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龙新区绿化桃产业 一条值得借鉴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子
一条值得借鉴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子
——义龙新区绿化桃产业观察
张金书 邹大艳 罗元
“桃花谷”的桃子熟了。从龙家海子到落寨11公里的路上,靠边停着大大小小的车辆,大车通常是收购桃子的,三轮车、摩托车通常是卖桃子的。人来车往,热闹非凡。尤其以上坝到村小学前这一段最为集中,卖桃子的人多,收购桃子的人也多。村“两委”每天都会派出干部来到这里巡查,维护秩序。
“每天拉出二三十车,桃子大量上市的时候,每天拉出四五十车。”在上坝维护交通秩序的绿化村主任周春伦说。
这个称为“桃花谷”的地方,是义龙新区顶效镇绿化村,十里桃林绵延,满树红艳艳的桃子十分惹人喜爱。每年农历5月中旬前后,桃子开始成熟上市,直到农历7月桃子基本卖完,这样人来车往的热闹景象,已延续了10多年。
笔者7月10日早上在绿化村采访时,遇到来自云南曲靖的肖植云一家三口正在收购桃子,均价约1.3元,当天下午即可收满一车返回曲靖。而在10多天前,桃子少量上市的时候,批发均价都在4元左右。肖植云告诉笔者,到绿化村收购桃子,运往曲靖批发,已连续10多年了。每一趟,前后共需3天时间,收购3吨桃子,一季下来,可以收购十五六趟,刨除各种费用,能纯赚1.5万元至2万元。独自一人开着面包车从广西隆林前来收购桃子的韦开云,介绍的情况与肖植云差不多。
绿化村干部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全村1.2万亩挂果桃树,按每亩2500元产值计算,今年产值至少3000万元,全村520户人家,户均收入将近6万元。
桃子也能当饭吃,榜样作用威力无穷
绿化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夹皮沟”、“穷山沟”,土薄地瘦,喀斯特地形地貌突出。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大家辛苦劳作一年下来,也仅能填饱肚皮。
穷则思变。1991年初,村“两委”班子决定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探索富民兴村的发展路子。“发展哪样呢?大家心头也没有底,我们就到陕西、山西、四川参观考察,看怎样调整产业结构。”从1980年就开始担任村干部、直到2013年从村支书任上退下来的杨明权,是绿化村发展变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介绍,村“两委”一班人,通过外出参观考察,结合村情反复研究,最终带领村民走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的第一步,并让小小一株桃树,在绿化村开花结果,做成了巨大的桃产业,带领村民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说起来确实不容易,刚开始大多数村民并不愿意,少数几个被说服的村民也只愿种植几株,甚至不少已种下树苗的村民,被别人‘泼了几瓢冷水’,就悄悄拔掉树苗重新种上包谷。”杨明权意识到,如果不能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村民是不会愿意种植桃树的。于是,村干部决定先建立一片示范基地。1995年,杨明权等村干部将自家的土地全部改种桃树,并将房子抵押贷了25万元,将位于村口的一片250亩的集体荒山坡地种上了桃树,还专门请人照看这片桃林。“很多村民质疑,说桃子不能当饭吃。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成功了……”回忆起当年动员群众种桃举步维艰的情景,杨明权情绪显得有些激动,仿佛那一切又回到了眼前。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村里第一批桃树挂果了,一片红艳的桃林呈现在大家眼前。按当时的市价计算,一亩土地产值2500元左右,是种包谷收益的10倍还多。绿化村的老百姓尝到了种优质桃的甜头。从此,全村种植桃树蔚然成风,到1999年,绿化村发展了万亩桃园。如今,全村优质桃树种植面积1.2万亩,种桃农户今年收入最高的可超过15万元,村里的孤寡老人贺廷明,也有20多棵桃树,收入上千元。
“多了不够卖,少了卖不脱”
优质的桃子培育出来了,市场在哪里?如何拓宽市场、打开销路,使优质桃产业能持续为老百姓带来经济收入?桃产业发展起来后,这成为了绿化村“两委”班子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其实早在四川考察时杨明权就发现,发展大规模的桃产业只能依靠外地的市场来消化。限于绿化村的交通状况,桃子的销路只能考虑邻近的百色、南宁、昆明等城市。到了1998年桃子成熟上市的时候,杨明权以广西百色为突破口,拉了一车桃到百色,让人免费品尝,这个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杨明权等人还未回到绿化村,就有人打电话到绿化村询问购买桃子的事了!依照这样的方法,绿化桃迅速打开了广西南宁、百色、隆林,云南昆明及省内贵阳、安顺等地的销售市场,并且由于绿化桃比云南桃成熟晚20天,又比贵阳桃早20天,正好赶上时间茬口,很快就在当地市场站稳了脚跟。杨明权总结的“多了不够卖,少了卖不脱”的“名言”,也让村民深深折服,村干部的威信前所未有地大大提高。
趁着绿化桃在市场上声名鹊起,绿化村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绿化桃”、“桃花谷”商标,办理了无公害农产品手续,进一步打响了绿化桃的知名度,迅速形成品牌效应。
每年3月桃花盛开的时候,绿化村变成了美丽的世外桃源。从2001年开始,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绿化村年年举办“桃花节”,绿化村、桃花谷、绿化桃更是声名远播,省内外许多游客和客商慕名而来,赏绿化桃花,品绿化鲜桃,绿化优质桃一路畅销。
绿化桃产业,可贵的经验值得复制
小小一株桃树,改变了绿化村村民的生活。随着绿化桃名声越来越响亮,绿化村村民日子越过越甜,杨明权总结的“多了不够卖,少了卖不脱”等销售“名言”日渐深入人心,不仅周边一些土壤、气候特点与绿化村相似的村庄开始引种绿化桃,册亨、望谟、普安甚至安顺的一些乡镇,也前往绿化村参观学习,复制绿化村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如今,包括安顺、册亨、望谟、普安及兴义等地的不少村镇,都通过发展绿化桃产业,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尤其以义龙新区万屯镇盘兴村、兴义市乌沙镇革居村成效最为显著,不少人家通过发展桃产业,摆脱贫困,过上了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
绿化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桃产业,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供借鉴?老支书杨明权及绿化村现任村支书龙家兴、村主任周春伦几乎不假思索就总结出几条可贵的经验:第一,要有一支敢于吃苦甘于奉献有担当有闯劲的“村两委”班子;第二,办好示范点,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这比任何语言都有说服力;第三,有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他们还补充说,绿化桃今天的畅销,和每年成功举办的“桃花节”也有很大关系。
此言不虚。其实早在2007年,绿化桃的发展就遇到了新的问题:最初种植的一批桃树已经开始老化,结出的果实不仅产量下降,味道也开始变差,按照桃树种植的土壤要求,如果想要将种过桃树的土地复种桃树,至少要将土地闲置3至5年,这意味着在此期间,村民将会完全没有经济收入。为了避免土地闲置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近年来,绿化村已陆续将部分老化的桃树砍掉,改种经济效益更好、市场行情看涨的大五星枇杷,如今,绿化村的枇杷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200亩,还曾卖出每斤40元的好价格。但另一个问题又摆在面前,枇杷是一种需要越冬开花结果的果树,去年和前年,由于凝冻天气,大五星枇杷已连续两年绝收,改种枇杷是否符合绿化的实际,成了一道目前尚无答案的难题。在考虑绿化村的未来走向时,“村两委”在思考两个方案,一个是联系农业方面的专家,看桃树老化后的土地缺乏哪些营养元素,是否可以利用科学手段进行补充,从而达到砍掉老化的桃树,直接种下新桃树的目的,如果探索成功,绿化桃将长盛不衰;另一个是抓住新区扩建关兴大道,将为拆迁村民规划一个搬迁安置区的机遇,规划建设一个大型水果批发市场,一边商业区,一边产业区,以商业带动产业的发展。
在绿化村采访,细细品尝绿化桃,越吃越甜。这种甜,不仅是口感上的,更是一种自心底油然而生的敬意!我们采访接触到的不论村民还是外来客商,都对村干部赞不绝口。村干部的威信,正是从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桃产业中树立起来的。
绿化桃产业的成功之路,值得借鉴!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