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胜坤: 求 证 叶 辛
前些天,在“盘江情韵”的微博上看到,中国著名作家叶辛等一行要来兴义的信息,心中很是激动、兴奋!叶辛离开贵州已经20多年了,这位老人身体还硬朗吗?他真的能够来兴义吗?
尽管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参加工作的,但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的贵州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上,举足轻重,尤其是以何士光、叶辛等为代表的作家,更是堪称贵州的“旗帜”和“标杆”,在全国小有影响。
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贵州本来就比较贫穷、落后,能够在全国有这样一二个著名作家,应该是贵州人的骄傲。
据那时候的民间消息讲,新到任的贵州省委书记也为他们感到骄傲,特意看望并请他们吃饭。作家被省委书记请去吃饭,准确讲最多只能是一份关心和关怀,不会有什么让人刻骨铭心的记忆。但是,当省委书记调离贵州时,叶辛一篇洋洋洒洒的文字,把这些一般人看似点点滴滴的小事、杂事、家长里短事,描述、记录得情真意切、耐人寻味。
按照世俗的观念看,“人一走,茶就凉!”,更何况当时的省委书记调任的地方,比起贵州来,好不到哪里去,一般人会马上变脸,又去寻找新的主人。可是,叶辛没有,不但叶辛没有,而且他更重情更重义,在《贵州日报》娄山关副刊推出那篇送别文章。那时候,叶辛的电视剧剧本《家教》、《蹉跎岁月》已在全国热播,家喻户晓,人气正旺。
不久,叶辛离开他的第二故乡——贵州,回了上海。
看过电视连续剧《孽债》的观众可能还记得美丽的西双版纳、高楼耸天的上海和那几个跑来上海寻找父母的娃娃……这些情景,应该讲,大部分情节会是一批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贵州的亲身经历。可惜,出现在电视剧里的却是西双版纳,贵州人感到遗憾。
也是据说,人家要求叶辛调北京工作,可是叶辛没选择去,并且回答能够在上海工作,已经是心满意足了……
就是这些林林总总的印象,让我对叶辛产生了好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证欲望,一直珍藏在心底。因此,当再一次看到“盘江情韵”在微博里透出全国著名作家叶辛等人已到贵阳,一个副省长在贵阳为这些作家接风洗尘,第二天就要来黔西南采风的信息时,这种求证欲望更加强烈、迫切。
我与同事聊天时说,不知道能不能让我们这些“小不点”也去现场听一听?同事问了相关头儿,得到许可,就看我们此行能否见到叶辛?能不能零距离跟叶辛作片刻交流和沟通?
下午三点,我们准时达到“全国著名作家采风团走进黔西南座谈会”现场。一般情况,著名影星、歌星等等这些的大牌人物,出场基本上是姗姗来迟。让我真没有想到,叶辛是准时到来,不声不响,一个人坐到写有“叶辛”字样后面的椅子上。
百闻不如一见。眼前这位就是著名作家叶辛了吗?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中等身材,两鬓微白,面含笑意,穿件短袖蓝色衬衣,显得有些单薄和清瘦,给人的第一感觉,他就是那种儒雅、睿智、守信的人。
座谈会上,叶辛的发言简短而朴实,介绍这是他第三次来兴义了,当年的兴义,今非昔比,不但这里的风景美,人勤劳,而且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也搞得好。讲到动情处,叶辛拿出一张纸,说是他这次来黔西南询问到的“八大碗”菜名,他问了服务员,只能数得出六个菜名来,全记在纸上,离“八大碗”还差两个。他既没有指责,也没有贬损。只是建议,将这“八大碗”菜名编成顺口溜,一什么?二什么?八什么……的方便游客记得住、记得牢。
叶辛的发言,有上海话和贵州音的声腔,但不摇头晃脑。而且,叶辛只谈了不到十分钟,就为给大家留一点交流的机会和空间。按照常规,叶辛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委员等等一大串头衔,有若干值得炫耀、值得显摆的资本,他完全可以目中无人,趾高气扬,夸夸其谈。然而,叶辛没有。
座谈会进行中,叶辛平静地走出会场,在过道里接听电话,不时走动几步。我们就想,要跟叶辛交流、沟通、合影,这或许可能是一个极佳的机会了。等他通完话,揣好手机,我就赶快向他跑去,求证上述那些“据说”的事情,叶辛先是笑笑,接着和蔼可亲地回答,那些“据说”都是真的,一点不假,确有其事,并且补充,当年的省委书记和现在的总书记一模一样,还是那样的亲民、爱民!
谈笑间,同事邀请叶辛跟我们合一个影,只见他看了过道一眼,笑着表示同意,并选择了一个有荷花背景屏的地方站好,谦和地跟我们照相,一拍就是好几张。自始至终,叶辛不摆架子,谦逊随和,大家围着他问这问那,叶辛总是认真、和蔼地一一作答。走时还特别交代,如果还有需要问的,会后还可以找他交谈,着急地回到座位上。
这,或许就是叶辛多年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习惯!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