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农村教育真的一败涂地了吗
2016-12-27 13:09:09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所有的地方教育创新背后,都有一个个有担当、有情怀、有行动能力的教育局长或者校长。教育的希望在基层,真正的教育家也会产生于基层,而不是那些唯理论的空谈者。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肯定是出了问题:生源规模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教学质量与城市相比欠佳,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知识退化、教学方法老化……但是否可以悲观地说农村教育一败涂地、面临消亡、不可逆转呢?
从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来看,农村教育问题依然存在,但希望和转变同样存在。因为还有一批兢兢业业的教育工作者在坚守,在力求创新。
江西上饶弋阳县,因为真正地向农村教育倾斜,农村学校出现了学生大规模回流的现象,城里学校的大班额不复存在。这种倾斜不仅包括硬件、拨款,还包括考评、奖励,以及新教师必须在农村学校任教5年的政策。
前些年,由于政策导向,农村学校规模急剧缩小,虽然农村学校的学生逐渐减少,但在许多偏远地区和山区,远离县城和乡镇的村小、教学点,依然支撑着难以进城上学、农村最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这种情况下,四川、河南、吉林等地,自发出现了许多小规模学校联盟,学校、教师资源共享,共同推动教学改革。因为形成合力,找到了同道,这些区域的农村教育重新焕发出生机。
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判断,有些来自于普遍现象,也有些是个人体验,但对教育问题的抱怨和牢骚,对于改变问题无济于事。好校长、好教师才是办好农村学校的关键。在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各地的经验也显示,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好校长、好教师;充实农村学校师资,关键是培养本土化的优秀教师。
比如,湖南省级党委、政府持续10年大力投入农村教育,致力于改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体现了灵活多样的招生方式和培养模式,“县来县去”“县来乡去”“乡来乡去”“乡来点去”等四种招生计划,确保招生培养与乡村教师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广西壮族自治区聚焦农村教育现状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免费定向培养全科教师,重点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以及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通过提高农村教师群体质量,来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措施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湖南省泸溪县从2006年起提高乡村教师岗位津贴,目前村小和教学点教师的岗位津贴每月可达1400元,对稳定教师队伍起到了明显作用。江西省弋阳县通过社会集资,为优秀的乡村教师颁发奖金,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教师队伍的作用。
这些都是第五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的获奖案例。这一奖项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08年发起,每两年一届。这些获奖案例让公众看到了各地在教育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模式,如果把它们推广,可以由点带面,逐步推动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
从过去几届的评选来看,教育创新的案例都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而从这一届开始,西部地区的案例变多了,反映出中西部的教育“后来者居上”。
更让人欣喜的是,各地的教育制度改革,出现了一些整体性的解决重大问题的创新模式。农村教育中有一些老大难问题,比如农村教师的来源、培养,如何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在这些问题上,各地有了一些有效探索:广西探索的是培养小学的全科教师模式,湖南和江西探索的是一种“中师升级版”,免费高职定向培养乡村教师,毕业后回乡工作5年。由于免费就读、毕业后可以当教师,这一政策受到很多农家子弟的欢迎。近几年,湖南省总共招收3.6万名定向师范生,毕业1.65万人。农村学校校长对这些免费定向生的评价非常高,因为他们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大都是本乡镇的人,工作稳定。
乡村教师的待遇问题,也是农村教育危机的重中之重。湖南的巫溪县就采取特殊政策,对在村小和教学点任教的老师,提供较高的岗位津贴,农村小学教师的津贴可以达到每个月1400元,年收入比县城和乡镇的教师要高一万多元。
虽然只是局部案例,但这些积极的尝试还是让人看到了农村教育的转机。所有的地方教育创新背后,都有一个个有担当、有情怀、有行动能力的教育局长或者校长。教育的希望在基层,真正的教育家也会产生于基层,而不是那些唯理论的空谈者。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相关信息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