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库|教育|房产|旅游|公告|汽车|财经|健康
你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兴仁

锦绣兴仁尽墨香--文化与经济同频共振的“兴仁实践”

锦绣兴仁尽墨香 

——文化与经济同频共振的“兴仁实践”

 

9月1日,一年一度的苗族“八月八”风情节在兴仁如期举行。当天,作为苗族风情节内容之一的“万人苗族板凳舞”成功申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不仅丰富了苗族风情节的内涵,更是为兴仁增添了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作为传统民俗中的一朵奇葩,兴仁苗族板凳舞从往昔的深藏深闺到惊艳现世,展现的不仅是兴仁多彩民俗文化的独有魅力,同时也是当地蓬勃发展的文化活动的别样亮相。

“一家仁,一国兴仁”。县名来源于《大学》的兴仁县提出,最持久的“兴”是科学发展,最厚重的“仁”是以人为本。秉承此发展理念,近年来,该县在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加快文化事业建设步伐,让广大群众在享受着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资源的享受度得到提升。一个个亮丽的文化舞台,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随着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城乡广泛开展,兴仁县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同频共振”。黔西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兴仁县委书记郭玉海说,通过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强,民族文化品牌活动影响力得以提升,文化活动亮点纷呈,文艺精品创建取得成效,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全县群众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夯实基础:群众文化阵地长大了

酒摊和麻将桌沿着街边摆开几十米,喝酒猜拳声和麻将声不绝于耳,这是几年前在回龙镇集镇上常见的情景。2011年以来,随着镇上文化站多功能厅、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建成并免费向居民开放后,酒摊和麻将桌不见了,唱歌、跳舞、看书的人多了。不仅如此,镇里还因势利导,把群众文化活动与农业生产、计生、安全等工作结合起来,组织群众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化解了大量群众矛盾和纠纷,社会风气也随之好转。

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兴仁县经济社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去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跃居全州第2位。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兴仁充分利用县内悠久的文化沉淀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将文化工作列入重要地位,坚持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文化、群众文化等多元化交融发展,推动校园文化、机关文化、社区(村、居)文化、企业文化齐头并进,在抓好公益文化事业的同时,抓好文化产业发展,全年构建大文化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繁荣与管理齐抓、继承与创新并举的文化发展新路。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捐助为辅的思路,在财力并不强大的基础上,兴仁县加大文化经费投入,确保文化事业稳定持续发展。2011年以来,财政投入的文化事业经费不断增加,文化事业经费增幅均高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人均文化事业费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采取政府投入、项目补贴、单位赞助、企业捐资、群众集资等方式,兴仁县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2012年,县财政投入5800万元修建的体育运动公园完工并运行使用。此外,县财政还投入2000万元对县城的东湖文化公园、剑平池公园、真武山公园、城东文化活动广场进行改造,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2010年,完成了全县162个村(居、社区)农家书屋建设,全县所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于2011年底全部建成投用,并配备了电脑、音响、灯管、书架、阅览桌椅、乐器等设备设施。

截至2013年底,全县共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场地58个,体育路径工程23个,乡镇级文体活动场地3个,农村文化活动广场32个,县内70%以上的村(居、社区)有文化活动阵地,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渐形成,全县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44281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838.65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群众文化协会在兴仁成立,至今已吸纳上万名会员加入。注重把指导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与引导群众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该县组织文化馆、歌舞团、群众文化协会等文化力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引导群众文化活动朝着积极健康向上方向发展,把“以活动促和谐”、“借活动化矛盾”、“基层群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为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宗旨和落脚点,指导乡镇合理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这一文化阵地,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我快乐、我健康”文化活动中,使其远离赌博、酗酒等不利于社会、家庭、个人的不良风气。

虽然加入文艺演出队不到两年多时间,46岁的李秀兰觉得自己身上沉寂多年的“艺术细胞”被激活了。“参加文艺活动真是好,不仅让我身体变好了,气质也有了,还使我戒掉了20多年的麻将瘾。”两年前,“每天不打麻将就觉得手痒”的李秀兰在朋友的带动下加入了县城里的“芳芳文艺健身队”,立即就对文艺活动有了兴趣,从连基本的舞步都不会到成为演出队里的骨干,她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如今,李秀兰除了每天到广场上跳舞外,不时还和队友到贵阳、兴义等地参加演出。“以前每天去打麻将,家人意见大得很,经常闹矛盾。现在我参加演出活动,他们都很支持,经常接送我去外地演出也没有一句怨言。”如今在李秀兰的影响下,以前经常在一起打麻将的10多个朋友也纷纷加入演出队,从“麻友”变成了舞伴。

据不完全统计,兴仁县目前共有业余群众文化队伍100余支,每年开展大量群众文化活动。这些活跃在城乡的文化“轻骑兵”,在担负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任务的同时,还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助推器”。兴仁县县长袁建林高兴地说,群众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开展,打造了群众的“精神粮仓”,在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幸福指数的同时,还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如今,兴仁城乡群众纠纷不断减少、治安案件发案率也明显下降。

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擦亮文化新名片

走进兴仁县的机关、学校、企业还有乡村,处处可以看到当地人书写的诗词或书画,一幅幅苦心创作的作品,虽功底不一,却让人顿时感到诗韵墨香弥漫。

2013年8月27日,经中华诗词学会实地检查验收,兴仁县被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称号,成为西南地区第一个荣获此殊荣的县。在创建工作情况反馈会上,中华诗词学会负责人实地了解兴仁创建工作后,连续用三个“没想到”和三个“第一”对该县创建工作给予评价:“没想到在相对边远的省份有一个如此高度重视诗词文化的县份”、“没想到领导对创建工作的重视程度如此之高”、“没想到创建工作和诗教工作抓得如此扎实”;“创建基础扎实是第一、财政对创建工作的经费投入是第一、县主要领导对创建工作的重视是第一”。

感叹和高度评价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兴仁县通过诗词文化载体打造文化产业软实力的勇气和决心。2010年以来,该县启动了“诗词之乡”创建活动,先后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开展各种诗词活动、资助个人出版作品集、发行诗词刊物等。

行政力量的推动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一拍即合,兴仁县上下热情高涨地投身到诗词文化中。有声有色的诗词文化活动顿时在全县各地开花结果,学校、机关、社区、企业、旅游景区和农村,无不充满着浓郁的诗词文化氛围。一道道诗画组成的文化墙,一幅幅红木篆刻的诗词对联,一册册凝结人民风采的诗集,叙写着文明县城的崭新面貌。李关乡鹧鸪园村、城北街道办事处锁寨村、城南街道办事处洛渭屯居委会等地的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文化墙、文化长廊的打造作为载体,进一步向人们传播诗词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

兴仁县第九中学老师王立信欣喜地说:“学校设立了专门的诗墙和诗牌展示师生创作的诗词作品,不仅激发了大家的创作激情,而且在荣誉感的激励下,教师责任感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浓厚了,学习成绩明显上升。”该校一名学生因父母离异产生放弃学业的念头,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加入了校园诗词兴趣小组,开始学写诗歌,在诗词的艺术熏陶下,这名学生的厌学情绪慢慢消退,写出的诗歌也获了奖,最终成为优秀毕业生升入上一级学校。

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活动的开展,带动了兴仁文学创作活动兴起。由县诗词楹联学会编辑出版的会刊《文心诗词》、县文联主办的季刊《兴仁文苑》、诗刊《东湖》等书籍成为县内文学艺术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吸引了县内外众多文学爱好者踊跃投稿。与此同时,各乡镇(街道)和单位的文学创作也如雨后新芽,茁壮成长。屯脚镇的《鲤鱼湖》、城北街道的《马金河》、巴铃镇的《凤凰山》,一中的《雏韵》、二中的《风采》、三中的《山风》等刊物的编辑出版,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创作提供了实践载体,也为自我展示提供了良好机会。

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同时,“中华诗词之乡”活动还使兴仁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刚开始有些人对现实有看法,我们就把他们引进诗词协会,大家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互相沟通,互相学习,现在他们的态度转变了,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叙写当代家乡的变化,诗词文化为全县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兴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邱国权欣喜地说。

“以前父母和老婆总是骂我不务正业,我加入了镇里的诗词协会后,有时间就吟诗作对,家里的骂声消失了,还觉得我有品位了,还经常出去到处夸奖我哩。”巴铃镇农民杨歌在创建活动开展后加入诗词协会,创作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兴仁乃至全省小有名气的农民诗人。

利用“中华诗词之乡”文化名片,兴仁县今年将举办“诗香节”等文化活动,开通有关网络平台,打造对外传播新载体。

 

 

 
了解黔西南更多资讯,尽在亮点黔西南网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阅读。
亮点黔西南欢迎投稿,新闻邮箱:ldqxnw@163.com 有奖报料电话:0859 -3224873
 网友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姓名: (文明上网,从理性发言)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

亮点黔西南 版权所有 Ldqx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9-3224873 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