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库|教育|房产|旅游|公告|汽车|财经|健康
你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贞丰

立足实际抗大旱 痛思旱情谋发展

    亮点黔西南讯 此次罕见大旱,是贵州自1951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同期旱灾影响面、受灾程度、灾害损失最大的一年。主要表现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墒情差、饮水困难程度重等特点,出现了作物干枯、河道断流、人畜饮水困难等现象,是水文干旱、气象干旱、农业干旱的集中表现,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就不言而喻。此次罕见大旱,在给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带来严重困扰、给经济社会造成严重损失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此次旱灾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又该如何去解决此类问题呢?

    思考一,保护生态环境,走“实行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治本之路

    灾情的加剧,给我们敲响了红色警钟,警示我们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节约用水、保护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回望两次发生的大旱灾,都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环境专家、贵州省环保厅自然生态处副处长刘春认为:“此次我们遭遇的大旱,表面上看是一场天灾,实际上是大自然向我们发出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警示。”我们应该从正在遭遇的旱灾中反思关于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关系的问题。

    长期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类在不断向大自然索取,过度地、破坏性地开发和利用大自然,而没有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如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使全球气候发生改变;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气候失调、水土流失、风沙肆虐;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地表水枯竭,进而影响其气候调节功能等。贵州省石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低,石漠化地质结构最大的缺点就是自然蓄水功能差,不耐旱。温家宝一再强调:“我们不但要战胜眼前的旱灾,还要着眼长远采取治本之策,这件事从现在就要抓起。”要走“实行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治本之路。

    思考二,抛弃“人定胜天”旧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

    “人定胜天”表现出的是一种极度自信,这种自信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催人奋发的积极作用,但往往其也会让人们失去理智,盲目的过度开发利用资源,破坏地球环境,最终影响了正常的气候系统,从而造成降水干旱异常现象。2011年6月6日,望谟县再次发生特大洪灾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例子。我们应该抛弃“人定胜天”旧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做到顺应自然,与自然相依,于己于天,利益共存,方能长久。

    温家宝指出:“我们要把贵州的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纳入西部大开发总体战略来考虑。要围绕“水”字做文章,大中小水库统筹考虑,水库、塘坝、水窖相互补充。做到有水存得住,没雨用得上。要把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结合起来,三位一体,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投入,尽快实施。力争苦干几年,从根本上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思考三,“防洪”与“抗旱”两思想齐头并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过去我们只知道西部雨量偏少、常年干旱,特别是西北地区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我国南方各地在过去的水利建设中考虑的是防汛抗洪,建设重点以堤防等防汛设施为主,而在节水灌溉和抗旱工程建设、抗旱经验和心里准备上都略显不足,一旦遭遇干旱袭击,往往陷于被动,造成损失严重。

    在水利建设实践中,我们需要始终坚持防洪与抗旱并举的治水思想,因地制宜地采取工作措施,做到防汛抗旱两手抓,水利工程全面建,有备无患,水旱无忧,让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抗旱和防洪双重功效。

    总之,在人类科学技术还不能控制自然灾害的现代社会,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既要搞好防洪工程建设,也要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既要规避洪水带来的风险,也要防止干旱造成的损失,做到科学实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水利工程切实发挥避灾、减灾的作用。

思考四,防治“水利瘸腿”病,加强水利建设

    2010年9月19日,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黎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不缺水的贵州,缺的其实是留得住水的工程。”贵州全省1896座水库中,没有一座大型水库,中型水库仅34座,平均3个县(市)拥有一座。全省水利工程供水量仅92亿立方米,人均供水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贵州省水利建设历史欠账太多,工程性缺水的矛盾突出,年缺水达50亿立方米,1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急待解决,农村人均保灌面积仅0.34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不能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水土流失面积达41.5%,石漠化面积达20%。

    2010年4月4日晚,温家宝在听取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汇报后,对水利建设提出四项要求:一是抓紧编制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二是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是加强田间节水工程建设,四是抓好因灾受损水利设施修复。

     今年,国务院批准实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其中,2011年至2020年,水利建设大中小微并举,投资954亿元,重点建设521处骨干水源工程,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保障城乡安全饮水。

    思考五,因地制宜,做好长期发展规划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这是历史永恒不变的生存规律。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为改变部分植物的种植方式和时令,调整了作物四季固有的生长规律。由于处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村群众文化水平偏低,技术跟不上,从而导致农业发展落后,加上个人的观念守旧,部分群众依旧处在贫困边沿等限制性条件下。那么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生产呢?如何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技术本领呢?

     贵州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要顺应气候变化趋势,针对降水量逐年减少的状况,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科学规划产业结构,增强抵御天灾的能力,连片、成带发展耐旱特色作物,大力推进单个品种上规模、上水平,发展节水农业。

     要积极寻找新的水源,一方面做好人工增雨准备工作,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另一方面立足贵州地下水较为丰富的客观实际,积极争取上级国土、水利部门的支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努力寻找暗河、暗库、溶洞等地下水源,科学合理有序找水打井,以缓解当前人畜饮水困难。要牢固树立科学节约用水的理念,科学调配现有水源,加强用水调度和管理。

    思考六,组织到位,加强宣传工作

    加强领导,扩大宣传,全力开展抗旱减灾工作。各级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当前灾情的严重性,牢固树立抗大旱、防大灾、抗长旱的思想,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抗旱领导责任制,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及早做好抗旱的各项准备。要落实好责任制。实行州级干部包县、县级干部包乡、乡科级干部包村、一般干部包组、村组干部包户的包保责任制,奋力夺取抗旱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

    在加强雨水情、旱情的监测分析和会商研判的同时,要大力宣传各地抗击干旱、加强田间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引导灾区干部和群众科学抗旱,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和力量,全力开展抗旱减灾工作。

 

                               (姜仕贵  何清明   报道)

 

了解黔西南更多资讯,尽在亮点黔西南网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阅读。
亮点黔西南欢迎投稿,新闻邮箱:ldqxnw@163.com 有奖报料电话:0859 -3224873
 网友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姓名: (文明上网,从理性发言)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

亮点黔西南 版权所有 Ldqx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9-3224873 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