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万亩竹海成为村民“绿色银行” 兴仁市瞄准市场发展竹编产业
本报讯 (特约记者 潘多多 通讯员 王烨江) 近日,兴仁市新龙场镇冬瓜林村三道沟小学格外热闹。校园里,竹编工艺老师们正手把手地为学员们讲解示范编织工艺品的每一道流程,学员们也都在专心听讲、认真学习。
据了解,三道沟万亩竹海位于兴仁市新龙场镇冬瓜林村,走进竹海,记者看到翠竹如海,苍翠葱郁,有箭竹、方竹、楠竹、刺竹、长枝竹、凤尾竹、苦竹、金竹、粉单竹等10余个品种,其中以楠竹为盛,拥有“黔西南的绿宝石”美誉。为做活竹海这篇文章,推动“竹林+”产业发展,兴仁市瞄准市场发展竹编产业,切实帮助贫困村民通过技能实现创业和就业增收。
学员黄仕珍之前就会简单的编织背篓等生活用品,听说有竹编技艺的培训班,她立即报了名,想要学习更专业的竹编技艺。她说:“我是三道沟当地人。以前我们打背篓,现在有老师和专家来教我们竹编手艺,学好了在家就可以赚钱。”
过去在三道沟,许多竹编手艺人只掌握传统的竹编技艺,编织一些简单的背篓、竹篮等生活用品,但由于商品精细度不高,价值效益低,且对当地竹子运用少,资源有效利用率低。针对这些情况,贵州省善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沟通协调,邀请到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级非遗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及团队,为当地村民传授更精细、更高端的竹编技艺。
杨昌芹于2007年在赤水学习了竹编工艺,2018年,她第一次参加了全国两会,让竹编工艺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此次,杨昌芹团队来到三道沟,用专业知识,帮助当地村民们大幅提升林竹价值,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杨昌芹介绍:“竹编不只是可以做成我们的生活实用品,还可以做成包包、手镯、耳环、小配饰、茶杯、酒具等,还可以根据客户实现私人定制。我想让当地百姓运用当地的资源,把竹编产业做起来,在家就业。我们这次开展了5天培训,让他们学习编织技法。同时,按照受训人员的学习情况,进行专业技术岗位分类,让他们在适合的专业岗位上发挥能力。”
此次培训,来自新龙场镇各村的50名竹编手艺人从基础的知识学起,一步步学习竹篮、水瓶等工艺品的编织。培训结束后,贵州省善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也将入驻到新龙场镇冬瓜林村三道沟组,让更多喜欢竹编技艺的村民加入进来,通过这项技能增加收入,增收致富。
(潘多多 王烨江)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