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兴义

万峰林文化讲堂:先秦、秦汉时期之黔西南文明

2016年02月23日 08:31:55来源:中国黔西南 作者:聂珊珊 胡飞

万峰林文化讲堂第六讲开讲

先秦、秦汉时期之黔西南文明

2月19日晚8点,万峰林文化讲堂第六讲开讲。来自州文物局的崔利军以《先秦、秦汉时期之黔西南文明》为题,带领听众探索、解析、领略了先秦、秦汉时期黔西南的历史文化,揭开了黔西南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

黔西南素有“三省通衢”和“西南屏障”之称。作为夜郎古国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考古的逐步深入,黔西南古文明逐渐呈现在人们的眼中。崔利军以黔西南文明发展的时间为主线,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讲述了黔西南这片多彩土地的精彩历史。

黔西南原始文明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顶效猫猫山猫猫洞里距今1.2万年前的“兴义人”。从旧石器文明到新石器文明的发展,不仅揭示了石器时期生活在黔西南地区的原始居民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也填补了黔西南史前文化的空白。

夏商周至西汉初年,在普安铜鼓山考古发掘的遗物遗存表明了这时期的黔西南地区已经逐渐从石器时代步入到了青铜器时代,社会分工日益缜密,农业、手工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农耕为主,渔猎、手工业、商业为辅的定居生活。

两汉时期,以夜郎为君长国的原始部族联盟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被郡国并行制度取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发现了交乐墓群和万屯墓群,其中,交乐墓群,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迄今,发现东汉时期墓葬计19座,发掘出土以铜马车、摇钱树、抚琴陶人俑、陂塘模型、“巨王千万”印、“巴郡守丞”印为代表的近600件(套)重要文物,再为揭开两汉之际夜郎地区神秘面纱增添了新的佐证。

在讲堂上,崔利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从政治、经济、文化上为大家讲述了古代时期黔西南的久远历史和厚重文化,现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还认真地做笔记,大家认为通过聆听这次讲说,对黔西南古代文明有了更深的了解,受益匪浅。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万峰林文化讲堂:先秦、秦汉时期之黔西南文明

中国黔西南 | 2016年02月23日 08:31:55 | 聂珊珊 胡飞

万峰林文化讲堂第六讲开讲

先秦、秦汉时期之黔西南文明

2月19日晚8点,万峰林文化讲堂第六讲开讲。来自州文物局的崔利军以《先秦、秦汉时期之黔西南文明》为题,带领听众探索、解析、领略了先秦、秦汉时期黔西南的历史文化,揭开了黔西南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

黔西南素有“三省通衢”和“西南屏障”之称。作为夜郎古国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考古的逐步深入,黔西南古文明逐渐呈现在人们的眼中。崔利军以黔西南文明发展的时间为主线,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讲述了黔西南这片多彩土地的精彩历史。

黔西南原始文明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顶效猫猫山猫猫洞里距今1.2万年前的“兴义人”。从旧石器文明到新石器文明的发展,不仅揭示了石器时期生活在黔西南地区的原始居民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也填补了黔西南史前文化的空白。

夏商周至西汉初年,在普安铜鼓山考古发掘的遗物遗存表明了这时期的黔西南地区已经逐渐从石器时代步入到了青铜器时代,社会分工日益缜密,农业、手工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农耕为主,渔猎、手工业、商业为辅的定居生活。

两汉时期,以夜郎为君长国的原始部族联盟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被郡国并行制度取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发现了交乐墓群和万屯墓群,其中,交乐墓群,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迄今,发现东汉时期墓葬计19座,发掘出土以铜马车、摇钱树、抚琴陶人俑、陂塘模型、“巨王千万”印、“巴郡守丞”印为代表的近600件(套)重要文物,再为揭开两汉之际夜郎地区神秘面纱增添了新的佐证。

在讲堂上,崔利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从政治、经济、文化上为大家讲述了古代时期黔西南的久远历史和厚重文化,现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还认真地做笔记,大家认为通过聆听这次讲说,对黔西南古代文明有了更深的了解,受益匪浅。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