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支教行,一生望谟情
望谟,一个我从未听说过的地方。
地图告诉我,望谟,距离我所在的南昌,1500公里。
百度告诉我,望谟,以“王母”之谐音得名,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那里的布依族人住着吊脚楼。
当“支教”与“望谟”联系在一起时,我不断地在心中想象着那会是一个怎样的贫穷落后闭塞消沉的地方,这个名字让我幻想到一种“望见沙漠”的凄凉。
2014年7月21日,因为“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我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在这个天马山下三角梅盛开的地方驻足。一年支教行,一生支教情。曾经我想象着这里是如何的贫穷落后闭塞消沉,可当我来到支教学校望谟三中时,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美好,这儿有着宽敞明丽的校园和教室,这儿的老师们兢兢业业和蔼可亲,这儿的学生们活泼乐观勤恳懂事。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和老师学生们相处得很愉快,从他们的脸上和谈吐中看不到我想象中的困惑、自卑与消沉,他们有的只是我们都市人渐行渐远的笑容、淳朴与热情。
直到有一天上晚自习,我看到学校的蹇老师抱着一箱冰激凌发给学生降暑解馋;直到有一天从学生的作文中,我读到了他们的孤单、等候与期盼;直到有一天在办公室,我听见学生哭诉着说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直到有一天收集汕头普济公益调查表,我才注意到很多学生从小失去父母,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长大,他们甚至不记得自己的生日,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名字……望谟就是这样一个简单淳朴而又饱满厚重的地方,这里虽然交通闭塞,物资匮乏,贫穷落后,但是民风淳朴,有很多动人心弦的故事,有望谟人世代流传的乐观坚强,还有浓厚瑰丽的布依族苗族文化。来到这里,我每天都在不经意间经历着很多感动,在每个热情真诚的笑脸背后都有一段艰辛的故事和一颗勇往直前的心。这儿的人们淳朴善良、坦然从容、自强不息,令一直被快餐文化包围的我所敬佩和震撼,我开始不想离开这里了。
来到望谟,我的工作除了支教以外还有扶贫。一次次的下乡,一次次的与山里的农民和孩子们接触,使我对这片土地了解的愈多,就愈发爱上这片美丽的土地,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这是个与我们光怪陆离喧嚣浮躁的现代化都市截然不同的世界,这里的人们仿佛居住在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里,过的是柏拉图理想国里自给自足的乌托邦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风格就像金庸小说里面的侠客一样,直率仗义。这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荣的交往模式都似乎离来自都市的我们很远,而居住在大山里的人们却不遗余力地为我们保留传承着。在现代社会里,大山里的百姓为我们延续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品性,为我们守护着我们心中的理想世界,而我们又能为他们带去一些什么,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呢?
梦想
今天是我来到望谟的第一次下乡走访,目的地:石屯镇。去时一路充满惊险,近两个小时的盘山路,每一个转角都让我摒住呼吸,一边是悬崖一边是陡峭的山壁,犹如坐过山车一样让每个人都在晕车的不适中抓紧了身边的扶手。中午太阳很晒,有个黑黑的瘦小的女生在路边朝我们挥挥手,她就是我们这次要资助的对象。我们在大路口下车,在她的带领下,走了很长的一段泥巴路,来到一个土房子前,这就是女孩儿的家。尽管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情景依然让我心酸,惊呆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样的房子还有人住,周围的土房子都已经空了。整个房子是用黄泥砌起来的,歪歪扭扭,厨房里面没有一样像样的炊具。卧室很小,昏暗无光,就算把挂在床头的灯泡点亮也不能照亮整个房间,因为没有衣柜,到处挂满了衣服,把所有的光线都挡住了,而女孩平时就坐在这张床上看书考上了贵阳的一所本科。女孩家里只有靠种田为生的父亲和已辍学在家的妹妹,女孩说她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找一份好工作赚钱供妹妹念书,给家里盖房子,可是现在连学费都付不起。女孩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重重地敲打着我的心,从她的目光里总能看到些许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家人的浓厚亲情,对生活艰难的无言叹息。当梦想不再华而不实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变得如此的弱不禁风……
大山里别说考大学了,就连出门也不是一件易事儿。山路就像一条巨蟒一样逶迤盘旋,乱石林立,遇到大雨天气更是泥泞不堪,甚至很危险,而很多学生就是要一个人在这样的山路上步行两三个小时才能搭上去学校的车。我们平常很轻松就能得到的东西他们可能要花上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得到,每每想到这里,我就很佩服他们的勇气,也不禁感慨自己的幸运。看着这些孩子们追求梦想的坚定眼神,真的很想帮助他们飞出大山……
温暖
办公室门口传来一声洪亮的“报告”声,她就是我叫来完善公益调查表的七年级新生——小列。小列是我教的学生,平日非常上进,做事情有条不紊,是个刚毅有主见的女孩儿。我问她表格怎么没有填父母亲姓名这一栏,她告诉我自己还未出生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不记得他叫什么。我接着问她母亲叫什么,她只是看着我不说话,这不像她平日干练果断的性格。于是我小心翼翼地问道:“妈妈也去世了吗?”过了许久,她用沙哑的声音艰难地一个一个字蹦出来:“我不知道我妈的名字,她生下我就走了,也不知道去哪里了,我爷爷不让奶奶告诉我妈妈的名字,说她不是我妈妈,我没有妈妈。”绝望和无助在女孩儿的瞳孔里不断放大,一头刚烈的小狮子此刻只是一只自舔伤口的小鹿。
看着眼前的这个孩子,我的耳边不禁回响起一首远去的童年旋律:“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本应该被父母呵护快乐地度过童年的她,过早地用稚嫩的双肩扛起这个世界上最最残忍的苦楚:父亲的早逝和母亲的抛弃。此刻,我读懂了她的成熟,她的坚定,她的自强不息,那是她自己给自己的爱和保护,在这稚嫩的盔甲里面,躲着一个经常在梦中惊醒独自面对凄凄寒夜的小女孩,没有谁可以依靠,甚至连想念也无处安放。我多么希望她能快快长大,等你有了自己的家庭,你就能感受到人世间最平凡也是最温馨的温暖了。
等待和期盼
今年十一长假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一个假期了。趁国庆假期期间父母和孩子都在家的良好时机,我和西部雏鹰公益组织的相关人员一同下乡走访。10月3日,我到大观镇纳丁村二组走访的一个布依男生,碰巧是我所在支教学校望谟三中的学生:他已经上九年级了,成绩优异,排名在年级前四。在乡民们的指引下我来到了他家,他家坐落在小河边,房屋是用木板、瓦片和茅草拼凑起来的。走进大门看见一个非常瘦小的妇女,穿着深蓝色的麻布衣服安静地坐在小木凳上。她见有客人来了也不说话,只是缓慢地起身搬了好多小木凳出来示意我们坐下,我们向她问好她也只是轻微地点点头,乡民们说她脑子有点问题,已经这样很多年了,她就是男生的母亲。现在正值农忙收割时期,这时男生扛着一袋重重的稻谷满头大汗地进来了,看到我们来了,他赶紧擦了擦汗,笑着跟我们问好。从他口中得知,大姐几年前就去广东的工厂打工了,常年联系不上,父亲自从去年外出打工了就未回家,也联系不上。我们问他父亲为什么不会来呢,他就看着我们紧闭双唇,这时边上的乡民轻轻地告诉我们,原来他父亲也有轻微的弱智,很有可能是出去走失了找不到回家的路。翻开他家的户口本,发现男孩还有一个妹妹,妹妹一直躲在门后面,乡民们把她叫了出来。妹妹也是我们望谟三中的学生,她看到我们腼腆地笑了笑,偶尔说一点话。当哥哥和妹妹站在眼光呆滞的妈妈面前,我看着这个残破不堪的家,不禁眼眶湿润了,这就是兄妹相依为命吧。男孩虽然不善言辞,总是憨憨地笑,但他用自己的乐观和实际行动撑起了这个家!他说他会努力读书,努力干活,自己一定会好好照顾妈妈和妹妹,照顾好这个家,等爸爸和姐姐回来。碰巧的是,户口本上写的男孩的生日就是今天10月3号,而他自己却没意识到。我给他们一家人照了平生第一张“全家福”,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男孩。
在大山里,因为贫穷,迫于无奈而逃离大山,造成家庭支离破碎的事例屡见不鲜。谁不渴望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谁不渴望家人团聚?可就是贫穷让这些人之常情,让这些美好的愿望变得遥不可及,等待成了大山里恒久的期盼。
孤独和坚强
下午,我们去郊纳乡水秧小学发放爱心棉被,校园里孩子们人手抱一床白棉被,不一会儿个头还没被子高的孩子们完全淹没在白色的海洋里了。其中有一个叫三妹的女孩没有拿棉被,是班主任帮她领的,她也正是我们今天要走访的对象。傍晚,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踏着晚霞开始了走访之路。
天黑之前,我们赶到了三妹家里,三妹正一边守着熟睡的弟弟一边左手拿着扫帚扫地,空荡荡的右衣袖飘摇着,很扎眼。看到我们来了她热情地拖来木凳请我们坐,她告诉我们爸爸6点就回家做饭。三妹的热情与礼貌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道阳光瞬间照亮了昏暗的房间,可就在曾经的那一瞬间,乌云遮蔽了三妹头顶的阳光,车祸无情地夺去了三妹的整只右臂和半边容颜。看着我们,三妹的右眼不断地流出一种透明的液体,眼眶湿漉漉的,那是感动的泪水,也是眼睛溃烂的分泌物。弟弟醒来找妈妈,看到我,一把就抱住了我,紧紧地,不肯放。离开时,三妹左手扶着站在凳子上还没缓过神来的弟弟,空荡荡的右衣袖依然在风中飘摇……天色已黑,借着灯光我看了看表,已经六点半了,三妹和弟弟还没等到爸爸回家……
在山路上走着,崖壁上长满了雏菊,各个瘦得俊俏,精神抖擞,三妹的脸不断在我眼前浮现:三妹用刘海遮住自己右边容颜,但她用最真实最美丽的左脸笑对人生!就像这一朵朵小小年纪便在野外求生的雏菊一样,小雏菊们一出生就面临野外恶劣的环境,这天然的困难让人于心不忍,但这是自然赋予她们对生命的磨砺,风雨之后,彩虹终究会出现,造就了雏菊更加绚丽充实的一生,我们的三妹一定会拥有一片更加蔚蓝的天空!
夜幕降临,山谷空寂,校长跨上摩托车带我奔向了大山深处。夜晚的村庄一片寂静,没有一丝光亮,我们摸黑来到小鹏家门口,敲了敲木门,门咯吱咯吱地打开了一条细缝,透出一丝灯光,小鹏探出头来,疑惑地看着我们。原来小鹏常年一个人在家,爸爸离世,妈妈在广东打工,几乎不会有人来敲门。小鹏微张着嘴巴,看着我们,没有太多的话。小鹏的衣服脏乱地挂在晾衣绳上,房间的木门沾满了灰尘和蜘蛛网,门板上用修正液写的大哥大嫂的电话号码清晰可见。在凌乱的小床上,堆着一摞泛黄的动画书,每个书角都蜷曲着,每一页都被翻烂了,每本书都经历了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的过程,是他们陪伴小鹏度过了每年356个日日夜夜。
诗人大卫曾用“县、市、省份”作为孤独的计量单位,他写道:“我承认我是孤独的/在偌大的北京城/我这个异乡人的孤独/不是一个县的孤独/也不是一个市的孤独/夜幕降临的时候/这套不足五十平米的出租屋里/到处弥漫着的,至少是一个省的孤独……”相比之下,在自己的家里,在漫漫寒夜里,在静谧的大山空谷里,年幼小鹏的孤独是无法计量的,那哀伤不是一株小草的哀伤,也不是一颗树的哀伤,至少是一片片望谟重峦叠嶂的哀伤。
夜深了,每离开一户人家,昏暗的灯光总能照见几滴不舍与感激的泪珠;夜深了,一路艰难险阻,总有几只萤火虫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夜深了,仰望大山的星空,繁星点点,它是那样的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校园生活
站在三尺讲台上已经半个多学期了,课堂上我和学生配合得越来越默契。每每看到学生们渴望汲取知识的迫切眼神,手托腮帮子认真思考的样子,我就恨不得把自己所知所学全部灌输给他们。
今天给学生们讲安全文明知识,有个学生主动举手给我们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危险,当这个远近闻名的小吃货说他自己在家饿了生火做饭居然把眉毛烧了的时候,全班所有的人都不禁捧腹大笑。下课铃一响,学生们就去踩高跷,打陀螺,配合着跳竹竿舞,这些传统经典的小活动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
我喜欢这里的师生相处方式,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积极,下课老师就是学生的好朋友,大家相处融洽。这里布依族苗族的学生很多,他们非常喜欢音乐和舞蹈,课后我们就在音乐室里一起练琴、跳舞。越来越多的学生来我家里做客,同我分享他们的小心情和小故事。其实有时候很累,盼望着可以早早回家休息,可是一推门总有学生在等我。聊着聊着我忘了白天的疲惫和烦恼,因为真诚、懂事、坚强和乐观的脸庞就像一剂清新剂注入了我迷雾重重的生活,寻着清香和阳光,我不忘初衷,向阳而行。每次看到学生绞尽脑汁地想回家给我们带什么土特产,看到他们争先恐后地要在我面前做拿手好菜,就特别想要拥抱可爱的他们。孩子们,难道你们不知道有你们的爱,老师就已经很满足了吗?你们的单纯质朴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礼物!在和学生相处的这几个月里,付出和回报总是不成正比,学生们毫无保留地给了我最好的,他们给我太多太多的感动了,是他们陪我一直成长,让我懂得这个世上该珍惜的,值得我穷尽毕生去追寻的,让我的青春更加完整。
绿色望谟,圣境布依,一弯王母清泉哺育了布依人家,一座天马山保佑着望谟子孙。今年是我们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望谟支教的第十三个年头,看着历届支教团的照片,望谟自强不息日新月异的一幕幕在我眼前浮现。在这十三年里,望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里的学生吃得上热腾腾的午餐了,通往乡镇的路顺畅了,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金榜题名走出了大山,一朵朵三角梅正竞相开放……
支教扶贫地就像一潭水,很平静,而志愿者就像是一个个小石头,丢下去一个,泛起一点涟漪,接力下去,不断地丢,越丢越多、越丢越大,早晚会起大波浪的。到时候就可能改变这潭平静的水,等这潭水起了大波浪,也就不用再丢石头了,它自己就会荡漾起来,我们的支教扶贫也就结束了。我想,支教扶贫的接力就在于一点一滴的影响与改变,希望有更多的人以不同的形式志愿接力和传承志愿者行动和精神,希望志愿者的足迹犹如望谟的三角梅一样遍地盛开,坚韧不拔,顽强奋进。什么时候望谟不需要我们了,才是我们支教最大的愿望,那时鲜花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