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教师韦国良:无私善举造福村民
图为韦国良的部分获奖证书。
求学路上,他百折不挠;献身教育,他甘心付出;造福村民,他无怨无悔。
几十年来,他怀揣感恩之心回报社会,从未停息,一生热心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诠译无私善举的壮丽人生。他就是今年63岁,家住安龙县龙山镇下坛村下花障组双脚瘫痪的退休教师韦国良。
初冬时节,笔者来到龙山镇的下花障组,在寨子后面的半坡上看到,十几个村民正在挖泥土,运水泥、彻边墙,一派忙碌,正在新修的一个约80立方蓄水池已成型。该组组长韦国高告诉我们,这是退休老教师韦国良个人出资15000元为村民们修建的饮水池,可以解决这个组36户127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下花障组的群众多年来一直是到寨子下面的河里担水吃,春、秋、冬季河水还清澈干净,但一到夏天洪水时节担回来的水就是混浊的,不能直接饮用,这个水池修好后,从后山将山泉引进,就可以让群众一年四季都喝上清凉爽口的安全水了。”在施工现场,依靠一根拐杖和一块木墩“行走”的韦国良这样告诉笔者。
出生在一个贫困单亲家庭的韦国良,在12岁上小学四年级时,一个夏天的清晨,正下着大雨,他背着书包去上学,来到河畔,洪水已漫过河床不能通过。然而他抵制不住对岸上课铃声的诱惑,脱下鞋子向河中迈去,突然一堵恶浪卷来,将他掀翻撞向河中的岩石上,苍天有眼,又一个大浪将他卷上河床……
山洪退去,村里的同伴上学去了,韦国良就因这次受伤引起病患,导致腿部肌肉严重萎缩,从此再也站立不起来了。他哭着要母亲送他上学,母亲不同意,说他双腿残疾路都走不了,上学还有何用?但他一直哭个不停,母亲只好背他过河,住在离学校较近的姑妈家。
因双腿残疾,他爬不上教室的高凳子,就只好坐在最前排潮湿的地上,把书翻开摆在地上,就这样又开始了他艰难的求学生涯。斗转星移,他念完了初中,由于家里贫困,他没有机会进城继续上高中深造。回到山寨,望着村寨的贫瘠愚昧和一群上不起学而每天挥舞着牛鞭的牧童,他痛泣揪心。
图为“行走”中的韦国良。
1979年,28岁的韦国良在家里通过自学完成了高中学业,他动员母亲把生产生队分给的一头水牛、自家喂养的一匹马和三头猪都变卖筹集资金,用自家的茅屋创办私校。1981年9月,经过他花了两年时间筹备的“龙山镇下花障国良学校”开学了。当时没有教师愿意到这边远贫困落后的地方来应聘,他就自己当起了教师,把村里穷苦的孩子们都收到这里来读书,三间房屋办了三个年级,70多个学生。课桌不够,他和母亲商量把过年猪也卖了;村里朱福玉家的三个小孩因为交不起5元钱的学杂费不来上学,他亲自去请,还给免了学杂费,给他们垫书费,者堡、拉洞等几个寨子的朱祥琴、朱祥伟、毛振兰、毛振忠、陈振会、陈振明、韦二等十多个孩子当时都是到这里全免费上学的。多年来,他共为多少孩子垫了多少书钱已根本记不清了,他说:“我没有妻室儿女,山里的孩子就是我的娃,我一定要让他们上学读书。”
1991年冬,全寨有劳动力的男女老少,在他的带动下去,在山村炸响了修建教学楼的第一炮。1992年10月28日,这所用心血铸成的花障小学教学楼耸立起来了,而韦国良也成了这个学校的一名民办教师。
1995年,韦国良通过考试考核由一名民办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吃上了“皇粮”,从此,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扑在了教育教学工作上,由于贡献突出,先后获得贵州省“义务教育先进个人”、 国家“希望工程园丁奖”、“中华跨世纪杰出人才”等奖项。
1998年6月的一个夜晚,下了一夜大雨,第二天早上,来上学的孩子少了很多,是何原因韦国良心里非常明白,他当即决定,砸锅卖铁也要修建这座便民桥,于是,他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节约下来准备建房的工资和全家的积蓄共6万多元全部拿出来,并通过多方努力,硬是把这座学生上学和村民生产劳动都需要经常通行的桥梁架了起来,而自家居住的房子依然还是那个低矮的茅屋。
如今,在这个桥头立着的一块四轮石碑上雕刻的“国良桥”三个大字仍然是格外的醒目。
2004年9月,韦国良老师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站”在他热爱的讲台上,退休下来后的他,并没有停息过。2007年,在村里召开通村公路建设动员大会上,他站出来大声说:“我个人捐资3800元”;2008年汶山大地震,他捐了1000元。
2011年,在他教过的学生中,家住下坛村一组的贺洪令录取重庆大学、家住五组的王丰翠录取北京大学、毛选化录取长沙大学,在这三个学生上大学的这几年里,韦国良老师一直默默无声的资助他们。
“这几个学生的家庭条件都不太好,我要资助他们到大学毕业。”韦老师看着几个学生寄来的信和照片肯定地说。(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