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苗族第一镇 普安县龙吟苗寨纪行
龙吟竹麻山凤凰恋景观
看谁更俏
客人您慢些走
龙吟跳坡节 通讯员 张仕琨 摄
苗族芦笙舞
云雾缭绕
特约记者 赵 兴
地处黔西南最北端的普安县“中国苗族第一镇”龙吟,在2.2万的总人口中,苗族人口占了95%。多年来,该镇三大苗族支系一直相互支持和包容,形成了超越血缘、语言、服饰和习惯差异的内部认同统一,堪称和谐相处的典范。歪梳苗的跳坡节、喇叭苗的风情节、大花苗的赛歌节是其固有的文化盛宴,我想,如果把长年奔腾咆哮的北盘江和莽莽群山簇拥的普纳山古战场看成是龙吟的地标,那么,具有军屯元素的武教戏、打斗场景激烈的芦笙棒舞和独具听觉冲出力的多声部合唱就应该是它的文化符号了。
石坳口上的想象
在乙未年一个多雾且飘着小雨的冬日,记者与北京文化调研组一道,早晨从普安县城驱车40多公里,历经2个多小时的颠簸,11时左右到达了龙吟。龙吟镇的同志已在新建的“中国苗族第一镇”镇门前等候,他们要向客人介绍龙吟文化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工作及龙吟民族旅游小镇规划建设情况。
来到石坳口,俯瞰镇中心所在地,但见炊烟袅袅、田园拱护、车水马龙,近千户人家族居在普纳山脚的半山坡上、树林里、坝子边,一切都显得格外的和睦和富有生气;远眺普纳山,则群峰连绵、云雾缭绕、青山叠翠,遥想当年的金戈铁马,隐隐约约间似乎能嗅到一丝血雨腥风,偌大的山峦瞬时变得急骤和深邃起来。
听了当地干部的介绍和领导专家们的意见建议,透过镇里干部坚定的眼神,可以看出,经过积淀与蕴涵,今天,龙吟的文化发展已在正视自己,并为自己的厚重找到了自信和自豪。站在石坳口上,仿佛一幅规划有序的蓝图正显示着“第一镇”的宏伟和广大,镇大门、博物馆、射驽场、城子洞、古战场……眼前的苗族风情旅游小镇想象已开始延伸到无边无际的遥远之处,那时那刻的古老风景和体验肯定是一种别样的文化态度。
收回那脱缰的思绪,汽车还得继续前行,我们的调研点还有那云端深处的苗寨。
竹麻山的米酒和山歌
从石坳口到竹麻山苗寨,约40分钟车程,沿途枫娘、香樟梨材、松杉等林木构成了一道道赏心悦目的风景。本人偏爱摄影,但跟着的是大队人马,根本停不下来拍摄。渐近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寨门上的“竹麻山苗寨”五个醒目的大字,寨门早已站满了端着米酒唱着山歌的苗家男女,不知不觉间,大家都被那充满诙谐情调的山歌拦了下来:
累你来
累你爬坡又下阶
山高路远你不怕
一杯米酒渴解开
原来,以歌拦路、以酒拦路是竹麻山苗寨“为请还拦”的乡间民俗,苗家女敬酒时,客人只张口不动手,若动了手,则要重新喝过。又若客人应对得了苗家的山歌,酒则可减免。有了如此待遇,随行的哥们即刻就与她们对上了:
女:昨晚打梦打得真
梦见河洋绿荫荫
原是贵客今天到
敬杯米酒洗风尘
男:昨晚打梦打得欢
今天进了竹麻山
苗家姑娘来敬酒
不喝三碗难过关
……
经过几轮盘唱,大家得以进入苗寨,但酒却没少喝,尤其是北京来的韩老师,喝酒态度最为虔诚,两手双垂,仰脖而尽。醇醇的米酒,入口不觉火辣,进肚不知劲道,只当如饮甘泉,到后来却让人大半天走不出它的余威。
龙吟喇叭苗是苗族的一个支系,源自古代湘西南的苗民。明洪武初年,云南故梁王巴匝刺瓦密尔不肯归附明朝,朱元璋调步骑30万往征云南,队伍中就有湘西南被强征入伍的苗民。云南平定后,为开疆拓土、固守云贵,湖广兵就地屯垦,后经普纳山战事,从此留在了这块土地上。如今普安丫口、龙吟、茅坪、石古及晴隆长流等地的喇叭苗为其后裔,语言为略带湘南语音的汉语西南话,服饰为“喇叭”特式。
喇叭苗山歌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借鉴的产物,多以乡野为舞台的自由对唱或个人独唱,表达形式为即兴抒发和现场编唱;歌词内容以青年人恋爱交友、反对包办婚姻、提倡男女平等和追求幸福生活为主。
竹麻山是龙吟镇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寨,这里山歌、服饰、民居、礼仪、建筑、习俗等多种文化相生相息,固有的民族民间文化丰富而多样,对民族文化的融入和传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积淀形成了竹麻山古朴而又神秘的文化特质。苗寨被两座形如一雌一雄的老虎护拥着,老虎前脚尖利而有力,稳稳地扎根在奔腾咆哮的北盘江上,尤如两只凤凰在江上亲昵和互动,当地人名曰“凤凰恋”。
竹麻山人在这两年紧紧抓住脱贫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机遇,争取项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奋力脱贫攻坚,将道路建设得宽畅而又干净,篮球健身场、歌舞表演场、古树亭、观景台,或于路旁、或于山上、或于田间,一些人家还摆放着从江里捞上来的奇石櫈子,古朴而典雅,基本都努力做到了传统与现代元素较为完美的结合,让你不得不感佩苗胞们的勤劳与智慧。
在苗寨,我们被苗胞们的山歌感动着,每走一处,都能听到姑娘们贴心的歌唱。他们的山歌不仅体现在代代传承的故事里,还表现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等与时俱进的创新上。前些年,龙吟喇叭苗山歌小品《生要连来死要连》获多彩贵州戏曲类原生态银瀑奖,这让苗胞们更加有了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如今的龙吟喇叭苗村寨,几乎都组建了自己的山歌队,家家有歌手,户户有歌声。
日程短暂,调研组还要赶往另外两个苗寨调研,要向盛情的苗家人辞行了,但姑娘们无论如何要坚持送到寨口,此时山歌又在身后响起:
女:送哥送到九里坡
再送九里不嫌多
扯把毛草坡上坐
难分难舍难相割
男:唱首山歌妹听真
请妹安心转回村
哥也回家办件事
就是请媒来提亲
……
告别竹麻山,回望那渐行渐远的苗寨,热情、淳朴的苗家人还伫立在寨门前。霎时,忽然有种心醉神驰的幸福不断向心间涌来,整个身心仿佛都沉醉在苗乡的人情风物中,沉醉在苗乡甜美的生活里。竹麻山,再见了!苗胞们,再见了!假以时日,您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象。
大花苗多声部合唱和古歌
走出竹麻山,走进享有“苗族合唱之乡”的新寨和箐门口两个苗寨,是我们这次文化调研的既定安排。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大花苗同胞,自觉地让合唱文化和“啊唔咿古歌”在生活细流间静静流淌,他们一次次从民间走向舞台,又一次次成为普安打造艺术精品对接市场的一个重要文化资本和载体。
来到新寨寨口,多才多艺的苗胞身着盛装站在道路的两旁,她们用《姹娜、姹娜》《敬酒歌》迎接客人的到来。
《姹娜、姹娜》的大意为:
欢迎欢迎欢迎啊
欢迎兄弟姐妹们
来到了苗寨
我们一起歌唱
我们一起同在……
《敬酒歌》的大意为:
就像花开在春天
喜迎蝴蝶双双来
佳节喜庆客来到
好酒招待贵宾客
……
歌声悠扬,旋律优美。大花苗的这份情意,令调研组特别感动,都说要将之珍藏在心底。
大花苗以身披大花背牌披肩而得名,绣在披肩上的云纹、水纹、棱形纹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土;女裙上的红、黑两色花纹象征天地;中部的三道黄、蓝、绿色则代表黄河、长江和北方平原;褶裙上的彩色线条是河流、山路;背牌上的回形或方形纹是曾经拥有的城市;花带上的马字纹和水波纹,是祖先迁徙时万马奔腾过江河的雄伟气势。大花苗的披肩和黔东南的苗绣衣服一样,是他们“绣在身上的史诗”,记载着祖先五千年的漫漫迁徙长路。
龙吟大花苗分别居住在依山而居的三个自然村寨——新寨、箐门口和黄猫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们的祖辈从威宁、水城、六枝等地迁徙而来,多年来,始终保持古朴本真民风,坚守和谐诚信理念,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在战天斗地的艰苦劳作之余,他们用歌声感谢造物、用歌声愉悦身心、用歌声表达爱情、用歌声驱赶苦难,将苗家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礼仪统统唱入歌,存于心,动以情,传于世。
调研组同志说,之所以到这地方来,就是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苗胞们做点事,通过发现培养苗族自己的文艺领军人才,最后让这藏在深闺中的艺术奇葩真正走出大山。
在新寨和箐门口苗寨,调研组还采集了“啊唔咿古歌”。苗胞们说,古歌其实就是撵山歌,因为他们以前的生活方式主要是狩猎,猎人们常常在深山老林里走散,彼此没有了照应,于是就发出“啊”“唔”“咿”的呼声让同伴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以便取得联系,其中的“啊”为喊声,“唔”“咿”为应声;有时则是猎人为了驱赶恐惧,自己给自己壮胆而发出的吼声。后来,“啊唔咿古歌”逐渐演变成了讲述苗胞迁徙历史、讲述苗胞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歌唱形式。
调研行将结束,汽车开始启动,苗胞们在路边送行。这时车窗外响起了悦耳的多声部合声:
太阳照着你
你的前途不会有黑暗
月亮照着你
你的旅途不会有灾难
……
苗寨渐渐远离视线,但苗胞们的歌声仍在崇山峻岭间回荡。
来源:黔西南日报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