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郭省老师正在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汉语拼音课。谭地 摄
图为郭省老师正在和学生们玩跳绳。谭地 摄
河北蔚县残疾教师郭省代课20年未能“转正”、依靠村民救济生活。事件曝光后,一天半的时间里,多家新闻门户网站有近30多万人“围观”,网民发帖讨论飙升至1万多人次。11日凌晨,记者辗转收到蔚县教育局的函件,函件称对报道“非常重视”,但坚持认为:郭省只是“临时代课”。(9月12日中国新闻网)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郭省的二十年青春,献给了蔚县的农村教育。残疾教师的二十年,伴随着540元的月薪,其艰辛与不易可以想见。2009年,郭省被评为“蔚县十大杰出青年”,20年来,他几乎年年得奖——问题是,就是无法“转正”。据说,彼时县领导班子开会,有人提议郭省的转正问题时,当时的县委书记说:“郭省不能转正,他有损蔚县的教师形象。”于是,“转正”的问题就变得“比较复杂,不好说”。
很多“不好说”的事情,总有一些摆不上台面的理由:比如领导不喜欢,比如决策者看不顺眼……但你正儿八经理论起来,又总能被一些冠冕堂皇的政策法令挡得哑口无言。说到底,集中的权力过度了,处处充满“合法伤害权”。蔚县教育局的《说明》就很耐人寻味:一方面,先后八次使用“临时代课”字眼,强调郭省的“非合法身份”;另一方面,体面解释了郭省为什么不能转正的原因——“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清理清退乡镇机关及事业单位不在编人员的意见》(冀字[1999]55号)和张家口市政府《关于清理清退代课教师、代工人员的实施意见》(张字[2005]50号)文件精神,临时代课教师郭省每次都在清退范围内,其所在中心校领导签于其身体残疾,生活中存在困难,出于同情,因而在历次清退代课教师中,保留了郭省临时代课教师岗位”。
20年“临时代课”,不是奉献,而是恩赐——这就是《说明》给公众“说明”的逻辑。言外之意,若没有“临时”的身份,郭省的日子更不好过,给个“临时”的饭碗,简直可以算得上是慈善公益的光芒。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如此“贴心”,对于一线基层教育工作者而言,算是心怀感恩还是狼子野心?20年,郭省是有了饭碗,但这碗饭不是教育官员赏赐的,而是合法劳动所得——更重要的是:这点微薄的所得,比之于郭省的劳动付出,“赚大了”的是教育部门与学生、家长,合理“转正”的诉求莫名其妙实现不了,却以“饭碗”的底线反正其行政作为的合理性,这是何等无耻的诡辩!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逻辑,我们见识得还少吗?按照这样的推演,“加班费”、“高温津贴”等当然是不应该索要的,因为企业给了你饭碗,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全国44万代课老师被相关部门一声令下“清退”,几十年教龄可能仅仅兑现为几百元补偿。相较于那些搭不上政策快车而黯然谢幕的教育人生,郭省还能顽强存在于“临时代课”的帽子下,也许确实已属奇迹;然而,“清退”的合理性本就存疑,相较于中国层次不一的基础教育,郭省的无助与20年“编外史”,果真是不值得“打捞”的声音?
教师节刚过,尊师重教的意义妇孺皆知。然而我们在教育问题上的“欠账”与“混账”,一个郭省,足以让公共部门反省并警醒。(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