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何搞创新教育
前不久,我们应邀在旧金山参加全球创新教育论坛。本次创新教育论坛的主题是“改变模式”,分别从思维设计、心理学、神经学、社会学、科学、数学、艺术等学科角度来探讨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我们参加论坛的最大感受是,这里创新的理念已融入到每个人心中,融入到从大学到中小学的教育顶层设计中。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大卫·凯立教授于2004年在斯坦福大学创办的设计学院,有力推进了美国的创新教育。这个设计学院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平面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或时装设计、艺术设计学院,而是整合了工程、医学、商科、人类学、教育学的跨学科学院,它强调创新的核心在于“设计思想”的理念,通过跨学科的碰撞,让学生们获得学术、科研和商业上的新突破。
有了创新性成果,美国高校又紧密地将这种科研和实践向中小学渗透。本次论坛的主办方纽爱华学校的创新工厂就是绝好的例子。2007年,该校在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支持下,建立了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工厂。创新工厂面向学校的各个年级开放,从幼儿园开始,直到中学阶段,每个学生都有参加创新工厂学习的机会,并参与各种跨学科的试验项目。凯立教授带领团队每年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
纽爱华学校的创新工厂,深深体现了“设计思想”这一理念。“设计思想”是一套通过教授学生高效的思维和创新方式,帮助他们拥有解决巨大的、复杂的、跨学科的现实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它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自信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技能可能在更高级的教育中才会出现,并被公认为是21世纪成功的关键。然而,在纽爱华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在实践着这种理念。
我们以纽爱华小学二年级学生的一个项目——“Ohlone人(美国土著人)的日常生活”为案例来说明:
在这个项目活动中,学生们要徒步穿越校园内自然生长的树林,把自己想象成美国土著人。孩子们要想象土著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会需要些什么,他们又是如何利用手中的天然材料来满足这些需求的。不一会儿,学生们就开始活跃起来,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晚上他们在哪里睡觉?他们如何取暖?他们的房子长什么样?学生们激动地用他们在野外找到的天然材料开始动手建造床和棚屋。
回到“创意实验室”,学生们分享了他们关于土著人需要什么的想法,将其写进日记,并且确定了设计工作的关注重点。教师鼓励学生说明他们写下这些需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还讨论了他们利用天然材料达到这种需求的各种方式。他们制作了模型,并给每个模型配以反馈说明。通过这个项目,二年级学生能够建立他们自己对“设计思想”的理解。
他们的创新教育不只体现在思维和技术层面,同时还体现为价值观的培养。他们在“创新工厂”推出的还有企业家课程,该课程强调对社区和社会的贡献。
我们在会议中还遇到了一个13岁的华裔女生,她作为纽爱华的学生应邀参加这次论坛并分享了她在“创新工厂”的一个成果。她作为中学组成员参与了关于水的项目,这个项目旨在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稀缺,学会保护水资源。她不仅积极参与了当地的调研,而且通过一个在非洲读书的亲戚,了解到当地水资源被污染和严重破坏的情况。于是她在教师的指引下,发明设计了一种水杯,可以更好地让使用者节约水资源。她不仅设计出这样的杯子,而且吸引到投资,由工厂生产出来卖给社会。同时每卖出一个杯子,都会有一部分钱捐给慈善机构。这个项目充分体现了创新教育在思维、设计和价值观方面对孩子的全面培养。
当然,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创新工厂”,而且体现在各学校的教学中。纽爱华中学一位生物教师将科学教育与说唱音乐、嘻哈舞蹈结合在一起。他曾经在斯坦福大学授课,开发了一系列科学的说唱音乐和舞蹈。我们观摩其课堂教学时,觉得简直不可思议,20个学生在他的带领下,用最绚的音乐、最酷的舞蹈把最枯燥的生物知识疯狂地演绎出来,那一刻我们这些中年人都跟着疯狂地摇摆,原来学习可以这样手舞足蹈!
其实,这种感受在纽爱华学校无处不在,他们的各个学科并没有什么统一教材,都是教师根据学校各年级的整体进度自己开发的,他们的物理教师可以给孩子同时开音乐课,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做法,在当地却很受人尊重。
拿我们的创新教育与美国对比时,我感慨良多。创新不只是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而战略的实施又首先要从学校、从教育领域开始。为什么我们国内一直在谈创新教育,但还停留在概念、文字的层面,为什么我们教授、学者不习惯向下延伸,走入幼儿园、小学,为什么我们大量的名校毕业生从来没有把教师作为首选职业,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总是在千篇一律的教材和课外补习中游弋?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深思,更需要我们破解。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