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响同频共振的二重奏
——民生与发展良性互动的兴仁实践
上午11点40分,午饭铃声敲响,上千名学生从教室涌向食堂,锅碗瓢盆奏出欢快的校园进餐曲。来自巴铃镇大普村的九年级学生张金碧说,在校寄宿就餐不仅解决了学习上的后顾之忧,两菜一汤、荤素搭配的菜式组合比家里伙食还好。
10月14日,记者来到深秋中的兴仁县民建乡中学,校园内花木繁茂,绿草如茵。从破烂萧条仅有几个班的初级中学,到今天1100多名学生就读的花园式学校,这所学校在近十年中完成华丽转身,成为很多学生理想的求学之所。
同样的情景在10公里外的塘房小学上演,从学生数不足70人剧增至700余名,7年学生增长10倍。2004年从石旮旯中矗建的塘房小学,因留守儿童比例占3成以上,被学生及家长赞誉为“留守儿童的家园”。家住最偏远的百德镇围塘村小学生吴正艳说,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她在学校里得到很好的照顾和帮助。
8月31日,投资1.46亿元建设的兴仁中学开始首期招生,该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借鉴教育发达地区先进理念和模式,立志开启西部山区发展优质教育的新路。投资12亿元,能容纳25000名学生的兴仁中学教育城正在紧张施工。中学城将迁入23所农村寄宿制初中,成为黔西南州乃至全省的一艘巨型教育航母。
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被民间亲切誉为“最有民生味的幸福缩影”。在兴仁县广大干部群众眼中,教育惠民仅是民生长藤上结出的一颗甜瓜:就业、农村民居改造、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重大疾病基本免费医疗、计生利益导向七大机制等一系列“民生组合拳”,从更深层面、更宽区域拓展了全县的民生福祉。
10月下旬,记者走进兴仁县城廉租房小区“仁和家园”,52岁的住户吕明强描述了以前租住在破败房屋中的艰辛:雨天屋漏不止,寒夜冷风难熬。今昔对比,站在水电齐备的房屋内,吕明强称做梦都不曾想到自己有生之年还能住进明亮的楼房。
今年兴仁县提出力争新开发楼盘总量的30%是政府保障性住房。当年计划新增住房面积35.44万平方米,其中政府保障性住房15.44万平方米,为总量的43.56%。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介绍,2008年来,兴仁县已分4个小区启动廉租住房建设4928套,数量达黔西南州一半以上。
10月开始“试水”的重大疾病住院基本免费制度,更为兴仁县“民生组合拳”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当月1日起,该县试行重大疾病单病种住院基本免费,县财政每年将预算2000万元作为基金,滚动使用,以后每年将按20%递增,解决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提升群众医疗保障水平。
刚在县人民医院做了胆结石手术的王万芬搭上基本免费医疗的“首班车”。重大疾病单病种基本免费医疗制度让王万芬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落了地。政策出台短短十来天时间,就有10多名患者享受到实惠。
作为一个西部贫困县,兴仁县惠民政策密集出台引来群众拍手叫好的同时,也迎来了外界疑惑的目光。有质疑称,尚处于后发赶超阶段的兴仁县,如此大的民生支出,县财力能否承受,民生会不会拖兴仁起飞的后腿?
“恰恰相反,兴仁做法的蓝本意义在于通过民生政策的杠杆,撬动全县经济发展的活力,起到反弹琵琶抓发展的效应。”黔西南州委副书记、兴仁县委书记廖飞如是答疑。
以兴仁县教育城为例,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一个由9大教育园区组团、数万人生活的巨型经济综合体,此举不仅将对兴仁教育史产生深远影响,其产生的经济集群效应,亦远远超出建设投入。“优良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积聚人气,带来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民生一个点,激活经济一大片。”廖飞乐观预计。
今年,兴仁县创造性提出并实施7项人口计生奖励扶持政策,从购房优惠、小孩就学、大人就业、最低生活补助等给予全方位考虑,农村“计生两户”受政策激发,纷纷走进城市工作和生活,不仅有效降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还增添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百德镇银厂村计生户黄琴如今不仅在县城以最实惠的价格购买了一套50平方米的廉租房,政府还为其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有1000多元固定收入。县计生局副局长白品华介绍,7项人口计生奖励扶助政策的实施,使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成为农村“计生两户”嘴边的热名词,他的手机也成了计生户们购房咨询的热线。
民生与发展的互动,打开了潘家庄镇王家寨村煤矿与村民间纠集的“难结”。煤炭资源富集的王家寨村曾因矿群矛盾尖锐,煤矿与当地村民因煤炭开采带来的种种问题屡发冲突。近年来,一系列民生政策的实施,利益机制的合理分配,曾经的群体性事件爆发地成为今天的和谐矿区点。村委会主任田茂斌说,自来水进村入户、串户路修到家门口、田改土每亩补助420元等惠民政策的实施,既化解了民怨,赢得了民心,人心齐聚形成合力,也推动了经济飞速发展。目前王家寨村786户,有230多辆运输车,在矿上务工的村民月工资上万元的不下20人。
民生史书正在续写,发展的大戏也正进入高潮。县长范华透露,“十二五”期间,兴仁县将会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大力实施“民生财政”政策,以更大的魄力和勇气,推动全县民生和发展同步,和谐与跨越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