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册亨2010布依文化年论坛研讨会现场。 本报记者 张金书 摄
保护民族文化,要有上行路线,也要重视草根力量
主题发言:王尽杰/州文化局原局长——《以布依戏为龙头打造册亨民族文化品牌》
点评专家:王良范/贵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因为它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在我们册亨要把布依戏作为龙头来全面促进当地民族文化保护,这是策略上的一种安排。文化是这样的,当一个民族、一个文化主体在表达自己文化的时候,它有两种冲动,一种冲动是对自己古老历史的叙述,一种就是对当下生活情景、当下诉求的一种描述。无论是对历史的追溯还是对当下生活的描述,这种表述用一种文化形式来表达的时候,戏剧是很好的一个形式。布依戏是综合性的一种艺术,它把布依文化的很多方面都囊括在里面。这种艺术完全是本民族的,去和别的民族进行交往的时候,这种形式是一种最好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不仅能在原生地的环境中演出,它也可以移植在我们现代的舞台上。我看到布依戏有两种路线,一种我把它称之为上行路线,就是把布依戏变成一种能在任何地方演出的一个剧种,然后通过文化部门、政府的主导,商业人士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等等。但是,布依戏如果要作为布依族的文化传承来看,我更欣赏它的草根性,它要在布依族的村庄里面,由当地人来进行一整套的演出,而且他们的这种表述,除了反反复复向本寨的年轻人回溯自己的历史外,更重要的是表述当下的现代生活。所以布依戏作为一个文化要保存下来的话,一定要考虑到它在民间、在草根的生长能力有多大,我们为这个事情能够做多少工作,这是很重要的。
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不妨站得高一点,有更广阔的视野
主题发言:周国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布依族民间叙事长诗<王玉莲>及其文献价值初探》
点评专家:何光渝/省文联副主席:周国炎教授研究的这个新发现《王玉莲》抄本,是用汉字来带读的一种布依族语言的抄本,显然是一个新的发掘,说明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布依族文化到底还有哪些矿藏没有被发现,没有被挖掘出来,这是很重要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国炎教授新发现《王玉莲》抄本的意义可想而知,这是一点。第二点,周国炎教授对《王玉莲》的研究说明我们对民间文学的研究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我觉得对布依族文学的研究应该还有更广阔的视野,比如从历史学的角度、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我们对民间文学的研究,除了文学的角度之外,还有其他的角度,还有其他的方法,如果多学科的进行研究,或者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话,可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加丰富,更加完整,也更加多彩。也可以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从而使布依族文化也好,其他民族文化也好,它整体的相貌得到立体的呈现,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一句。还有一点我觉得对民族民间文化要有敬畏之心。我们自己研究自己民族文化的时候,不妨站得更高一点,从世界的角度,从长时段的历史,甚至是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拉通来认识,那么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文化得出一种不同的、更新鲜也更深刻的见解。我们应该以国炎先生的研究作为向导,更深入的研究自己的文化,把我们的布依族文化更好的发扬光大,更好的传承下去。
布依戏是布依文化的一个核心部分,我提一个观点“回头看戏,返归传统”
主题发言:龚德全/贵州民院西南傩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布依戏舞台动作与艺术审美》
点评专家:徐新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听了龚德全的发言,我有这样几个评价,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外族看布依,二是现代观传统,三是审美带宗教。外族看布依是我们这次活动以及整个研讨会非常值得强调的一个特点,因为这两天参加活动感觉有一个明显的或者强烈的布依认同,大家强调册亨为什么要办这个活动,因为它是全国布依族人口最集中的一个县,包括授牌。在这样一个民族身份认同的同时,有一个走出自己民族的需要,就是要让外人来观察和研究我们自己的民族,这个是特别要强调的。不然的话,自己讲本民族的话,自己讲本民族的优点,缺少对话和交流。所以说“外族看布依”是这篇文章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第二个特点,现代观传统,在面对现代化浪潮的情况下,他反而提出要回归,找到一个源头。但是这个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使我们越走越远,一个表现就是我们不能够用我们研究对象本身的话语来讨论,而要用一些很新的话,比如布依戏,我们好像必须用现在的语言才能够解释它,当然这也是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他的文章从标题到结构都体现出这样一个特点,就是“现代观传统”。第三个特点是审美带宗教。文章的后面有一个结论,他分析布依戏的多元化的现象,分析了些原因,原因里面有两个特点,就是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明显的宗教因素或宗教气息,这个判断是很对的。但是这篇文章是用审美来整合布依戏,这也是学术的一种取向,但是也值得讨论。其实不仅是这篇文章,整个中国整个学术从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蔡元培先生他们就提出,从审美带宗教到后来的歌谣运动,虽然是面向民间,但是对民间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就是以新风俗代旧风俗,因为他们认为宗教是落后的,审美是高尚的、是进步的,所以整个中国的文化就向审美的方向走了,审美走到最后就是精英文学,就是书面文学,就是国家化,民间的草根就越来越被打压在底层,因为当成牛鬼蛇神、封建迷信,整个现代化的话语就是把民间的东西看成是落后的、迷信的甚至野蛮的。我觉得从三个特点和这篇文章来讲,如果说布依戏是布依文化的一个核心部分的话,应该认真的看待,我提一个观点叫做“回头看戏,返归传统”。一定要回头,不回头看不懂这个戏;一定要返归传统,返归到它本身就在用的那些习俗,那些程式,那些功能,否则离开这样一个传统,我们讲的审美是空洞的,可能很难有效地解释。
文化采借转换或涵化整合,在少数民族中很普遍,做比较还需要做大量的田野考察
主题发言:罗正副/贵州大学副教授、博士——《文化采借转换、涵化整合与草根力量——汉族与布依族神牌的比较人类学探析》
点评专家:潘年英/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这篇论文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它通过布依族神牌来看神牌,与汉族神牌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对草根力量的重视的结论。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很有新意的,文化采借转换或者涵化整合在少数民族中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它广泛的存在。今天我听了几位老师的发言,深深地体会到这种现象是很广泛的,大家也一再的呼吁要重视草根的力量,刚才徐新建教授也讲到,我们政府在最近这些年借鉴民间的传统文化,然后做了一些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推动工作,非常有效果,但是这个效果最终会怎么样,会不会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这些还有待时间的检验。这篇文章最后的落脚点是正确的,就是我们最终可能还是要回到对草根力量的重视工作上来。这篇文章有的地方值得商榷,一个是题目,正题没有什么问题,但文章中关于人类学的探析不是很多,实际就是一个文化内涵的探讨,或者是一个比较,那么比较人类学的提法是不是一个科学的提法,我觉得有待商榷。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刚才徐新建教授也提醒我,它这个比较是一个话语系统或者是一个文化系统之间内部的比较,也就是说一字之差,“天地君亲师”和“天地宗亲师”,能不能是两个文化系统的比较,还值得商榷。我觉得要做比较的话还需要做大量的田野考察,尤其是对布依族自身的话语系统的解释,要做更多的了解或田野考察,然后才能总结出一套布依族自己的“天地君亲师”的内涵,来跟汉族做比较,这样比较完整一些。
得到多方支持,实行捆绑申报,做国家级的文化保护区才有可能成功
主题发言:龙青松/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申报国家级课题“南北盘江红水河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刻不容缓》
点评专家:韦兴儒/省政府参事、省布依学会常务副会长:这篇文章是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一个是他在文章里面提出了“文化域”的概念,因为文化家比较大,这个东西挂不到文化家;但是文化社区又太小了,所以他提出了“文化域”的概念。文化域有很多区域性的衍生和观点,可以看出他做了比较精细的田野作业,所以才能给政府提供这么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决策和理论依据。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项目的申报他主张捆绑式的申报,就像打仗一样,你伸出五个指头没有冲击力,要捏紧拳头打出去才有冲击力,所以他主张捆绑式的申报,这个捆绑申报对于我们进行文化申报是很重要的一条。我跟小龙提个建议,因为文化域牵涉到广西,我们用布依文化这个概念得不到广西人的支持,我们的申报力量就会打折扣。我想因为广西靠近我们这一支布依族都属于乐业文化,就做一个国家级乐业文化保护区,这样得到广西的支持,得到安顺的支持,得到六盘水的支持,我们黔西南州来牵头会有成功的把握,得不到广西的支持,你不敢说乐业文化,这就可能要泡汤。
一个赤子对家乡的热切期盼,一份规划册亨未来蓝图的参考资料
主题发言:韦安礼/州文联原主席——《创建一个布依新城》
点评专家:罗祖虞/云南省布依学会会长:看了文章很有感触,有几点看法和想法:第一是创建布依新城的命题非常新颖,是与“中华布依第一县”遥相呼应的,是作者对家乡热情洋溢的期盼,是赤子对家乡的关怀,对家乡一份厚重的奉献。第二,文章对册亨创建布依新城的三个必然条件和必然性做了详细叙述,条条在理,而且必然。文章提出的建设布依新城的7项有利条件,为建设布依新城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第三,文章进一步提出了7条具有建设性的建议,特别是指出了搞好城市规划及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是新城建设的关键,因为建设一个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大量的资金也不能乱建,要有它的特色,特别是我们中华布依第一县,要突出特色,这是很重要的。第四,文章进一步提出建设新城的主题思想和格调,一定要有布依文化的潜质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一特色一定要反映布依文化调研基地的特色和标准。第五,文章充分估计了创建新城(可能会有的)各种坎坷,并用了大量的例证来说明只要有目标、只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始终不渝的努力奋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布依族人民和全县各族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文章热情洋溢地为全县人民鼓气,奋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总之,这是一篇好文章,好建议,是省、州、县领导规划册亨未来蓝图时一份很好的建议和具有很好参考价值的资料。
“布依文化年”不好理解,举办“布依年文化”更好,可以恢复布依族的文化记忆
主题发言:马启忠/安顺市布依学会副会长、原市民宗局党组书记——《布依族歌舞源流研究》
点评专家:陈玉平/贵州民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院长、省布依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马启忠是布依族文化研究的资深专家,是老前辈,我从他的文章里面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受教益。文章中提到布依歌曲的分类,提到民歌的问题,用布依语唱的民歌是很重要的部分。但随着文化的变迁,布依族中用汉语来唱的民歌怎么来界定,我想它还是属于布依族民歌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成份。我们现在布依族民歌里面很有名的几首歌如《好花红》等,这些民歌都是用汉语演唱的,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布依族民歌和诗经的比较,已有很多人写了这方面的文章,马老也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它们的相似性。但是差异表现在哪些地方,如果只是相似没有差异,那么布依族民歌里面体现了哪些民族的东西呢?体现布依族的哪些创造性呢?第三方面,把诗经作为布依族民歌的渊源,也许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说明,我想是因为篇幅的限制,马老的调查还没写进来。另外,我们这次参加的“布依文化年活动”,这个名称我觉得不太好理解,因为有文化节、文化月、文化周,我想“布依文化年”能不能办成“布依年文化”。布依族曾经以农历11月为岁首,册亨来举办“布依年文化”活动,我想年文化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各种仪式、庆典、歌舞、饮食、服饰等都可以包含在里面。由册亨来办有这么几个优势,一个是可以恢复布依族的文化记忆,11月为年,现在已经基本消失了,如果册亨来办可以重新恢复起来。另一方面,冬天册亨的气候非常有优势,文化本身可以吸引很多人,气候也会吸引很多人,我们邀请社会各界来册亨过我们的布依年,会有很大的吸引力。把布依年文化作为一个主要内容来打造的话,对“中华布依第一县”的建设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布依文化怎么传承和保护,应考虑立法和政策引导,学术团体有必要做些论证
主题发言:贺明勇/册亨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局长——《布依文化生态危机与重建》
点评专家:白明政/贵州民院马列学院院长、省布依学会常务副会长:来自基层的民族工作者,从非常高的角度来论述布依文化生态的问题,这个主题非常难得。这篇文章讲的布依族的生态实际上就是我们布依族生存的一些状态,现在遇到什么问题,下一步怎么来传承保护。近些年来,中央应该说对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方面是明确的,党的几次大的会议都提出对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关键是我们地方上怎么来做,具体有哪些对策。我考虑,主要还是立法的保护和传承,还有我们政策的引导。如果一个民族它的文字消失了,它的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等一些方面消失了,这个民族也就不存在了,怎样来保护,如果我们有个立法的东西,有个政策的引导,比如民族地区公务员考试,能不能凡是懂民族语言的同志给他加个分,我想如果有这个政策,下面肯定会动起来,会有人想办法找学校、找老师来学。我们学术团体,可以做一些论证,给地方政府提供一些参考,这些文化有没有必要还存在,存在有什么作用没有,如果有存在的必要,有发展的可能,那么怎样来做,这是关键。刚才贵州民族报的记者说了,册亨被命名为中华布依一县,那么怎么打造成第一县,有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基地和它配合,我们有些工作要做起来,上升到一定程度了,就有必要做一些规划的东西了,可能要以法律、政策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否则搞不了的,光靠民间是搞不了的。(专家点评录音整理:余启佳 陆贞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