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大厂彩玉。 |
采访团与彝家姑娘合影。 |
精选拍摄角度。 |
纪录精彩瞬间。 |
观看青苗《格妮角抓旮》表演。 |
彝族舞蹈《阿妹戚托》。 |
晴隆宣传部长刘凡林陪同采访团实地采风。 |
亮点黔西南讯 4月12日,“多彩贵州踏春行”采访团在晴隆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刘凡林的陪同下,来到黔西南州最后一站——晴隆,亲身感受晴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24道拐厚重的历史文化。
采访团一行首先在晴隆山草场观看具有东方踢踏舞美誉的彝族舞蹈《阿妹戚托》、青苗《格妮角抓旮》展演。极富地方民族特色的演出,给采访团一行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不时对演出报以热烈的掌声。
被誉为与爱尔兰《大河之舞》齐名的彝家姑娘出嫁舞《阿妹戚托》令远道而来的记者们大饱眼福。来自南方都市报的韦中华说:“我们走过很多地方采访过很多舞蹈。但这样完完全全原生态的彝家舞蹈还是第一次见。这儿的彝家姑娘们完全靠心灵感应,以整齐划一的舞步,完成了以足传情这样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实在难得可贵。”
其间,采访团还参观了晴隆“大厂彩玉”奇石展。
随后,采访团一行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闻名遐迩的历史弯道-- 24道拐时,大家不由欢呼雀跃、不停地用手中的摄像机、照相机纪录下24道拐的险峻雄奇,深深为24道拐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巧夺天工的布局设计所折服!采访团纷纷合影拍照,留下这美好的记忆。
24道拐公路是抗日战争时期“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性标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援华物资经滇缅公路、中印公路运达昆明后,必须经滇黔公路线上的“二十四道拐”咽喉要道,才能运到抗日前线,因此被誉为“国际援华生命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24道拐已成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外旅游爱好者热衷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结束晴隆县的采访,2011“多彩贵州踏春行”黔西南组的采访也画上了圆满句号。
(杨 浩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