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志 记录历史昭示未来
盛世修志,记录历史昭示未来
——安龙县史志办工作的“闪亮”足迹
亮点黔西南讯 2008年,安龙县史志办对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在长征途中的1935年4月19日至22日宿住安龙城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挖掘了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活动的一个重大史实。
2009年,与《贵阳府志》《遵义府志》并称为贵州三大地方优秀文史典籍,由清道光年间到安龙任兴义府知府的张瑛主纂,当时誉为“湘中三杰”之一邹汉勋、江南生员朱逢甲协修的文史典籍——《兴义府志》校注本出版发行,为研究黔西南州及周边地区特别是安龙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史料宝库。
2012年,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在安龙挂牌成立了南明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在全国开启了研究被抹杀和曲解的南明史的先河。
2014年,安龙成功召开了全国南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了40余万字的《南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5年,安龙史志办获贵州省党史系统2010—2014年先进集体,记三等功。全省表彰10个单位,安龙是受表彰的5个县(市)之一。这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前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明史学会名誉会长张显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毛佩琦,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座教授李伯重,北京行政学院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新视野》主编高寿仙,韩国首尔数子码大学中国学系教授李和承等中外专家聚集安龙,参加南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召开还促成“中国南明史研究中心”在安龙挂牌,安龙成为南明史研究专家、学者瞩目的焦点,奠定了安龙作为全国南明历史研究中心的地位,在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它填补了黔西南、乃至贵州省文史研究空白。
这一串串史志工作“闪光点”,频频出现在有着厚重历史文化浸润、红色文化滋养、享有“南明之都,荷香之城”盛誉的安龙这片土地上,“惊动”了贵州省党史系统同仁,中外专家好评如潮。
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安龙史志人在砥砺前行中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展示着他们矢志不渝的工作情怀。
一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厚重的共同记忆,它记录曾经的奋斗与苦难,昭示未来的光明与辉煌。
安龙开发于春秋战国时期,属夜郎古国。西汉初年,县境及盘江流域置牂牁郡。宋代,县境置于少数民族政权自杞国境内。宋理宗宝佑元年(1253年),置安隆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镇滇黔,留军屯田,置陵元堡于棂钵寨,棂钵寨即今之安龙城旧址;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安隆守御千户所,城在安隆箐口,即今安龙城;永乐二年(1404年),安隆千户所建城垣,为今安龙旧城。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改安隆所为安龙府,作为行都4年;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军克取安龙府城,改安龙府为安笼所;康熙六年(1667年),升南笼所为南笼厅;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升南笼厅为南笼府;嘉庆二年(1797年),南笼府改为兴义府。
自汉代以来,安龙史不绝书。明清之际成为贵州西南重镇,是贵州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造就了贵州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明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历朝廷播迁安龙后,这里成为全国抗清的政治军事中心,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克北京城;次日,崇祯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自缢身亡。五月初二,清摄政王多尔衮进京,初八迎顺治小皇帝赴京登基,北京成为清朝皇都。明王朝灭亡后,明宗室先后在中国南方建立了一些地方性政权,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前后共历时18年,史称南明政权。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于1652年曾避难于安龙,把安龙作为皇都。这片长期默默无闻的土地由此升格为安龙府,安龙成为抗清的指挥中心。4年里,这里相继发生了可歌可泣的“明十八先生之狱”、悲壮惨烈的“石门关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明十八先生墓”、永历帝故宫、御校场、“三王墓”等众多历史遗迹。
这些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历史背景,注定了安龙有着全国2000多个县中独一无二的“历史记忆”。
在地理位置上,安龙地处南盘江上游的黔、桂、滇三省区结合部,有“西南屏障”“黔桂锁钥”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红色文化遗址富集之地。1935年4月19日,中央红军开始进入安龙县境,21日至22日先后撤离安龙。红军在今安龙县境内共经过笃山、龙山、戈塘、普坪、海子、平乐、兴隆、新安、德卧、龙广等14个乡镇,基本遍及安龙县全境,行程总计约500华里。1950年2月,陈赓与宋任穷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十万大军路过安龙,并于2月6日在县城草纸街71号召开了著名的“安龙会议”,决定了接管云南省的各项大政方略。1949年6月,在中共罗盘区委的领导下,共产党员王秉鋆组织发动了永和——龙广暴动,动摇了国民党在安龙的统治基础。1949年12月22日,安龙县和平解放后,许多国民党残余势力及地方地主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的舞台,先后叛变沦为土匪,对广大人民群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新生的人民政权会同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剿匪斗争。从红军长征到达安龙,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到全面肃清县境内国民党残余事业及土匪恶霸,先烈们用火红的青春和鲜血染红了安龙城乡大地。安龙至今仍保留着“草纸街71号”、大田坝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龙山镇北乡红军司令部旧址、红军桥、红军标语,德卧镇马鞭田村浮(胡)桥渡口,“暗河战斗”“龙广战斗”遗址,吴指挥、谢连长等墓冢,一批在黔西南州、乃至在贵州省都有重大影响的革命遗址、遗迹,使安龙成了革命传承之地。
二
安龙县史志办十分重视征集这些重大党史事件的专题资料,继续完善、考证、充实《长征途中毛泽东朱德宿住安龙城考》《“安龙会议”及其历史意义》《中央红军长征与安龙天主教》等党史专题研究,县史志办采取“普遍发动,广泛征集”方式,经常深入县境内乡镇村寨搜集资料,适时到省内贵阳、遵义、兴义等地寻访知情人,先后10余次远赴北京、昆明等地档案馆查阅党史资料,丰富充实红军长征途经安龙的史实,填补了中央党史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
安龙县史志办十分重视党史著作的编纂,2011年编辑出版《中国共产党安龙县历史大事记》(1935—2008),为编纂党史著作梳理了脉络。2012年启动《中国共产党安龙县历史》(1935-1978)编纂工作,并于2013年底出版发行。此著作系统地记述了1935年4月至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安龙县的历史,特别是4月20日毛泽东、朱德等宿住“草纸街71号”的史实。在编纂过程中,广泛搜集有关史料和相关党史正本书籍作为参考,反复征求黔西南州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王柏林等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和史志专家的意见。此著作的责任编辑、参与编辑《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黄艳给予充分的评价:“在县级党史基本著作中是比较优秀的”。
2013年初启动了《中国共产党安龙县历史》(1978-2012)编纂工作,现已完成初稿,即将正式出版发行,成为黔西南州率先完成新时期党史基本著作稿件的县。2013年3月,安龙县委、政府制定《安龙县2012—2015年党史、地方志工作规划》,为“十二五”期间的党史地方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县史志办据此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安龙的贯彻与落实》《德卧小城镇建设的启示》等专题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编纂党史奠定了基础。
在抓好党史研究的同时,安龙县史志办还十分重视地方志及地情资料的编纂工作,自2010年以来,已连续编纂出版了《安龙年鉴》4部,启动了《安龙县志(1989—2012)》的续修工作,现已完成150余万字的送审稿。2014年,成立了安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成为全州首个专门研究历史文化的组织,并创刊编印了《安龙历史与文化》内部期刊,现已连续出版3期。2015年又以召开南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契机,编印了安龙县本土学者王仲坤、杨南明撰写的《永历朝廷与安龙研究》专著1部,《南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1部。杨南明撰写的理论文章《浅谈二轮安龙县志编修工作的问题及对策》在《史志林》杂志2015年第1期和《黔西南日报》上刊登,杨煜撰写的地情研究文章《南明历史遗迹的现状与利用》在《贵州文化遗产》杂志2015年第2期上刊载。
三
有为才有位,安龙县史志办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县委、政府的认可,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倾力支持开展史志工作。
自2010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为党史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县史志办注重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干部素质提升机制,2010年,成立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增加人员编制,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提升干部队伍业务素质,为党史工作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县史志办还注重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宝贵精神,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激情和干劲。
2010年,安龙县完成了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全县普查出各类革命遗址46处,县史志办制定了全县革命遗址保护工作方案,现已在龙山镇老鸹山竖立“老鸹山剿匪战斗遗址”纪念碑,成为县内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作为众多革命遗址中的中共云南省委诞生地——“草纸街71号”旧址,有着重要的革命历史研究价值。经过安龙县委、政府的不懈努力,2014年3月,兴义军分区党委同意将“草纸街71号”划归安龙县管理,县史志办及时完成了3栋危旧房屋(工棚)的拆除等工作,拟定了“草纸街71号”旧址房屋的维修方案和建设“安龙革命历史陈列馆”方案。同年9月,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该县投入20余万元,启动了草纸街71号两栋房屋的保护性维修工程,完成了“红军长征过安龙”“安龙会议”两个展厅的陈列布展工作。2015年4月,“草纸街71号”已被列为贵州省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安龙县史志办充分利用“草纸街71号”这一教育阵地,以举行重走长征路、史志“六进”、党史知识竞赛、党史知识巡回展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120余次,全县党员、干部、职工普遍到“草纸街71号”接受了一次以上的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受教育干部群众达1万余人次。从2013年起,县委党校将革命传统教育列为必修课程,县史志办已派员到党校授课5次,受教育300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7月8日至9日南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成为安龙研究南明史的一大盛事。在研讨会上,李伯重教授作了《全球史视野中的永历政权西迁》,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彭勇作了《“从贼的贰臣”与南明政局走向:以柳同春为个案的研究》,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谢贵安作了《〈安龙逸史〉考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现海作了《南明军镇“藩镇化”现象及其历史源流》,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唐立宗作了《晚明清初李开先〈盘餐录〉笔下的乱世经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冯玉荣作了《“沧海栖薄躯”:几社领袖徐孚远与南明政权》,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史研究馆馆员黄万机作了《南明抗清两督师——史可法与何腾蛟之比较研究》,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祥光作了《永历帝在安龙——读屈大均〈《安龙逸史〉》等主题发言和交流讨论。南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推动南明史迹和南明精神研究,以及贵州与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推动安龙南明历史研究从地方性层面走向全国乃至国际的学术视野。
2014年,县史志办以“照历史镜子,知荣辱兴衰”为主题,并采取巡回宣讲、展出党史宣传展板、上党课、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赠送党史书籍等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党史、地方志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的史志“六进”活动。2015年,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安龙8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暨“安龙会议”胜利召开65周年,县史志办以“忆峥嵘岁月,建美好家园”为主题在全县举行了党史知识巡回展、党史知识竞赛等党史知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受到全县干部职工、中小学师生的欢迎,掀起了学党史、用党史的良好氛围。目前,县史志办已累计到县城草纸街71号、安龙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县人武部、万峰湖中小学,笃山镇万家店村、坡老村,招堤街道山岔小学、岔河小学等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宣讲100余场次,赠送党史、地方志书籍200余套,党员干部、学校师生、驻地官兵及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1万余人次。受到广大干部职工、中小学师生及农村党员群众的欢迎,全县上下形成了学党史、用党史的良好氛围,《中国共产党历史网》《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网》《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日报》《黔西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此项工作给予了专题报道。县史志办还利用2013年开通的安龙县史志信息网,开辟史志动态、党史宣传等专栏,如今点击已达4万余次。
安龙县史志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好党史工作,为安龙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工作经验,先后获得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省人事厅、省地方志办表彰的先进个人1次,省委党史研究室表彰的优秀党史成果一等奖1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1个,省人事厅、省委党史研究室表彰的党史系统先进个人二等功1次、党史系统先进集体三等功1次。
安龙史志人用矢志不渝的工作情怀,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开辟了史志工作新路径,谱写了令人感到十分自豪的辉煌篇章。(邓伯祥 杨煜 韦天晃 报道)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