这是以偏概全,也是对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成果的不尊重,更是一种误读。

  笔者以为,就毕业生而言,要顺利实现就业,至少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个人愿望,或曰理想。我们绝少听到一个人抱怨,说我干什么都可以,挣多少都可以,在哪里工作都可以,就是找不到要我的岗位。求职者都有一个职业理想,想当医生或教师,想从事法律工作,或者想进入金融投资领域。这是贯穿择业始终的因素。我们要感谢时代进步,一个人在职业选择方面已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有职业理想,才有找工作的目标,也才有各种为之付出的努力。

  二是个人能力,或者说是禀赋。人从一出生起就是完全不同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人聪明一些,念的学校好,知识技能比较全面,学习能力也强;有人活泛一些,虽然念书一般,但社会经验比同龄人丰富,人际交往能力突出。有的男孩子比同龄人帅,有的女孩子比同龄人漂亮。这些都是禀赋。个人愿望还要与个人能力结合,看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职业是社会提供的岗位,需要差异化的禀赋优势,才能从同龄人中胜出。每个人都可以有愿望,也应该为之付出努力,但社会并没有义务满足每个人的愿望。

  三是机遇。有愿望,能力也很强,也还要有机遇,或说有适合的岗位。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学习能力普遍不错,也有较明确的愿望,但一方面,当前国内外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导致部分行业需求下降,用人单位“不招人、少招人”;另一方面,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今后几年毕业生数量也难以明显减少。

  受以上三方面因素影响,才有了就业难题。其他因素相对是次要的。

  比如说扩招因素。如果不扩招,维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校低入学率,那么,可能数百万人就没有机会接受进一步教育。这是最大的不公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要害,在“人才需求断层”,即我国目前新增岗位需求是以低端人才为主,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不足。而这是经济结构决定的,并非高校扩招造成的结果。

  比如说专业因素。全世界高等教育的专业,名目基本都是理工农医文史哲政经法。大学教育之道,在于提高素质,培养通识,所谓“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哈佛大学校训),又所谓“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麻省理工校训)。“学非所用”不奇怪。举个例子,马云是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吗?史玉柱是学营销专业的吗?

  比如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现实是,许多学生不乐意接受职业教育。许多职业院校尽管就业率高,但招不满学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将受教育看作投资,从“图虚名”彻底转向“务实际”,重视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再进一步,要解决就业问题,在需求端,有赖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经营复苏;在供给端,则有赖于学生观念转变,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社会等。

  一言以蔽之,就业难题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并非单纯的教育问题,更不全是大学教育的问题。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录入编辑:张珺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