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弯道
◎核心提示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抗日战争中国际援华军需物资运输的大通道,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抗战生命线”。多年来,国内外人士都以为这是滇缅公路上的某处,但是从来没有人能在滇缅公路上找到它,因而成了一谜。2002年,云南抗战史专家戈叔亚经过多方打听查证,得到线索,这路段可能位于贵州境内。他辗转来到贵州,终于在晴隆县城以西一公里找到了二十四拐。该路段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度约60度,全长4公里,有24道弯拐,以“S”型顺山形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从关下仰望,如巨龙欲腾升空,在关上俯瞰,似蛟龙逍游下山,其雄奇景致蔚为壮观,堪称公路建设史的杰出样板和中美两国建筑专家的杰作,也是当今世界上山区公路原貌保存最完整的公路之一。
李泽文,晴隆县史志办主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表小说,曾在省内外各种大小报刊杂志发表小说百万字。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空白》,著有长篇小说《乡村往事》《大乌蒙》。主编《抗战后方重镇晴隆》《晴隆县志1987-2007》《晴隆年鉴》《晴隆军事志》等。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黔西南州作协会员、理事。本报记者 郭婷婷 摄
二十四道拐设计修筑有功之臣——周岳生先生。资料照片
《中国国家地理》封面上的二十四道拐。 资料照片
晴隆虽然地处抗战大后方,而且多为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但从抗战爆发的那天起,晴隆人纷纷到县国民政府报名参军,志愿奔赴抗日前线。晴隆人民为打赢这场反侵略战争贡献了能够贡献的一切。
志愿请缨参战的晴隆人:
在接受央视世界地理采访时我说过一句话:山上的柴禾基本砍光,能拉能驼的牲口基本拉走,晴隆人民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战期间,各种大小不同的部队共有几十万人经过晴隆,少则休整一天,多则三到五天,其给养同样由晴隆县提供。
支援过境军队奔赴抗日前线:
一个小县城却要负责当时有“小中央国民政府”之称的物资供给,那老百姓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
兵家必争之地晴隆莲城。由于正处于抗战战略物资的咽喉地带,国民政府为便宜指挥战略物资运输,先后在晴隆莲城这块弹丸之地设置各种机关办事延伸机构多达120多个。军政部将陆军105医院全院搬迁到莲城,小小的山城古镇,成为了抗战后方重镇。
驻军及各种机关:
晴隆人民在抗战这段苦难深重的历史中,用自己的血与泪谱写了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光辉一页,成就了全民支持打赢这场民族生存战争的英雄神话。所以中央电视台《世界地理》频道把晴隆莲城誉为“英雄城”,晴隆人民也受之无愧。
兵家必争之地注定这里的人民将有着多灾多难的不平凡经历。从1938年起的七年时间,晴隆为国民革命军输送新兵多达3983人,而当时的晴隆人口也就在五万左右,这说明每15个晴隆人中,就有一个人上了抗日前线。
兵员征集:
晴隆人民对抗战的贡献
松山战役的全面胜利,根本意义上打通了从印度利多到达中国重庆的这条陆路运输线,抗日战争才从防守转折为反攻,最后获得胜利。更为鲜为人知的是,攻打松山的主攻部队,正是中国远征军的贵州军团,有“双枪兵”之称的黔军暂编第八军的307、308、309团。而在这场战役阵亡的士兵中,有名有姓的晴隆籍人就有4个。
松山战役在抗日战争中的独特地位和意义在于:1、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为最终打通公路运输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2、松山战役是中国抗日战场首次获得胜利的攻坚战和中国战略反攻阶段的“转折点”之战;3、是中国首次歼灭日军整个联队、日军在亚洲战场的第一个所谓“玉碎”战。日本天皇亲授的军旗从此长埋松山,113联队编号也从此不复存在之战;4、松山战役成为山地丛林攻坚战的典范,战后被国军和美军同时编为战争教材;5、战役遗址至今保存完好,作为战场遗址,具有重大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松山战役是滇西战役中关键性的战役。被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日军曾多次派飞机轰炸紧连着二十四道拐的晴隆东面的盘江桥,出动飞机多达80多架次,投弹数百牧,最后炸毁盘江桥。晴隆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抢修盘江桥,保证了这条陆路运输线的畅通无阻。中国远征军不惜代价以6:1的伤亡比例攻克松山和日军同样不惜代价投弹数百枚炸毁盘江桥,就是争这条运输线的控制权。松山不克,陆路运输得不到保障。同样,二十四道拐公路不畅,以及盘江桥不固守,这条陆路运输线就无法得到保障。松山战役结束,日本天皇发表了松山守备日军“全员玉碎”诏书。
援华战略物资从印度利多到达昆明,必经之路有一座山,就是滇缅交接处的松山。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滇缅公路被切断。撤退到怒江东岸的远征军与日军隔江对峙。日军占领松山并修建了坚固的工事,就完全控制了战略物资进入中国的陆路运输线,也就是从另一个侧面卡住了中国抗战的咽喉。所以重新打通滇缅公路,拿下松山的战略意义上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驼峰航线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它途经高山雪峰、峡谷冰川和热带丛林、寒带森林和日军占领区。负责空运的美国空军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美军空军飞虎队。在长达3年的运输飞行中,中国航空公司共飞行了8万架次,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100架,双方总共参加为数84000多人,战斗人员33477人。共运送了85万吨的战略物资。单是美军一个拥有629架运输机的第10航空联队,损失飞机就多达563架。在这条航线上美军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的飞行员近3000人。而总共只有100架飞机的中国航空公司,损失飞机48架。可见驼峰航线的险恶。忘记历史久是背叛,在这里,我们不会忘记美军那近三千血性男儿为中国抗战用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丰碑。
当时的国际援华物资都是通过空运、海运到达印度,由于日军在海运和空运上对中国的全面封锁,以美国为首的盟军空军被迫开启了一条空中运输线,就是从印度将战略物资空运到中国昆明,这条航线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驼峰航线”。
枣宜会战结束,日军实现了对陪都重庆的全面封锁,从战略上逼迫重庆。特别是中国远征军在滇缅战场上吃了败仗,进入中国西南的大通道惠通桥被迫炸毁,滇缅公路打通,成了当时国际援华物资的唯一通道。围绕这条运输线,于是就有了“松山战役”和“驼峰航线”这两个在抗战史上神话般的传奇故事。
国际抗战援华物资的运输渠道
长江被封锁,海运被封锁,支援重庆以及全国抗战唯一的运输就只有陆运。而陆运唯一的一条线就是中印公路。当时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一是通过“驼峰航线”运抵大后方昆明,一是通过中印公路经缅甸运抵昆明。在昆明大量集结后通过汽车运输到重庆。二十四道拐的战略意义由此而得凸显。
可后来有些学者提出,史迪威公路不包括二十四道拐,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争论,二十四道拐到底是不是史迪威公路的一段?蒋介石说的中印公路的指向到底是什么呢?著名二战史学家,我的老师牟之先先生在他的著作《史迪威公路》一书中这样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条西起印度利多,中经缅北丛林而伸入抗战中国内地的陆上援华国际运输线,国人当年俗称“中印公路”,盟军称之为“利多公路”,新闻界成为“美华路”,中印公路实际上就是指重庆到印度利多这段公路。1992年出版的《史迪威与中国》一书收录了二十四道拐那张著名的老照片,1999年出版的《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一书同样收录了这张照片。因此,二十四道拐这段公路属于史迪威公路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今二十四道公路已经公认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还有一些史学家将二十四道拐称为“二战活化石”。
为了纪念为中国人民抗战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史迪威将军。1945年,委员长蒋介石发表播讲话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二十四道拐如铁打的江山,一直就在晴隆,如晴隆人民的孩子,谁也抢不走。戈叔亚为了寻找二十四道拐,曾无数次自费从昆明到缅甸、再到印度,沿着当年的中印公路来回寻找,时间长达达十年之久,当他第一次站在二十四道拐公路的顶端时禁不住喜极而泣。这要怪就怪蒋介石当年在广播讲话时没有明确“中印公路”的起址和距离。
二十四道拐是个地名,位于贵州晴隆县城南约一公里处。因为这段公路拐了二十四个弯道,故当地人称之二十四道拐。这条公路从默默无闻到举世闻名,正如它的名字二十四道拐一样拐了太多的弯道。
二十四道拐与史迪威公路
通过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运输到昆明的各种战略物资,均是通过这条公路运送到重庆及抗日前线。而这条公路的必经之地,正是有“咽喉”之称的山城晴隆莲城。晴隆莲城的战略地位登时凸显。
枣宜会战根本的目的就是对长江全面控制,截断中国军队的物资运输线。长江运输线路被封锁,开辟新的国际援华抗战物资运输线路更加紧迫。十万民工,十万中国远征军军开始修建滇缅公路。滇缅公路如期打通,开辟了从印度利多到缅甸到云南昆明再到山城重庆的运输钱,又一次盘活了中国抗战所急需的各种战略物资。
1940年5月2日,日本军队驻武汉的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攻击,这就是历史著名的枣宜会战。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
由于晴隆的特殊地理位置,莲城镇成了抗战后方重镇,其战略位置日益重要起来。
抗战后方重镇晴隆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侵略者凶狠残暴,利用先进武器在中国肆意烧杀抢掠。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仅3000余人的日本先头部队打到贵州独山县时,屠杀民众多达万人以上。历数日本鬼子的罪行,真的是罄竹难书。有道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四万万同胞被迫拿起了刀和枪,血战台儿庄,平型关大捷终于让这个东方睡狮发出负痛后的巨吼。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很快确立,四万万同胞很快投入到那场血雨腥风的反侵略战争中。这就有了我们今天交流的主题,抗战后方重镇晴隆以及世界著名的历史弯道24道拐。
60多年的风雨历程,日本军国主义者给中国人民及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那场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以史为镜,可知兴衰。这段历史证明,弱国永远会受到强国的欺侮这样一个事实。特别是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这一关键时刻,忘记历史就是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