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义龙

探寻鲁屯古镇的前世今生之“军屯文化”

2020年08月29日 17:39:14来源:义龙新区新闻中心 作者:


古镇新貌

  鲁屯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积淀着厚重的明清军屯文化色彩,经明清时期而繁荣昌盛,留下了“牌坊文化”,而今义龙新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重点打造鲁屯“大明文化”,《今日义龙》将推出鲁屯古镇系列报道,追溯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韵之地,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走进鲁屯古镇,我们穿街走巷,感受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那些具有年代感的文物遗迹,似乎都在讲述着这里的繁华和历史。说起鲁屯古镇文化,就不得不说最具代表性的明清“军屯文化”。


古城墙遗址

  说起鲁屯的军屯文化,就要追溯到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征讨云南梁王获胜后便屯兵于此,安居立寨,图中这面城墙就是当初军屯建造的,它属于南面城墙,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只留下了一角,但它却是600多年来军屯文化演变至今的一个见证。

  “我听老一辈人说,以前这四大城门,是为了防止土匪来抢,就修建了这四大城门,分为南门、北门、西门、东门。”鲁屯古镇居民夏启刚说道。

  鲁屯军屯文化的建筑观念,把防卫放在首要位置,古城墙环围整个鲁屯古城,形成一个封闭的城,城内被当地人俗称“屯里头”,为了适应军事防御,“屯里头”采用“T”字格建筑模式,条条巷道相互联通,七弯八拐,第一次来鲁屯的人最容易陷入死胡同。

  随着时代的变迁,明朝时期的建筑已留存不多,但鲁屯的巷道仍然延续着军屯时期的布局,走进古镇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的巷道错综复杂,据说是为了应付战事时,让士兵们快速反应,形成易守难攻的局面,古镇里充斥着大大小小这样的巷道。

  “这些巷道都没有变过,都是这些路,都是这种路形,仅仅只是铺了这些石板路。”鲁屯古镇居民夏启刚说。

  因军队驻扎人员大多为中原人士,经过逐年的演变,在鲁屯民宅上还依稀可以看出江南民居的影子,没有青砖,人们就用当地特有的石头砌墙,青瓦盖顶。


巷道

  鲁屯“军屯文化”值得一提的当属鲁屯围鼓舞,它是明代军屯生活的真实写照,最初仅在军队中使用,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一种表演形式。至今鲁屯依然保留着表演围鼓舞的习俗,鲁屯镇鲁屯社区村民冉龙才就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围鼓舞代表性传承人,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重点了解围鼓舞的文化内涵。

  记者:冉师傅,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军屯围鼓舞的由来吗?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围鼓舞代表性传承人 冉龙才:由来就是在明朝军队里产生,闲时用于取乐、驱邪,平时豺狼虎豹经常来干扰军队,就用围鼓敲响来赶走它们,战时就用于进军击鼓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之后军队围鼓就流传于民间,经过民间艺人指点,形成了围鼓舞。

  围鼓、围鼓,就是围着鼓点来表演,用大鼓来指挥,气势节奏都很好,打起来有种精神感,粗狂豪迈的感觉,在明朝时期有战事时,冲锋陷阵的时候用鼓点来指挥,进军时要用快长锤(快节奏),收兵的时候用慢长锤(慢节奏)。军队中围鼓乐器有大鼓、大锣、马锣、大钹,它是配套的,这是小鼓,这五样都是军队中产生的,后来产生了蝴蝶(一种乐器),形成了围鼓舞。

  围鼓舞已渗入到古镇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还影响着现在人们的生活,凡红白喜事、祝寿、庙会、祈福、庆功、纳财都经常演出。

  军屯制把江南较为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思想观念带到了鲁屯,那时的鲁屯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商贸发达,四川和云南等都有商人云集于此。因此,明清时期的鲁屯,曾一度是兴义和安龙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来源:义龙新区新闻中心)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探寻鲁屯古镇的前世今生之“军屯文化”

义龙新区新闻中心 | 2020年08月29日 17:39:14 | 


古镇新貌

  鲁屯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积淀着厚重的明清军屯文化色彩,经明清时期而繁荣昌盛,留下了“牌坊文化”,而今义龙新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重点打造鲁屯“大明文化”,《今日义龙》将推出鲁屯古镇系列报道,追溯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韵之地,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走进鲁屯古镇,我们穿街走巷,感受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那些具有年代感的文物遗迹,似乎都在讲述着这里的繁华和历史。说起鲁屯古镇文化,就不得不说最具代表性的明清“军屯文化”。


古城墙遗址

  说起鲁屯的军屯文化,就要追溯到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征讨云南梁王获胜后便屯兵于此,安居立寨,图中这面城墙就是当初军屯建造的,它属于南面城墙,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只留下了一角,但它却是600多年来军屯文化演变至今的一个见证。

  “我听老一辈人说,以前这四大城门,是为了防止土匪来抢,就修建了这四大城门,分为南门、北门、西门、东门。”鲁屯古镇居民夏启刚说道。

  鲁屯军屯文化的建筑观念,把防卫放在首要位置,古城墙环围整个鲁屯古城,形成一个封闭的城,城内被当地人俗称“屯里头”,为了适应军事防御,“屯里头”采用“T”字格建筑模式,条条巷道相互联通,七弯八拐,第一次来鲁屯的人最容易陷入死胡同。

  随着时代的变迁,明朝时期的建筑已留存不多,但鲁屯的巷道仍然延续着军屯时期的布局,走进古镇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的巷道错综复杂,据说是为了应付战事时,让士兵们快速反应,形成易守难攻的局面,古镇里充斥着大大小小这样的巷道。

  “这些巷道都没有变过,都是这些路,都是这种路形,仅仅只是铺了这些石板路。”鲁屯古镇居民夏启刚说。

  因军队驻扎人员大多为中原人士,经过逐年的演变,在鲁屯民宅上还依稀可以看出江南民居的影子,没有青砖,人们就用当地特有的石头砌墙,青瓦盖顶。


巷道

  鲁屯“军屯文化”值得一提的当属鲁屯围鼓舞,它是明代军屯生活的真实写照,最初仅在军队中使用,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一种表演形式。至今鲁屯依然保留着表演围鼓舞的习俗,鲁屯镇鲁屯社区村民冉龙才就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围鼓舞代表性传承人,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重点了解围鼓舞的文化内涵。

  记者:冉师傅,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军屯围鼓舞的由来吗?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围鼓舞代表性传承人 冉龙才:由来就是在明朝军队里产生,闲时用于取乐、驱邪,平时豺狼虎豹经常来干扰军队,就用围鼓敲响来赶走它们,战时就用于进军击鼓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之后军队围鼓就流传于民间,经过民间艺人指点,形成了围鼓舞。

  围鼓、围鼓,就是围着鼓点来表演,用大鼓来指挥,气势节奏都很好,打起来有种精神感,粗狂豪迈的感觉,在明朝时期有战事时,冲锋陷阵的时候用鼓点来指挥,进军时要用快长锤(快节奏),收兵的时候用慢长锤(慢节奏)。军队中围鼓乐器有大鼓、大锣、马锣、大钹,它是配套的,这是小鼓,这五样都是军队中产生的,后来产生了蝴蝶(一种乐器),形成了围鼓舞。

  围鼓舞已渗入到古镇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还影响着现在人们的生活,凡红白喜事、祝寿、庙会、祈福、庆功、纳财都经常演出。

  军屯制把江南较为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思想观念带到了鲁屯,那时的鲁屯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商贸发达,四川和云南等都有商人云集于此。因此,明清时期的鲁屯,曾一度是兴义和安龙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来源:义龙新区新闻中心)

推荐阅读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2020-10-29
黔西南日报   2020-10-30
黔西南人才市场  2020-11-03
中共安龙县委组织部  2020-10-28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2020-11-22
兴义市人民政府网  2020-11-23
义龙新区新闻中心  2020-11-05
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贵州有限公司 中铁一局盘兴铁路项目部  2020-10-31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2020-11-14
廉洁黔西南  20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