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动。晴隆“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发展壮大草地生态畜牧业的“1238”工程(围绕100万只羊的发展目标,发展2万户以上基本养羊户,每户饲养30只左右基础母羊,养羊户年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成立了以县政府县长为组长的草地畜牧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抓好全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工作,同时在产业发展时间较长、基础较好的乡(镇)成立了养羊协会和产业支部。在政策方面,协助养羊农户向信用联社贷款3—5万元用于购买基础母羊,政府贴息2年;对按标准修建羊圈并通过验收合格的养羊农户补助4000元;对2012年实施退耕还草的农户,给予每亩239元的补助;同时整合集团帮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烟水(路)等项目资源,大力发展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同时,建立草地畜牧业包保工作责任制,由县级领导包保乡(镇),县直部门包保村(社区),逐级签订责任状,实行风险金、目标绩效考核等办法,同奖同罚,激发工作动力。
农户主动。一是产权转移。过去,农户与县草地中心是按“产权共享,利润分成”的方式为草地中心养羊,农户只有部分产权;现在,是由政府帮助农户贷款购羊、资助建舍和种草,为自己养羊,实现拥有全部产权,农户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二是效益明显。经测算,种草养羊与传统农作物种植相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与普通外出务工相比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村民不仅便于照顾家庭,还能实现就近就业。三是风险降低。通过人才引进、技术培训和建立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保障体系,农户养殖和防疫技术得到提高,加上市场需求稳定,农户养殖信心增强,农户种草养羊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
市场拉动。晴隆瞄准肉羊终端产品的生产拉长产业链,瞄准高端市场提升种植养殖标准化水平。一是建市场。积极打造西南片区活畜交易中心、建设海权肉羊加工厂等,为农户提供稳定市场,实现“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以大市场带动大发展。二是找市场。通过农户自发组建专业合作社、协会等途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从而了解市场信息、主动开拓市场,拓宽销售渠道。目前,晴隆已成立岚雨、兴方等15个标准化农民专业养羊合作社,农户的市场经济意识得到提高。三是稳市场。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减少中间环节等方式,以质量和价格占有市场,提高市场交易的主动权、定价权,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科技带动。在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晴隆始终注重科技对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作用。从晴隆模式的起源看,就是宁波帮扶晴隆实施波尔山羊与本地黑山羊杂交改良成功后起步的;至今,晴隆一直以科技作为促进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支撑,着力做好深化和拓展晴隆模式这篇大文章。一是强化培训指导。通过村(社区)远程教育平台、专家讲座、实地培训、实地参观等方式,在学校、草场、农家开设课堂,发放技术资料、实用光盘、挂历等,加强对农户种草养羊技术的培训。二是加强科技转化。在品种改良、草种提升、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探索,如在品种改良方面,为防止优良羊品种的退化,投资700多万元建立种羊胚胎移植中心,每年可以培育优质种羊4000只以上;探索引进了葟竹草、紫花苜蓿等适合晴隆当地生长的优质牧草,加强对秸秆、沼气的综合利用,既提升了草地载畜量,也较好地改善了生态;结构调整方面,改变单一散养和种羊权属不统一的做法,实现了多样化养殖、多种化经营。三是强化人才支撑。以县草地中心、农业局、“帮联驻”人员、技术农民、示范户等为中心,组建了县、乡、村三级500余人的技术服务队伍,并从高校引进3名硕士研究生到晴隆工作,做好技术服务。在胚胎移植、种羊培育、杂交羊生产、育肥等方面继续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内蒙古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开展技术合作,特别是借助聘请中国畜牧业协会养羊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甘肃农业大学教授赵有璋为特邀技术顾问的时机,精心培育“晴隆羊”,稳步推进产业发展,确保2016年实现100万只养羊目标。
晴隆草地生态畜牧业经过10余年的探索发展,目前,全县种植人工草地48万亩、改良草地20.5万亩、养羊52.8万只;建成81个肉羊养殖基地、11个种羊场、2个“晴隆羊”育种场、3个胚胎移植中心;项目带动全县14乡(镇)、96个村、1.68万户7万多人参与种草养羊,户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2013年养羊户最高收入达到35.8万元,为农户创收近4亿元,吸引了700余名农民工返乡养羊,每年解决就业岗位4000人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草地生态畜牧业已成为晴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龙昌琳 报道)
了解黔西南更多资讯,尽在亮点黔西南网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阅读。
亮点黔西南欢迎投稿,新闻邮箱:ldqxnw@163.com 有奖报料电话:0859 -3224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