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义龙

义龙岩脚组:户户种芭蕉 人人有增收 日子有盼头

2017年10月09日 08:49:56来源:亮点黔西南 作者:吴古昌

图1.JPG

岩脚组组长韦开林把采摘的芭蕉堆放路边待装车销售。

山脚江水滚滚,山上芭蕉飘香。“昨天下午接到云南省罗平县一客商打来的电话,明早上你家给砍300来斤大芭蕉,早上就来拉;好的,一早我就去砍。客商以每公斤1元订单过秤133公斤,金额133元。”10月7日,义龙新区德卧镇郎行村岩脚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韦朝座过秤销售芭蕉时高兴地说。

郎行村岩脚组是一个古老的布依族聚集的自然村寨,位于德卧镇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22公里,与广西隆林县桠杈镇隔江(南盘江)相望,全组45户196人,其中王子忠、吴朝辉、韦必明、韦朝座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8人。
岩脚组山地居多,气候炎热,土地贫瘠,不适宜种植传统农作物。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5.1℃,生长期年平均180天,无霜期年平均288天,年平均降雨量1290毫米。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种植芭蕉,适合发展山地高效特色芭蕉产业。
图2.JPG
建档立卡贫困户韦朝座正在过秤销售芭蕉。
近年来,岩脚组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谋发展、调结构、促增收”的思路,发展“短、平、快”山地生态特色经济“产业带”,充分利用南盘江沿岸低海泼亚热带气候,种植大芭蕉、香蕉、西贡蕉、小米蕉等优质品种500多亩,由于生长的芭蕉个头大,肉质鲜艳,深受消费者青睐。
“我家今早上砍摘小米蕉866斤,以每公斤1.2元订单销售给贵州省兴义市一客商,收入519元。” 10月7日,岩脚组组长韦开林卖掉今早上砍摘的芭蕉时盘算着说。
去年以来,岩脚组把发展芭蕉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芭蕉扶贫产业推进行动。通过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全组绿色优质芭蕉不断“泉涌”,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组长韦开林,是岩脚组最早种植芭蕉大户。从2011年以来,就把田地、山坡全部拿来种植芭蕉,现在种植面积达30亩,种有大芭蕉、西贡蕉和小米蕉,一年收入12万元左右。
2011年2月,韦开林同郎行村原村支书王明政、村主任岑元忠到广西南宁农科院对西贡蕉种植技术进行考察学习,引进西贡蕉新品种和栽培技术,生长的西芭蕉苗可进行扩种和移栽。2012年以来,韦开林引导村民开始渐渐规模化种植芭蕉,把芭蕉种植技术一一传授给村民,推广“基地+农户”利益联结种植模式,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2016年以来,郎行村结合精准贫扶和乡村倍增计划,村“五人小组”下到组里与群众共商,紧紧围绕山地高效农业做文章,不断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引导群众从传统的农业种植到改变为大规模的芭蕉种植,推动岩脚组“一组一业”生态产业化发展,最终实现芭蕉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增加山区农民收入。
岩脚组把发展芭蕉特色产业作为“三农”工作的主抓手,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理念,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着力打造“一组一业”生态特色山地经济“产业带”,把芭蕉种植与治理石漠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南盘江畔“山地特色经济”产业带,全组涌现出韦朝座、韦开林等一批芭蕉种植专业户、示范户,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组、全组成基地”的芭蕉种植产业化格局,种出的芭蕉销往云南省罗平县、贵州省的兴义、安顺、贵阳、毕节等市场,有效带动产业脱贫一批。
今年40岁建档立卡贫困户韦朝座,2011年至2016年5月一直在浙江务工,后回来专业经营自家4亩多芭蕉,一年收入1.5万元左右。
岩脚组45户,户户种芭蕉,人人有增收。按韦开林组长说,毎亩芭蕉产量3000斤至4000斤左右,平均毎斤按1元套算,毎亩收入3000多元,仅芭蕉种植一项,一年可为岩脚组蕉农增收150多万元,户均3.3万多元,人均7653.06元。
2015年下半年以来,德卧镇争取郎行村通村公路项目,投入资金1250万元,实施一条全长14.25公里、宽4.5米的通村公路建设,公路建设贯穿岩脚组,2016年下半年建成投用,为岩脚组发展芭蕉产业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交通制约“瓶颈”问题,交通设施的改善助推脱贫攻坚,为芭蕉运出“山门”带来经济效益,给力芭蕉产业发展。
10月7日,笔者走进郎行村岩脚组停留半天,看到郁郁葱葱的芭蕉树漫山遍野,几乎覆盖了整个山头,在一棵棵芭蕉树上,挂着饱满、个大的芭蕉,蕉农们把成熟压弯腰的芭蕉从芭蕉树上砍摘下来,一背一背地从山坡上背到公路边,几辆车正在装蕉运往村外,芭蕉运出“山门”销售,增加蕉农经济收入。
在产业扶贫中,岩脚组结合实际情况,找准定位,紧紧围绕山地高效农业做文章,不断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引导群众从传统农业种植过渡到种植经济作物,现在不仅让村民们钱袋子鼓了,也让老百姓的幸福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倍增。
岩脚组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户户把芭蕉产业经营好、发展好,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更大经济效益,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
如今,岩脚组靠山吃山,从山脚到山腰集中连片规模种植山地生效芭蕉,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产业促发展,走生态特色农业发展路子,芭蕉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一项主要经济来源。
(吴古昌)
责编:卢生龙 张椹炎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义龙岩脚组:户户种芭蕉 人人有增收 日子有盼头

亮点黔西南 | 2017年10月09日 08:49:56 | 吴古昌

图1.JPG

岩脚组组长韦开林把采摘的芭蕉堆放路边待装车销售。

山脚江水滚滚,山上芭蕉飘香。“昨天下午接到云南省罗平县一客商打来的电话,明早上你家给砍300来斤大芭蕉,早上就来拉;好的,一早我就去砍。客商以每公斤1元订单过秤133公斤,金额133元。”10月7日,义龙新区德卧镇郎行村岩脚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韦朝座过秤销售芭蕉时高兴地说。

郎行村岩脚组是一个古老的布依族聚集的自然村寨,位于德卧镇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22公里,与广西隆林县桠杈镇隔江(南盘江)相望,全组45户196人,其中王子忠、吴朝辉、韦必明、韦朝座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8人。
岩脚组山地居多,气候炎热,土地贫瘠,不适宜种植传统农作物。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5.1℃,生长期年平均180天,无霜期年平均288天,年平均降雨量1290毫米。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种植芭蕉,适合发展山地高效特色芭蕉产业。
图2.JPG
建档立卡贫困户韦朝座正在过秤销售芭蕉。
近年来,岩脚组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谋发展、调结构、促增收”的思路,发展“短、平、快”山地生态特色经济“产业带”,充分利用南盘江沿岸低海泼亚热带气候,种植大芭蕉、香蕉、西贡蕉、小米蕉等优质品种500多亩,由于生长的芭蕉个头大,肉质鲜艳,深受消费者青睐。
“我家今早上砍摘小米蕉866斤,以每公斤1.2元订单销售给贵州省兴义市一客商,收入519元。” 10月7日,岩脚组组长韦开林卖掉今早上砍摘的芭蕉时盘算着说。
去年以来,岩脚组把发展芭蕉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芭蕉扶贫产业推进行动。通过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全组绿色优质芭蕉不断“泉涌”,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组长韦开林,是岩脚组最早种植芭蕉大户。从2011年以来,就把田地、山坡全部拿来种植芭蕉,现在种植面积达30亩,种有大芭蕉、西贡蕉和小米蕉,一年收入12万元左右。
2011年2月,韦开林同郎行村原村支书王明政、村主任岑元忠到广西南宁农科院对西贡蕉种植技术进行考察学习,引进西贡蕉新品种和栽培技术,生长的西芭蕉苗可进行扩种和移栽。2012年以来,韦开林引导村民开始渐渐规模化种植芭蕉,把芭蕉种植技术一一传授给村民,推广“基地+农户”利益联结种植模式,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2016年以来,郎行村结合精准贫扶和乡村倍增计划,村“五人小组”下到组里与群众共商,紧紧围绕山地高效农业做文章,不断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引导群众从传统的农业种植到改变为大规模的芭蕉种植,推动岩脚组“一组一业”生态产业化发展,最终实现芭蕉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增加山区农民收入。
岩脚组把发展芭蕉特色产业作为“三农”工作的主抓手,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理念,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着力打造“一组一业”生态特色山地经济“产业带”,把芭蕉种植与治理石漠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南盘江畔“山地特色经济”产业带,全组涌现出韦朝座、韦开林等一批芭蕉种植专业户、示范户,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组、全组成基地”的芭蕉种植产业化格局,种出的芭蕉销往云南省罗平县、贵州省的兴义、安顺、贵阳、毕节等市场,有效带动产业脱贫一批。
今年40岁建档立卡贫困户韦朝座,2011年至2016年5月一直在浙江务工,后回来专业经营自家4亩多芭蕉,一年收入1.5万元左右。
岩脚组45户,户户种芭蕉,人人有增收。按韦开林组长说,毎亩芭蕉产量3000斤至4000斤左右,平均毎斤按1元套算,毎亩收入3000多元,仅芭蕉种植一项,一年可为岩脚组蕉农增收150多万元,户均3.3万多元,人均7653.06元。
2015年下半年以来,德卧镇争取郎行村通村公路项目,投入资金1250万元,实施一条全长14.25公里、宽4.5米的通村公路建设,公路建设贯穿岩脚组,2016年下半年建成投用,为岩脚组发展芭蕉产业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交通制约“瓶颈”问题,交通设施的改善助推脱贫攻坚,为芭蕉运出“山门”带来经济效益,给力芭蕉产业发展。
10月7日,笔者走进郎行村岩脚组停留半天,看到郁郁葱葱的芭蕉树漫山遍野,几乎覆盖了整个山头,在一棵棵芭蕉树上,挂着饱满、个大的芭蕉,蕉农们把成熟压弯腰的芭蕉从芭蕉树上砍摘下来,一背一背地从山坡上背到公路边,几辆车正在装蕉运往村外,芭蕉运出“山门”销售,增加蕉农经济收入。
在产业扶贫中,岩脚组结合实际情况,找准定位,紧紧围绕山地高效农业做文章,不断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引导群众从传统农业种植过渡到种植经济作物,现在不仅让村民们钱袋子鼓了,也让老百姓的幸福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倍增。
岩脚组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户户把芭蕉产业经营好、发展好,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更大经济效益,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
如今,岩脚组靠山吃山,从山脚到山腰集中连片规模种植山地生效芭蕉,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产业促发展,走生态特色农业发展路子,芭蕉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一项主要经济来源。
(吴古昌)
责编:卢生龙 张椹炎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