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屯围鼓舞是流传在贵州省兴义市鲁屯镇一种世代传承的民间舞蹈,属群体舞。鲁屯围鼓舞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最初仅在军队中表演,之后逐渐流传到民间。清道光26年,鲁屯镇接道光帝建贞节牌坊圣旨时,就组织锣鼓队前往迎接;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间,鲁屯修建了戏楼,常请四川的戏班子来唱戏,鲁屯围鼓艺人在传统的表演中逐渐吸收了川戏锣鼓精华,演变成了有板有眼的围鼓舞,经过几百年的提炼,围鼓舞在鲁屯独树一帜,并成为当地庆典、祭祀、礼仪等活动的文艺表演。
鲁屯围鼓舞表演气势宏大、动作粗犷、节奏欢快、风格淳朴。乐器有大鼓、中鼓、小鼓、锣、钹、镲等,鼓谱有《猛虎下山》等十余首。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加工、完善,逐渐形成了“大鼓”、“中鼓”、“小鼓”三种基本打法,在此基础上揉进戏剧架子功技法和武术技法,单一的围鼓击鼓节奏衍出轻、重、缓、急的不同打法,队形变化也更加流畅,表演更加舞蹈化和性格化,更具戏剧性和观赏性。
鲁屯围鼓舞形成的历史久远,是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战争、宗教、迁徙、生产、爱情、民俗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近年来,当地政府对“鲁屯围鼓舞”这一艺术形式日益重视,将其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已列为黔西南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