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黔西南讯 今年6月以来,沙坪乡境内干旱无雨,群众及农作物受灾严重,沙坪乡党委、政府以“便民利民”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抗旱救灾,针对弱势群体,采取“一对多”帮扶形式,确保鳏寡孤独及留守老幼有水喝、有粮吃,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个要求,“一对多”帮扶底子清楚。自2009年百年大旱以来,沙坪乡境内农业严重减产,劳动力大量外流,为确保抗旱救灾工作不漏一人一畜,让人人有水喝、有粮吃,沙坪乡组织党员干部成立14个调查组,由各分管领导任组长,重点针对鳏寡孤独、留守老幼等特殊群众缺水、缺粮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调查范围覆盖了全乡81个组。乡党委提出四个要求,确保“一对多”底子清楚。一是要求走入农户家中。要求排查组人员必须走进群众家中,亲自揭开水缸、米缸。不能走形式,讲过场,用电话做调查,坐在家中等汇报。由于白天群众大都到田间劳动,入户排查只能在晚间进行,乡14个调查组在挂点领导的带领下,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不分昼夜,跋山涉水,全部走进农户家中做调查,并要求农户在调查笔录上签字认定。二是要求不漏一人一畜。沙坪乡群众居住分散,乡党委、政府发出群众生命大于一切的号召,要求排查组人员不能因路途遥远或山高坡陡而放弃调查,要走遍自己所负责的辖区,确保不漏一家一户、一人一畜,重点针对留守老人和小孩进行清理,确保不将一人一畜置于救助边沿。乡党委书记黄洪伟亲自带队,深夜爬上位于顶烘村最高山上的寨子,与农户交流。三是要求分类造册,牢记心中。要求党员干部对排查出的灾情进行分类登记,对缺粮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上和六个月以上进行分类整理,鳏寡孤独和留守老幼单独造册,要求挂点干部对灾情牢记于心,尤其是特殊群体的受灾情况必须做到烂熟于心,乡党委、政府随时抽查核对,全乡干部职工随时牢记灾情,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四是要求报送及时、准确。乡至上而下成立报送网络,各村支书、主任担任灾情统计员,各驻村干部担任村级灾情报送信息员,每周两次向乡党委报送灾情,以便乡党委及时掌握灾情变数,做好统筹安排。截止目前,沙坪乡党委共走访排查弱势群体261人次,出动车辆60余次,送水送粮120余次。
四项措施,“一对多”帮扶落到实处。为防止有干部钻空子、走过场,沙坪乡党委、政府采取思想措施,确保“一对多”帮扶落到实处。一是“一对多”帮,责任明确。由于乡弱势群体基数大,乡党委从党员、干部中抽调思想积极,集体观念强的党员对全乡135名留守老幼、残疾人、五保户、孤儿等进行定点帮扶,指定一名党员帮扶一至3名弱势群体,并将帮扶对象进行公示,以便督查。同时,乡党委、政府对帮扶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必须确保帮扶对象有水喝、有粮吃,绝不能出现一例因缺水而外流或死亡现象。二是一周两次,定期走访。在帮扶时间上,沙坪乡党委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帮扶干部每周至少两次走进对象家中进行调研,确保及时掌握灾情变化,不让群众因灾受苦。调研情况和次数以群众签字为准。三是以己及人,及时救助义不容辞。在帮扶过程中,沙坪乡党员干部推己及人,视群众吃饭、饮水问题为第一要务,在帮扶过程中,沙坪乡党员、干部切实做到了到米缸无粮,粮食就送到家中,看到水缸无水,水就提到家里。看到群众受灾的境况,许多干部自发捐款,坚定群众信心,助群众度过旱灾,四是24小时开机,群众有难随时找。为能让帮扶对象有困难就找到自己,沙坪乡党员干部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对象家的墙上,24小时开机待命,随时最好帮扶准备,乡党委政府要求干部职工到旱灾结束前要发扬“5+2”、“白+黑”的干劲,不能随便脱岗,随时做好抗旱救灾准备。
四管齐下,确保“一对多”帮扶取得实效。为加强对“一对多”帮扶机制的监督,沙坪乡四管齐下,一是督查组不定期抽查。由乡纪委书记任组织长,不定期进村对干部帮扶情况做走访,对帮扶情况落实不到位的,是其情况作处罚金、警告、记过和待岗处理。二是回访、帮扶做好记录。要求党员在调研和帮扶时,随身携带帮扶记录表,请群众核定、认可、签字,无群众签字的视为走访不到位或帮扶工作得不到群众认可。三是帮扶情况及时公示。为加强社会监督力度,防止干部造假、走过场,沙坪乡每半月对干部“一对多”帮扶情况面向社会进行公示,以便接受群众监督。四是“月评析”群众打分。在“一对多”帮扶过程中,沙坪乡注重以群众的联系,将干部“一对多”帮扶情况交给群众监督,督促干部亲近群众,走进群众,真心实意帮群众做事。
沙坪乡“一对多”帮扶机制不仅保证了旱灾中弱势群体的饮水难、吃粮难问题,更使得干群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为止,沙坪乡干群团结一心,对夺取抗旱胜利充满信心。全乡社会稳定,无一人因缺水而死亡或外流。
(潘忠娥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