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兴仁

兴仁市城北街道“十大产业”助农增收

2018年11月12日 09:55:09来源:亮点黔西南 作者:刘青

  为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切实增加贫困农户经济收入,兴仁市城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突出主责,把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关,结合街道村情实际,积极研究部署产业发展工作,做大做强烤烟、薏仁米、经果林、中药材、土蜂、蔬菜、旅游、养老养生、劳务输出、电子商务十大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真正做到大产业顶天立地,小产业铺天盖地局面。

  ——烤烟产业。烤烟种植作为城北街道传统经济产业,年平均种植3000亩,主要分布在丰岩村、黄土佬村,平均年产值1000万元,受益群众500余户。为大力发展烤烟种植产业,切实提高烟农收入,城北街道出资15万元对烤烟地进行深耕,充分改善土壤物理状态,提高肥力,减少病虫草害,提高烟叶的产量、品质;投资20万余元修复集中烤房、场地平整硬化、新建机耕道、购买抗旱水袋,保障烤烟生产发展;投资1万余元解决防雹站物资配备,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严防冰雹灾害。通过多措并举,城北街道2018年完成烤烟收购6500担,产值990万元。

  ——薏仁米产业。城北年平均种植薏仁米8000亩,主要分布在丰岩村、黄土老村、大桥河居委会,平均年产值1300万元,覆盖3000余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4000余元。今年投资120万元采购薏仁米种子和物资,发放到种植农户手中,由农业服务中心牵头,加强技术指导和种植、管护培训,确保标准化种植、高产量增收。城北街道与辖区加工厂达成合作协议,通过合作社和粗加工联合,毛壳按每斤3元的价格给老百姓统一采购加工包装,建立城北薏仁米溯源保障体系。通过与宁波对口帮扶合作直接销售和微信、电商等平台网上直销。截至目前,共签订订单5万斤30万元,为群众增收5万元。

  ——蔬菜产业。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共投入资金8万余元,以桥边居委会为示范点,打造30亩莲藕及百合种植实验基地,购买专用种植工具30件发放给农户;采购210亩辣椒种分发给农户,由农户自行种植,上市后由村级合作社进行保底收购,农户也可自行售卖;桥边居委会应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种植双季鲜食糯玉米300亩,亩产值5000元,带动农户80余户、贫困人口33人增收;锁寨村种植200亩小青瓜,覆盖90余户农户,每亩增收4500元,把生态建设与扶贫产业、休闲观光农业开发相结合,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蔬菜基地品牌初步形成。

  ——经果林产业。为大力培育富民产业,助推产业扶贫工作推进,加快精准脱贫“摘帽”致富步伐。采取土地流转、“公司+基地+农户+电商”模式,发展种植特色经果林15000亩,其中五星枇杷7500亩、桃子4000亩、冰脆李2000亩、树莓1500亩,平均年产值3500万元,带动辖区农户就业500余人。经果林的大力发展,一方面助推农民增加收入,另一方面生态绿化得到保障,奠定了休闲娱乐和养生养老的环境基础,助推了马金河景区康养旅游大产业的发展。

  ——康养旅游业。依托马金河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完善34个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景区主干道20余公里,沿河观光道30公里,产业园区观光道100余公里,游客集散中心、大型停车场、文化广场、健身步道、产业园基地、旅游公厕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建成长寿康养园和康养中心,建成大型游乐场一个、观景台3座、休闲钓鱼场所3处,景区内建成污水处理系统3个、实现了全域卫生清扫和垃圾集中清运,解决辖区贫困群众80余人就业;同时加强景区宣传,以好歌旅游节、十里桃花节、枇杷美食节、马金河闹元宵系列活动、马金河桃花节—诗联采风活动、万人徒步活动、“环马金河杯”山地自行车赛等为载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康养中心成为全省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截至10月底,马金河景区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承接养生养老服务2000余人次,带动群众和企业收入2200万元。

  ——中药材产业。引进草喜堂公司,在锁寨村、桥边居委会、大桥河居委会发展中草药种植,积极引导鼓励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公司,每年800元/亩,通过与草喜堂公司合作,流转土地的农户优先在草喜堂公司务工,共解决就业30余人,且在市中医院就医全免费。截至目前实施2000亩道地中草药种植,年产值600万元,覆盖300户农户,每年带动群众增收300万元。

  ——康养产业。依托长寿康养园大力发展康养产业,长寿康养园是集长寿文化、布依族文化、中草药文化于一体的“城北后花园”。同时依托马金河药王谷,重点打造长寿文化和中草药文化。引进市中医院入驻,主要开设针灸、药浴、香疗、音疗、推拿等项目,年产值600万元,带动周边经济发展100万元,解决贫困农户就业20余人,每人劳务年收入2万元。

  ——养蜂产业。大桥河居委会范家坡组,有一个传统养蜂人何世勇,之前养殖中峰50箱,蜂蜜品质以纯真而闻名,每年收入3万余元。2017年街道着力发展一村一特产业,加大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与养蜂农户共商,争取产业发展贷款资金,成立了大桥河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会员100余人,现养殖数量达300余箱,年产蜂蜜5000斤,年收入达50万余元,同时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合作社按成本价提供蜜蜂、蜂具给贫困户,并定期上门提供技术指导。产出的蜂蜜由合作社按100元/斤进行保底收购,保障农户利益。截止目前合作社共设立6个分散养殖点,累计带动辖区20余户贫困户参与蜜蜂养殖,户均实现增收5000元。

  ——劳务输出产业。桥边居委会位于城郊,土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为充分发挥桥边居委会劳动力资源优势,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劳动资本,引导群众成立劳务输出队,及时提供劳务就业信息,组织司法、综治、派出所等部门不定期开展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宣传,确保务工人员在遵纪守法的同时,自身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街道人社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举办厨师、水电工、草编等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就业技能,每年引导劳务输出100余名,在市区内从事装潢、建筑、饮食、酒店服务等行业。

  ——电子商务产业。探索构建了“基地+电商平台+市场+农户”的“造血式”模式,通过与电商平台联动,针对即将上市的农特产品,电商平台通过发布销售预告,为下一步销售畅通打下基础。改变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在居住小区、学校设置自取购物平台,在东湖新城小区试运营绿色农产品“自助售卖点”,消费者在“农产品销售微信群”中发布所需的物品清单,农户定时将新鲜产品送到绿色农产品自助售卖点,消费者直接扫码支付,城乡居民各取所需,用“点”带“面”,提升农产品知名度,扩大销售市场,提高售卖效率。通过广泛宣传,将农特产品“送出去”。今年以来,成功为农户销售桥边居委会糯玉米30万斤,桃子30万斤、大桥河冰脆李20万斤、大桥河百花中蜂蜜3000斤,丰岩土鸡蛋50000枚、薏仁米50万斤、各村(居)新鲜时蔬10万余斤。此“造血式”模式不仅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转变了群众的销售理念和方式,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产销共赢”。

  城北在脱贫攻坚大决战中,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为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助推城北2.5万群众脱贫致富取到了决定性作用。城北街道现有农业人口3302户1314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00户697人,已脱贫119户484人,现仅有81户213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1.64%。

  (刘青)

责编:陆金霞 卢生龙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兴仁市城北街道“十大产业”助农增收

亮点黔西南 | 2018年11月12日 09:55:09 | 刘青

  为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切实增加贫困农户经济收入,兴仁市城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突出主责,把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关,结合街道村情实际,积极研究部署产业发展工作,做大做强烤烟、薏仁米、经果林、中药材、土蜂、蔬菜、旅游、养老养生、劳务输出、电子商务十大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真正做到大产业顶天立地,小产业铺天盖地局面。

  ——烤烟产业。烤烟种植作为城北街道传统经济产业,年平均种植3000亩,主要分布在丰岩村、黄土佬村,平均年产值1000万元,受益群众500余户。为大力发展烤烟种植产业,切实提高烟农收入,城北街道出资15万元对烤烟地进行深耕,充分改善土壤物理状态,提高肥力,减少病虫草害,提高烟叶的产量、品质;投资20万余元修复集中烤房、场地平整硬化、新建机耕道、购买抗旱水袋,保障烤烟生产发展;投资1万余元解决防雹站物资配备,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严防冰雹灾害。通过多措并举,城北街道2018年完成烤烟收购6500担,产值990万元。

  ——薏仁米产业。城北年平均种植薏仁米8000亩,主要分布在丰岩村、黄土老村、大桥河居委会,平均年产值1300万元,覆盖3000余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4000余元。今年投资120万元采购薏仁米种子和物资,发放到种植农户手中,由农业服务中心牵头,加强技术指导和种植、管护培训,确保标准化种植、高产量增收。城北街道与辖区加工厂达成合作协议,通过合作社和粗加工联合,毛壳按每斤3元的价格给老百姓统一采购加工包装,建立城北薏仁米溯源保障体系。通过与宁波对口帮扶合作直接销售和微信、电商等平台网上直销。截至目前,共签订订单5万斤30万元,为群众增收5万元。

  ——蔬菜产业。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共投入资金8万余元,以桥边居委会为示范点,打造30亩莲藕及百合种植实验基地,购买专用种植工具30件发放给农户;采购210亩辣椒种分发给农户,由农户自行种植,上市后由村级合作社进行保底收购,农户也可自行售卖;桥边居委会应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种植双季鲜食糯玉米300亩,亩产值5000元,带动农户80余户、贫困人口33人增收;锁寨村种植200亩小青瓜,覆盖90余户农户,每亩增收4500元,把生态建设与扶贫产业、休闲观光农业开发相结合,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蔬菜基地品牌初步形成。

  ——经果林产业。为大力培育富民产业,助推产业扶贫工作推进,加快精准脱贫“摘帽”致富步伐。采取土地流转、“公司+基地+农户+电商”模式,发展种植特色经果林15000亩,其中五星枇杷7500亩、桃子4000亩、冰脆李2000亩、树莓1500亩,平均年产值3500万元,带动辖区农户就业500余人。经果林的大力发展,一方面助推农民增加收入,另一方面生态绿化得到保障,奠定了休闲娱乐和养生养老的环境基础,助推了马金河景区康养旅游大产业的发展。

  ——康养旅游业。依托马金河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完善34个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景区主干道20余公里,沿河观光道30公里,产业园区观光道100余公里,游客集散中心、大型停车场、文化广场、健身步道、产业园基地、旅游公厕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建成长寿康养园和康养中心,建成大型游乐场一个、观景台3座、休闲钓鱼场所3处,景区内建成污水处理系统3个、实现了全域卫生清扫和垃圾集中清运,解决辖区贫困群众80余人就业;同时加强景区宣传,以好歌旅游节、十里桃花节、枇杷美食节、马金河闹元宵系列活动、马金河桃花节—诗联采风活动、万人徒步活动、“环马金河杯”山地自行车赛等为载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康养中心成为全省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截至10月底,马金河景区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承接养生养老服务2000余人次,带动群众和企业收入2200万元。

  ——中药材产业。引进草喜堂公司,在锁寨村、桥边居委会、大桥河居委会发展中草药种植,积极引导鼓励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公司,每年800元/亩,通过与草喜堂公司合作,流转土地的农户优先在草喜堂公司务工,共解决就业30余人,且在市中医院就医全免费。截至目前实施2000亩道地中草药种植,年产值600万元,覆盖300户农户,每年带动群众增收300万元。

  ——康养产业。依托长寿康养园大力发展康养产业,长寿康养园是集长寿文化、布依族文化、中草药文化于一体的“城北后花园”。同时依托马金河药王谷,重点打造长寿文化和中草药文化。引进市中医院入驻,主要开设针灸、药浴、香疗、音疗、推拿等项目,年产值600万元,带动周边经济发展100万元,解决贫困农户就业20余人,每人劳务年收入2万元。

  ——养蜂产业。大桥河居委会范家坡组,有一个传统养蜂人何世勇,之前养殖中峰50箱,蜂蜜品质以纯真而闻名,每年收入3万余元。2017年街道着力发展一村一特产业,加大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与养蜂农户共商,争取产业发展贷款资金,成立了大桥河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会员100余人,现养殖数量达300余箱,年产蜂蜜5000斤,年收入达50万余元,同时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合作社按成本价提供蜜蜂、蜂具给贫困户,并定期上门提供技术指导。产出的蜂蜜由合作社按100元/斤进行保底收购,保障农户利益。截止目前合作社共设立6个分散养殖点,累计带动辖区20余户贫困户参与蜜蜂养殖,户均实现增收5000元。

  ——劳务输出产业。桥边居委会位于城郊,土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为充分发挥桥边居委会劳动力资源优势,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劳动资本,引导群众成立劳务输出队,及时提供劳务就业信息,组织司法、综治、派出所等部门不定期开展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宣传,确保务工人员在遵纪守法的同时,自身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街道人社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举办厨师、水电工、草编等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就业技能,每年引导劳务输出100余名,在市区内从事装潢、建筑、饮食、酒店服务等行业。

  ——电子商务产业。探索构建了“基地+电商平台+市场+农户”的“造血式”模式,通过与电商平台联动,针对即将上市的农特产品,电商平台通过发布销售预告,为下一步销售畅通打下基础。改变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在居住小区、学校设置自取购物平台,在东湖新城小区试运营绿色农产品“自助售卖点”,消费者在“农产品销售微信群”中发布所需的物品清单,农户定时将新鲜产品送到绿色农产品自助售卖点,消费者直接扫码支付,城乡居民各取所需,用“点”带“面”,提升农产品知名度,扩大销售市场,提高售卖效率。通过广泛宣传,将农特产品“送出去”。今年以来,成功为农户销售桥边居委会糯玉米30万斤,桃子30万斤、大桥河冰脆李20万斤、大桥河百花中蜂蜜3000斤,丰岩土鸡蛋50000枚、薏仁米50万斤、各村(居)新鲜时蔬10万余斤。此“造血式”模式不仅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转变了群众的销售理念和方式,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产销共赢”。

  城北在脱贫攻坚大决战中,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为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助推城北2.5万群众脱贫致富取到了决定性作用。城北街道现有农业人口3302户1314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00户697人,已脱贫119户484人,现仅有81户213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1.64%。

  (刘青)

责编:陆金霞 卢生龙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