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学生为何挤占兴义教育资源?
——追问当下教育热点问题之四
插图/赵玉宝
核心提示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人人有学上”到现今学杂费的全免除“人人上好学”,伴随着这个漫长过程的,是我州乡村教育长足发展中一些不可忽视的现实——
学校越来越漂亮,学生越来越少,老师越来越“老”;城市教育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学校“大班额”比比皆是。
位于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兴义市,由于教育质量逐年攀升,教育教学已占据了全州的“半壁江山”。
这一系列问题,是在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的大背景下,特别是老、少、边、穷处于社会转型的我州,教育改革引发的一种必然的普遍的阵痛与无奈,值得关注和思考。
由此看来,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激励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迫在眉睫。
优秀学生没了 教育质量下滑了
贞丰县龙场镇定塘村村支书李端齐,4年前就将两个孩子送到兴义上学。
李端齐家附近,有一所漂亮的学校——定塘初级中学,这所中学成立于2006年9月,共有11个班级500余名学生。
刚到定塘中学任校长不久的贺正鹏,和其他学校的校长一样,面临着教学质量下滑的残酷现实。在他看来,经受考问的不只是学生,还有家长对学校逐渐丧失的信心以及老师们对未来或多或少的迷茫。
这所距离贞丰县城不远的初级中学教学质量一路走向低谷。学校共有老师32位,今年的中考,成绩明显上升了点,超过400分的学生有3名,500分的有2名。而在前几年的中考中,从没有学生越过400分这个坎,升学率只达10%。
贺正鹏说,2006年9月以前,定塘中学与小学是合在一起的,叫定塘学校。中小学分开后,正式成立了定塘初级中学。
让贺正鹏担忧的事实是,从2006年9月至今,学校优秀的学生不断地向兴义、顶效的学校流动。“好不容易发现几个好的苗子,转眼间他们就‘跑了’。”贺正鹏说,这也是学校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之一。剩下的要么是实在太差的,要么就是家里穷走不了的。
对于今年中考上500分的两名学生,让这位当校长的贺正鹏有些美好的成就感,拾起了他任校长半年来的那份荣耀。
用李端齐的话说,都好几年了,学校没有一个学生考上兴义一中、五中和八中,“咋会留得住学生嘛?”
据他讲,定塘村在贞丰县算是较大的村子李支书,全村700多户人家3600余人口,70多名读书的学生中,就有50余名在兴义、顶效和威舍等地就读,余下的20多名要么是家庭实在老火的,要么是留守儿童。
“我的两个娃娃就是明显的例子,4年前他们也在定塘中学读书,学校就在家的附近,管理起来也很方便,但是学校的教学质量着实让我感到担忧。”李端齐告诉记者,一个星期只有节把两节英语课,老师对待学生就像放羊一样,喊到教室里不闹就行了,学得学不得是学生自己的事。
定塘村算是经济比较富裕的村庄,这里的家长非常重视子女读书问题。
定塘村的这种现象,也只是我州农村学校现状的一个缩影……
3万外来学生涌入兴义市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村与城市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如今的农村中学,教学楼越来越漂亮,而学生数量却越来越少,在激烈的考试中,城市学校“大班额”遍地开花。
兴义市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调查统计,到兴义市就读的外籍学生人数有3万多人,这些学生主要来自云南罗平、富源,广西隆林和我省的盘县等地,大大挤占了兴义的教育资源,导致兴义市部分学生不能实现就近入学。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无论兴仁、安龙还是普安和晴隆,副科级以上干部的子女,读小学也好,初中也罢,很多都涌入了兴义的学校。按理说,这些干部的子女应该可以在当地就近入学,但他们偏要送到兴义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位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其实这些干部当中,不排除他们的虚荣心问题,认为自己的子女送到‘皇城’脚下读书,无论成绩好环,自己都感到自豪。”
“有些县乡中学的校长、老师的子女都没留在他们的学校,而是送到兴义的学校去了,这就充分说明,一是他们学校的教育质量赶不上兴义,二是他们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教学水平。”一位乡镇干部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在不少乡镇,除了乡镇干部、老师纷纷将子女送到兴义就读外,好些村民也在“跟风”,家里再穷,他们“砸锅卖铁”都把孩子往兴义送。一些村民甚至将自家的地全租出去,到兴义租房打短工陪子女读书,把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
由于外来学生的大量涌入,兴义市便涌现不少优秀的学生,这也是每年中考和高考中高分频频出现的原因之一。就因为这些高分,与兴义接壤的云南省罗平县、富源县和我省盘县、广西隆林县等地的很多学生,也纷纷涌入教育资源本就短缺的兴义。
据了解,在盘县一些村子,几乎是全村的孩子都送到兴义读书。“在我们那些村子,平时很难看到一个学生的。”在兴义做生意的盘县籍村民黄仕涛说。
2009年4月,记者一套处在兴义一中附近的住房欲出售时,信息刚出去,就有不少来自普安和晴隆的学生家长跟记者联系,问记者的房子离兴义一中和五中到底有多远?他们想买房陪娃娃读书。短短半个月,拨打买房电话的学生家长就有20人,这20人中,他们的子女已经到兴义五中和兴义一中读书了,有的是想在附近租房,有的正准备买房。
兴义市教育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称,面对兴义学生人数的增多,兴义的一些民办学校也承担了不少的义务教育指标。“我们好些学校,按规定是每班不能超过50名学生,但没办法,一些班级已经60有余。”
“哪个学校都想要优秀学生,‘抢’来‘抢’去,最终有的学校是装不下,而有的学校又招不满,实在没办法了就‘西瓜’也捡,‘芝麻’也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说,兴义有的学校中考也好,高考也罢,为何会考出这么好的成绩,原因就是他们招来的优秀学生占得多。这些优秀学生无论是放在哪所中学,都不会差到哪儿去,其他学校的老师若调到这些学校来,教的学生照样能考好成绩。
在这位工作人员看来,这些外地学生纷纷涌入兴义,就是看到这些学校年年考出了好成绩,认为是学校的老师有什么通天的本事。“是差生送到北京去也好不到哪儿去,关键得看自己的孩子从小以来的智力等各方面。大家都往兴义送孩子,这实际上是一种‘跟风’。”
农村学校陷入“恶性循环”
提到学校的办学质量问题,贺正鹏一脸无奈,他向记者举了个例子:“你这个班本学期数学平均分60分,而我这个班平均分只有20分,最终你跟我领的工资差不多,教好教不好一个样,大家都在混日子。”
他说,除了优秀的学生往外跑而外,最关键的是激励机制不健全,老师没有责任心,这样是很难提高教育质量的。“老师们上课的时间来,下课后就各干各的了,现在的人都很现实,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谁去‘卖命’指导学生?”
同定塘初级中学一样,我州的一些农村学校老师的“状态”也让家长越来越不满意。不少学生家长称:“现在的乡镇一带的学校不像学校了,娃娃礼拜一去上课,要么没老师,要么老师来了让学生自习,娃娃不去上学,老师也不过问。”
在一些乡镇中学读书的学生家长们看来,一是家里穷,没法将孩子送到兴义读书,因此对孩子并无太多期望,只希望他们顺利读完初中,然后学门手艺或者做生意。
乡镇学校的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学生成绩越差,家长就越来越没信心,继而造成更多的生源流失。家住兴仁县大山乡的罗某在兴义租了一间房子,专供上高一的儿子和上初中的女儿读书。他说:“现在村子附近的学校都不行了,孩子们自己想出来读。”
一些家长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言,兴义不少的民办学校老师也曾找过他们,只要将孩子送到他们学校读书,给予不少的优惠条件。他们说,有的老师为了一个学生跑了多趟,苦口婆心地劝说,直到劝走为止。
记者在不少的乡镇中学看到,校园依旧崭新,宽敞的教室里,好多教室是坐不满的。有些学校的图书室、远程教育室落满了灰尘,显然已很久没有用过,而且还成了学校看守的负担。
一位乡镇中学的老师对记者说:“现在的学生成绩太差,真的无法教,义务教育嘛,上课的时候守着他们不要闹就行了,好些初三的学生连初一的题目都做不起,你叫他们咋个去考高中和大学嘛!”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乡镇中学的老师也很担心他们的出路,如此下去也不是办法,教不出好学生,也是他们的遗憾。因此,有的老师主动辞职,进了兴义的民办学校。
就这样,有志向的老师也走了,有的老师刚到学校工作几年就“拼命”上调,导致好些学校老师越来越“老”,学生越来越“少”。
贺正鹏告诉记者,教育激励机制的健全如今已迫在眉睫,干和不干一个样,这样的现象再持续下去,要不了几年,乡镇一级的中学有的将会变成“空壳”学校。
老师也好,家长也罢,在他们的心里,都希望义务教育早日实现均衡发展,别再这样“恶性循环”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