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贴心人
——记万峰湖镇港湾村卫生室赤脚医生王盛红
王盛红正在了解老人血压情况
在烟波浩淼、碧浪连天的高原水乡万峰湖畔,错落有致的农家小屋依山傍水而建。在这里,有个名叫港湾的村庄。一位年轻漂亮的女人长期在村子里匆忙奔走,她就是万峰湖镇港湾村卫生室赤脚医生、安龙县第十六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王盛红。王盛红以一位普通乡村医生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信念与人生价值。
真诚而执着的选择
家住广西隆林天生桥的王盛红,2001年卫校毕业后被聘到广西南林药业分公司上班,2003年辗转到兴义市的一家小诊所打工,认识了万峰湖港湾村一位名叫罗荣志的小伙子,两人一见钟情,很快走在一起成了人生伴侣。结婚后,两人回到港湾村。
港湾村共辖8个村民组,260余户1300多口人,90%的居民都是以渔业为生。由于交通不便、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等原因,刚到村庄的她,亲眼目睹乡亲们下湖劳作手脚碰伤、风寒发热生病只能熬,遇上急病重病看天意,碰到大风天气只能干着急。
一幕幕缺医少药的痛苦情景印在她的脑海中。她暗下决心,立志当一名合格的村医,解除乡亲的危难。2005年,在她的建议下,该村两委班子将村活动室的一间办公室誊了出来,改造建起了村卫生室。经过村党支部和群众的推荐,她勇敢的走进了港湾村卫生室,成为港湾村第一名赤脚医生,承担了港湾和坝盘两村400余户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从此,不论是白天黑夜,也不管是刮风下雨,只要有病人的呼唤,她就送医送药到“家”。江上渔船,荒山野郊,到处闪烁着她肩挎药箱的身影。她把自己的青春、热情都奉献给了父老乡亲,以一腔爱民之心默默地改变着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受到了乡亲的交口称赞。她认真执行农村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努力钻研业务技术,热情为农民服务,积极参与防疫保健工作,任劳任怨,解除患者的痛苦,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情操,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一曲曲救死扶伤的时代凯歌。
哪有困难哪有她
“人不能忘本,是乡亲们推荐我当的乡村医生,个人得失算不了什么。”这是王盛红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呀,这位怀着朴实的情感为乡亲服务的渔村姑娘,心里总是铭刻着这样一句话:“我是村医,我的工作就是要为群众救死扶伤,为老百姓热情服务。”
那是200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窗外纷纷扬扬地下着大雪,忙碌了一天的她刚刚睡下,叮铃铃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一个陌生男人焦急声音:“请问是王医生吗?我是纳赖村的,我家小孩快不行了,求求你救救她吧!“你不要慌,慢慢说,小孩怎么呐?”“我女儿晕过去了,快,快来,快来救救她吧!”还没等王医生把话问完,那男人便匆匆挂断了电话。老百姓的安危就是命令。由于路不通,无法骑车前往,病情又十分紧急,王盛红不顾风雪的吹打,冒着刺骨的寒风,二话没说,背起急诊箱带上手电筒匆匆离开家门,徒步向纳赖村奔去。崎岖坎坷的山路上,他一边打电话问路,一边教那个男人急救方法。赶到纳赖村这位呼救的男人家中,看到了处在昏迷中的小姑娘。小姑娘名叫王桂花,刚满3岁。诊断后是腹泻重度脱水导致昏迷。在当时相对落后的医疗条件下,她首先及时进行了人工呼吸。经过抢救,小女孩慢慢苏醒过来,脱离了生命危险。那一夜,她没有睡下,而是一边给小女孩输液,一边守候在床头观察病情。第二天,她确定小女孩病情好转,没有危险后方才离去。离去时,王桂花的父母千恩万谢地让她算医药费。她看了看虚弱的王桂花,再看看低矮的茅草屋,按半价收了一点药液成本费便匆匆离开了王家。
在乡亲们眼里,王盛红总是平等对待病人,没有贫富贵贱远近亲疏之分。“王医生性格好,责任心强,是个好医生;有事总想着别人,干事总冲在前面,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总是随叫随到,从来没有因为个人的事耽误过病人,为了病人,有时一晚上要出诊七八次。”村民王先生如是说。
一心想着老百姓
看病贵、看病难、态度差是卫生系统被投诉的热点。近年来,国家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工作,王盛红老早就认为这是惠及农民群众的大好事,可部分村民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了解合作医疗的保障作用。为把工作做好、做实,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她风里来,雨里去,深入农民家中,挨家挨户比方比圆动员农民参保,跑的次数最多的家庭有五六次,对居住在其他地方的居民,她趁春节期间上门做思想工作。经过辛勤的付出,王盛红共为港湾和坝盘两村411户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参合农民受益面也不断扩大。截至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1891人,参合率达97.88%。同时她带头建立健全了村健康教育、除“四害”防病、环境卫生等工作制度,两村医疗卫生工作走上了规范、健康的轨道。
对于王盛红来说,工作量最大、活最苦最累的莫过于对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接种工作。她每年除了对育龄妇女访视和对高血压、肺结核、脑血栓等病人进行定期随访外,每年都要在山村坎坷的小道上来回奔忙,挨家挨户地对港湾、坝盘两村儿童开展“五苗”(卡介苗、麻疹疫苗、白百破三联疫苗、脊髓灰质炎糖丸、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六年来,她跋山涉水,徒步为两村411户居民的孩子开展疫苗接种1.5万余人次。
有的群众对她说,你一天四处奔走,村里又不给你任何报酬,亏不亏?她坦然一笑说:“大伙儿让我做是对我的信任,这是我最好的工作岗位,只要老百姓健康快乐,我一点也不亏。”如今,不论是在港湾还是坝盘,只要提起她的名字,乡亲们都会由衷地说:“王医生是我们的自家医生,为我们送医送药、除病消灾,真比亲人还要亲!”。
一个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靠包装,而是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通过病人的体会口耳相传的。王盛红深深地体会到,做农民的好医生,仅有良好的医术是不够的,还得有高尚的医德。她常说:“医者,先做人,后行医”。在乡村行医生涯中,她始终把医德作为乡村医生的灵魂。村卫生所面向的是农民群众,面向的是弱势群体,在她的村卫生所里,她实施了减、缓、免的收费规定。对经济困难的村民减免医药费;一时带钱不足的患者可先取药治病,下次来诊时再还欠款;对于特困群众免费治疗,每年减免费用达3000多余元。别人问原因的时候,她是这样说的,“人不能忘本,不能站在钱眼上。这些年我总是想,是乡亲们推荐我当的乡村医生,我不能事事算计自己的得失,一定尽自己最大努力为老百姓搞好服务。”是呀,她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在乡村医疗这个有限的空间里,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尽管她的岗位非常平凡,尽管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在她那里,老百姓得到了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
当领导问她一个人干两个村的卫生服务,需不需要解决什么困难时,她笑着回答:“干活苦点累点没关系,我觉得在这里工作,和群众的心贴得近,没有什么特别的困难,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