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义龙

感受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顶效镇楼纳村的巨变与活力

2014年04月28日 13:52:30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易翔

    阳春三月,笔者到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顶效镇楼纳村踏访,感受这个曾是国家级二类贫困村的巨大变化和无限活力。

  走进楼纳村,一般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但见一排排仿古式布依民居错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洋溢着新生活的富足与惬意;村前河水穿寨而过,碧水绕村,垂柳依依;村后树木郁郁葱葱……好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到此调研已时隔三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这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黔西南的良好祝愿——一天比一天“好花红”。

  楼纳村辖20个村民小组,共1339户5288人,布依族占全村总人口的72.4%,共有土地10200亩。村党支部按照“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农民把土地交给经营能手经营”的思路,于2011年开始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即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农户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公司经营,并优先享有在出租地中打工的权利。这样一来,让闲置、零散土地得到了充分运用,农民转变成了产业工人,不仅节省了耕种成本、提高了耕种效率,同时增加了群众收入。

  “楼纳村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7300元,能有这样大的变化,过上今天的幸福日子,都是托习近平总书记的福,托党委、政府的福!”谈起土地流转给群众带来的实惠,62岁的村民王德忠十分感慨。

  过去的楼纳河只有5米宽,由于没人管理,群众经常把垃圾往里面倒,河水臭气熏人,常被人们戏称为“臭沟”。治理河道的“臭”,成了村党支部书记黄定品的一块心病。2008年,他向上级部门争取到国家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分三期逐年实施。三期项目总投资1600多万元,一期改造河道长700米,宽14.8米;二期改造河道长1300米,宽8米;三期改造河道1300米,宽14.8米。通过三年的改造,昔日狭窄的“臭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能映出倒影的河道。在宁波市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3.6万元的楼纳桥也如期横跨河道两岸。河道治理后,有效改善了楼纳河流域的排洪、蓄水问题,使两岸的2000多亩田地实现了旱涝保收。如今,河道两岸垂柳依依、榕树枝繁叶茂,河中鱼儿嬉戏,河面游船畅游,成为游客旅游的好去处。

  2010年,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组专程到纳楼河边拍摄村的民风民俗,弘扬该村的民族文化。

  美丽乡村需要环境美化。村党支部坚持改造与布依特色文化传承相结合,对民居改造进行统一规划。于2008年从宁波争取40万元,2009年从省民宗委争取35万元,对村里的部分民居进行改造。2010年,宁波市有关人员到楼纳看到村里改造出来的集梳璃瓦屋顶、黑白相间墙面、木质花格窗户、铜色精质木板对联为一体的房屋很有特色,大加赞赏。宁波市又于2012年、2013年资助该村225万元。

  楼纳村到顶效镇的道路,过去仅有一条泥巴路。近年来,该村积极争取新区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对进村12公里的泥路进行硬化;整合省民委帮扶资金、宁波帮扶资金等各类资金近4000万元,硬化油化村级道路3条22公里,进组道路11条22公里,进户路621条21公里,全村进组水泥路面改造率超90%,进户水泥路面改造率达70%以上。

  为让群众有一个活动空间,村党支部按照集“适用、休闲、娱乐、锻炼”等于一体的建设原则,在兴义军分区的帮助下,争取资金800多万元,于2013年5月建成了占地18亩的“八一军民同心民族文化广场”。

  值得一提的是,楼纳村还特别注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该村的“交手唢呐”和“联手二胡”已经走出黔西南、走出贵州、走向全国。2011年3月,该村的“交手唢呐”受邀参加CCTV《欢乐中国行》节目,广受欢迎和好评。(易翔)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感受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顶效镇楼纳村的巨变与活力

贵州日报 | 2014年04月28日 13:52:30 | 易翔

    阳春三月,笔者到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顶效镇楼纳村踏访,感受这个曾是国家级二类贫困村的巨大变化和无限活力。

  走进楼纳村,一般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但见一排排仿古式布依民居错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洋溢着新生活的富足与惬意;村前河水穿寨而过,碧水绕村,垂柳依依;村后树木郁郁葱葱……好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到此调研已时隔三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这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黔西南的良好祝愿——一天比一天“好花红”。

  楼纳村辖20个村民小组,共1339户5288人,布依族占全村总人口的72.4%,共有土地10200亩。村党支部按照“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农民把土地交给经营能手经营”的思路,于2011年开始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即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农户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公司经营,并优先享有在出租地中打工的权利。这样一来,让闲置、零散土地得到了充分运用,农民转变成了产业工人,不仅节省了耕种成本、提高了耕种效率,同时增加了群众收入。

  “楼纳村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7300元,能有这样大的变化,过上今天的幸福日子,都是托习近平总书记的福,托党委、政府的福!”谈起土地流转给群众带来的实惠,62岁的村民王德忠十分感慨。

  过去的楼纳河只有5米宽,由于没人管理,群众经常把垃圾往里面倒,河水臭气熏人,常被人们戏称为“臭沟”。治理河道的“臭”,成了村党支部书记黄定品的一块心病。2008年,他向上级部门争取到国家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分三期逐年实施。三期项目总投资1600多万元,一期改造河道长700米,宽14.8米;二期改造河道长1300米,宽8米;三期改造河道1300米,宽14.8米。通过三年的改造,昔日狭窄的“臭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能映出倒影的河道。在宁波市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3.6万元的楼纳桥也如期横跨河道两岸。河道治理后,有效改善了楼纳河流域的排洪、蓄水问题,使两岸的2000多亩田地实现了旱涝保收。如今,河道两岸垂柳依依、榕树枝繁叶茂,河中鱼儿嬉戏,河面游船畅游,成为游客旅游的好去处。

  2010年,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组专程到纳楼河边拍摄村的民风民俗,弘扬该村的民族文化。

  美丽乡村需要环境美化。村党支部坚持改造与布依特色文化传承相结合,对民居改造进行统一规划。于2008年从宁波争取40万元,2009年从省民宗委争取35万元,对村里的部分民居进行改造。2010年,宁波市有关人员到楼纳看到村里改造出来的集梳璃瓦屋顶、黑白相间墙面、木质花格窗户、铜色精质木板对联为一体的房屋很有特色,大加赞赏。宁波市又于2012年、2013年资助该村225万元。

  楼纳村到顶效镇的道路,过去仅有一条泥巴路。近年来,该村积极争取新区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对进村12公里的泥路进行硬化;整合省民委帮扶资金、宁波帮扶资金等各类资金近4000万元,硬化油化村级道路3条22公里,进组道路11条22公里,进户路621条21公里,全村进组水泥路面改造率超90%,进户水泥路面改造率达70%以上。

  为让群众有一个活动空间,村党支部按照集“适用、休闲、娱乐、锻炼”等于一体的建设原则,在兴义军分区的帮助下,争取资金800多万元,于2013年5月建成了占地18亩的“八一军民同心民族文化广场”。

  值得一提的是,楼纳村还特别注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该村的“交手唢呐”和“联手二胡”已经走出黔西南、走出贵州、走向全国。2011年3月,该村的“交手唢呐”受邀参加CCTV《欢乐中国行》节目,广受欢迎和好评。(易翔)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