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好,正是鲜姜收获的季节。近日,记者来到兴义市清水河镇,这里的大片姜地俨然成了聚宝盆,当地的易梅生姜制品加工厂一片繁忙景象。
姜农严荣用摩托拉了三大包金黄色的鲜姜来到加工厂,不一会便从忙着查品质、称重的老总易梅手中换回了几张鲜红的百元大钞。他笑着说:“她和她丈夫是远近闻名的姜老大,我们跟着沾了不少光,种姜的技术都无偿地教给我们,现在我们种姜就是种的摇钱树啊!”他的脸上荡漾着丰收的喜悦。
临近下午5时,前来卖姜的姜农仍络绎不绝。加工厂里“金疙瘩”堆得像一座座小山,雇来的专业收姜人、村里就近就业的妇女们,有的堆放生姜,有的烘烤姜片,有的忙着清洗,还有的将一袋袋生姜搬到即将开往四川的卡车上……
说话间,湖南客商段绪明驱车来到加工厂:“今年第二次来了,合作很多年,看中的就是姜好,他俩夫妻为人厚道。”多年来,正是加工厂的生姜助他成功攻占北京市场。
姜农、客商高兴,张登祥、易梅夫妇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从10月底开始收姜,公司已运出鲜姜800余吨,其中收购农户鲜姜150余吨,基地自产鲜姜650余吨。
种了“梧桐”才有“金凤凰”。这句话在张登祥的口中出现频率极高,“种梧桐”是学技术,“金凤凰”便是“品甸生姜”。
“品甸生姜”又名叫“小黄姜”,源于清水河镇,种植历史悠久。有20余年售姜经验的张登祥、易梅不但自己办基地、开工厂,还带着周边的老百姓奔小康。
搭乘政策东风,利用资源优势。2006年,张登祥建了加工厂。为了做好市场,搞好繁育,他数次外出考察学习,带回技术和客源。2006年至2008年,他幸运地收获了200余万元。
然而2009年,因市场波动和应对经验不足,他又经历了巨亏的惨痛。
2010年,张登祥又赴云南学习,幸运地结识外商,拿下了第一笔国外的订单,价值近10万美元。“当时每天有83个工人进厂加工干姜,大干了3个月,成功开启向国外出口的历史。
张登祥、易梅一鼓作气在2012年建了生姜种植基地,专产高品质生姜,并摸索出一套种植管理模式.,带动3个村500余农户种植生姜,发家致富。
2013年,生姜市场开启了一波“牛市”。经历过一斤姜卖几毛钱,几年辛苦付诸东流的心酸。这一年,夫妇两人有着比别人更深刻的喜悦和欣慰。示范基地种植面积达1500亩,产量达2000吨,工人工资也达到了2000余元/月,加工厂完成了853万美元的交易额。姜种和栽培技术推广开来,种姜的农户越来越多。
畅谈未来,易梅说:“我们还要引导姜农大力发展储存生姜的技术,让生姜有‘恒温箱’,价低储存待售,价高出手,农民对生姜价格才有话语权。”
张登祥说:“基地要扩大规模到3000亩到5000亩,加工厂要做精做细,产品要丰富到泡姜、姜粉、日用化妆品……”
说话间,国外客户已在来厂的路途上,“品甸生姜”又将被风风光光地送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