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黔西南讯 大旱之年,农民乡亲靠什么减灾增收?9月,笔者踏访了黔西南州安龙县的几个山村,农民乡亲有的兴水利保增收,有的“抱团”抗旱保苗降低经济损失,有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增收,一个个不同凡响的“减灾增收战术”,给予人们有益的启示。
兴水利“财路”兴
9月8日,在新安镇坡云村马路组谢金华家的滇柏树苗圃,笔者看到原盖在竹片制成一厢厢拱棚上的黑色遮荫布已被掀开,水杯般大小的营养袋树苗两三寸高,枝叶嫩绿。“当初要是舍不得花3万块钱钻井修水池,这条年收10万‘财路’就没了!”今年59岁的谢金华,边用微型水泵从蓄水池里抽水给苗木喷水,边吐露心声。
老谢是当地的滇柏树苗育苗专业户,经营的16.5亩的苗圃每年培育、销售滇柏树苗苗木300万余株左右,收入10万元左右。过去,该组地表水源比较充足。去年2月初,重旱“烤”枯竭了当地的水井等地表水源,也几乎“烤”死谢家苗木,老谢心急如焚。
去年2月中旬,老谢倾尽家中余下的2.6万元积蓄,购来升井机、引水管等钻井、取水等的必备物资,请来人在自家房屋侧面两座山山势水纹走向交汇处钻井。半个月后,便打出了深58米日产水量90余吨的“救灾井”。老谢接着筹资4000多元,建起了1座容量380立方米的蓄水池,不但救活了苗圃,也解决了组里的26户乡亲大旱之年饮水问题和200余亩稻田缺水育旱秧苗问题。
大旱今年再次袭来,马路组周边的村寨的玉米、水稻因旱减产甚至绝收。相比之下,老谢家经营的苗圃苗木长势好,其家年均10万元“财路”安然无恙。
9月8日下午,在笃山乡水资源匮乏的王院村小堡营组,笔者看到刘富玄家水泥房屋后面高出住房两米多的坡坎上,“盘踞”着两座集雨水窖,“长”出的塑料水管伸进12间猪圈里。猪圈里的36头肥猪、5头母猪正嗷嗷叫。“我们这里缺水,没修水窖时养不了这么多猪,现在每年出栏肥猪100头左右,纯收入也有3万元左右。”刘富玄说道。
5年前,刘富玄率先在组里建起了共350立方米的两座集雨水窖,每逢下大雨时就用水管将水窖上方仅有的3处“浸山井”(大雨过后雨水沿山下浸而出水的水井)水及时引到蓄水池里储存,解决生活饮水和发展养猪,收入攀升,成了当地集雨水来发展养猪的“范本”。
在笃山乡,通过建集雨蓄水池,想方设法蓄积雨水、“浸山井”水、季节井水来发展养猪,实现年出栏50头以上的达200多户。大旱之年,这些农户养猪规模 “缩水”也不大。“家有水窖,养猪不憔。”成了当地农民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抱团”抗旱降低受灾损失
“看这样子,这稻谷肯定没减产多少。”9月10日上午,在兴隆镇红星村扁山组,王成兴领着笔者看他家5亩多颗粒饱满沉甸甸的金黄稻谷,乐呵呵说道。
大旱袭来,眼看稻田快要干裂缝时,扁山组农民乡亲的眼睛“盯”住王成兴。身为组长的王成兴于7月下旬组织组里的22名群众代表,召开了抗旱救灾“一事一议”会,达成了按每亩田、在分别集资400元、100元的共识,请人钻井抗旱保苗。
8月1日,来自兴义的钻井机设备在组里隆隆响起。两个星期后,打出了深100余米日出水量达200吨的“救灾井”,建起了抽水电房。虽然农民乡亲为抗旱保苗付出了7.5万元的血汗钱,但救活了120稻谷、60亩烤烟和30亩玉米。更令喜人的是,农民乡亲农业生产有了水源保证。
“只要大家扭成一股绳,再大旱旱灾,我们都挺得过来!”王成兴感慨道。
避旱“转产”促增收
“往年种白菜,今年就种耐旱的洋芋了。”9月10日下午,在龙广镇联新村十二份组,在自家薯种地里挥着钢锄薅地的村民陈正合说道。
今年3月初,陈家种3亩多“中薯3号”一级薯种,1个月前以每市斤1.1元的价格卖联新村的安龙绿宇农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1万多市斤薯种,让陈正合揣进腰包1万多元,每亩收入3000多元。7月中旬,尝到了甜头的陈家,将因旱未种水稻的7亩多田及原3亩多薯种地,都种下了“中薯3号”一级薯种。“往年种1亩白菜和现在种的薯种收入差不多,但种白菜三天两头都要淋水,大旱年头种洋芋,也就半把个月才淋1次水。像这样的大旱,种白菜收入肯定泡汤。”陈正合道出他家转变种植方式的原因。
在村里的安龙绿宇农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公室里,理事长何玉祥介绍说,合作社创办的种薯基地,是贵州省14个种薯基地之一。合作社今年得到110万元的项目支持,基地共培育“中薯3号”、“费乌瑞它”一级薯种1330亩,亩可产3000市斤到4000市斤,由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薯种原种和施肥配方、田间管理等技术,并以不低于保护价的当地市场价回收。仅此一项,十二份组126户培育薯种农民,今年下半年就可实现收入400万元以上。
“育金银花苗,效益高着!”9月10日下午,在德卧镇龙盘社区金山组韦转贤家金银花苗圃里,1尺来高的金银花苗绿意盎然,主人边薅草边对笔者说。
今年5月初,韦转贤将因旱未能种水稻的13亩田改育金银花苗,眼下已育有40万株金银花苗,按眼下每株0.8元的市场价计算,预计到年底可收入32万元。
在德卧镇,大水井、白水河等村农民在县林业部门的技术支持下,对接国家大力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大好机遇,发展起培育金银花苗。全镇目前有金银花苗圃600多亩,其中的220亩金银花苗是36户农民因旱“转产”的,金银花苗圃可实现每亩产值2万元到3万元的“黄金效益”。
笔者在安龙农村采访了解到,农民因地制宜将县里要求的“大季损失小季补、种植损失养殖补、农业损失务工补”措施转化自觉行动,主动避旱“转产”谋求增收。(韦天晃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