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盛世话丰年--贵州高产创建让农民增产增收掠影
十月的黔中大地,处处一片收获的景象,田间地头一堆堆谷垛与码好的玉米秸秆,随处可见农民背着粮食回家入仓,在“小阳春”的阳光下,构成一幅丰收的图画。
近日,兴仁县下山镇薏仁米高产创建示范片区,薏仁米又迎来一个丰年。
得知省里的专家要对薏仁米的收成现场测产,民族村村民朱春荣早早就等在田里,盼着专家对自己一年的收成把把脉。
“今年的收成比往年好!”还没有测产,朱春荣就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他介绍,自己种植薏仁米已经有30多年,还从没有遇到过今年这样的好年成。
根据规范的测产方法,省验收组专家有的称重量,有的丈量收割面积,有的作记录,有的查株数……
一番有条不紊的忙碌之后,专家组恭喜朱春荣,他家的薏仁米亩产达到338.68公斤。
“以这个产量计算,我今年可收5000斤左右,按照去年的市场价,预计可收入3万多元。”朱春荣高兴地说。
2012年,我省玉米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在全省计划实施59万亩,实际完成61.2万亩。威宁自治县迤那镇2012年承担玉米高产创建面积10000亩,在迤那镇五星村、双营村和中心村实施,实际完成10160亩。专家组随机抽取五星村9家农户,现场实测表明,9户农户种植面积共22.5亩,亩产在660.63-813.47公斤之间,加权平均亩产为738.11公斤,高于720公斤的省目标产量。
“现在种庄稼,不光不交税,什么种子、肥料都是政府免费发放,我们只管种,其他的都不用操心。这样种田我们放一百个心哦!”村民邓国春乐呵呵地说。
兴仁县兴农薏仁米农民专业合作社万亩薏仁米建设基地的路边,立着一大块种植技术知识问答宣传牌,格外显眼。“为什么要作播种前种子处理?为什么要合理密植?为什么要实施追肥?为什么要强调用沼渣改良土壤?为什么要提倡种植绿肥?为什么强调使用复合肥……”
“在田地干活就能看到这个种植技术问答,在种植的时候我们就照着这个做。”在田里干活的村民告诉记者。
“以前,我们靠习惯经验种田,现在讲究的是科学种田,效果还真的不一样。”村民邓国春告诉记者:“以前种植薏仁米,大田下种从来都没有计算过下多少种、间距多大,一切都是估摸着来。现在下种前要拉线、定距,确保每株的生长都能有足够的阳光和养分。”
“这些都是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教会我们的哩!”邓国春说道。
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我省从2005年开始,年年实施超高产示范工程。2008年,根据农业部统一部署,我省又加大力度实施粮油高产创建项目。近年来,在农业部和贵州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强有力领导下,广大农技人员共同努力,高产创建工程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我省根据农业部总体安排,结合全省上年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经验和生产实际,在全省85个县(市、区、特区)实施粮油高产创建项目,万亩连片示范185个,其中水稻54个、玉米59个、大豆3个、小麦8个、马铃薯40个、油菜19个;整乡推进20个,每个乡安排4个万亩示范片。近年来,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全省各级农业、科技部门加大对水稻高产创建的实施力度,通过项目整合,示范县从2010年的27个增加到2012年的54个,全省粮油高产创建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达4240万元。由于今年气候条件适宜,项目区在生产上采取的各项措施和配套栽培技术到位,水稻获得显著增产效果。
同时,为了确保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效果,秋收作物播种前期,省级财政就安排财政资金3260万元,用于粮油高产创建活动补助,水稻、玉米、马铃薯部级万亩连片示范县、整乡推进进行补助,项目资金重点用于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物化补贴、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和项目考核等方面。
据悉,财政资金已划拨到位。
![](/images/ldqxn_w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