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黔西南讯 近年来,黔西南州贞丰县以“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身心健康,以创造性地提出“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的“四在学校”模式,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并被列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写入《中共贵州省委贯彻落实党的十八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也得到了国家关工委的认可。已定于本月9月23日在贞丰县召开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四在学校•幸福学校”活动推进大会进行推广示范。
党政主导强保障。县委、县政府把“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推进全县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抓手,列为政府工作的“十大民生实事”。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四大家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贞丰县深入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为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并将实施“四在学校•幸福校园”的战略决策提交县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议审议通过,成为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党员干部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带领农村群众致富,实现同步小康的中心工作;二是实施专门预算,加大经费投入。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四在学校•幸福校园”工作,逐年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投入,仅2014年就已划拨资金1000余万元。足额划拨农村中小学校学生营养餐和寄宿生生活补助等专项经费,同时明确将全县每年压缩的“三公”经费全部投入此项工作中。此外还根据工作需要,为县、乡、村三级关工委开展此项工作给予经费保障;三是强化人力支持,每年在师资力量的调配上,优先保障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师资需求,采取城乡交流支教、聘请“五老”人员、专项招考聘用等方式,多渠道充实“四在学校•幸福校园”师资队伍力量。
部门联席强引领。在“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中,县关工委、县教育局、县文明办、县妇联四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为留守儿童成长成才贡献力量,为全县上下作出了表率,得到了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泛赞誉。一是县关工委通过申请“春苗营养厨房”项目资金80余万元,为全县14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兴建了营养食堂,同时组织村“五老”人员发挥“余热”,为本村留守儿童进行监护,组成宣讲小组经常到学校与留守寄宿生拉家常、谈个人经历、话家乡变化,当好代理家长,让他们时刻感受到亲人就在身边,消除孤独感。二是县教育局结合课堂教学改革,针对留守儿童内心自闭自卑的特点,因材施教,把课堂搬到课外,走进田间地头,让孩子们在感知自然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学习的快乐,同时利用寄宿生集中生活的特点,从培养孩子的养成教育上着手,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开展集体竞赛活动,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和荣誉感,增强求知欲。三是县文明办通过争取乡村少年文化宫建设,开展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整治等载体,为寄宿生提供多彩、健康的学习环境。四是县妇联整合资金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亲情聊天室,并依托社区“妇女之家”,动员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恒爱行动”、“学生放假、社区开学”、“牵手快乐童年•争当爰心妈妈”等活动,真正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为他们织毛衣过冬、开展谈心交心,使他们“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真正感受母爱的关怀。
多方联动聚合力。这艾小学试点的成功和“四部门” 的典型引领,激发了全县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参与“四在学校•幸福校园”创建的热情。一是宣传系统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站、微信媒体平台实时宣传“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推进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认真挖掘典型,制作农村寄宿制学校“四在学校•幸福校园”专题片,展示该活动从探索、推广、巩固、提升并取得效果的过程在全县上下营造良好氛围。二是县财政、发改等部门整合项目资金,重点向农村寄宿制学校倾斜,极大地改善了这些学校的硬件设施,在全县各试点学校建起了塑胶运动场、“班班通”工程、食堂、学生宿舍楼配套设施、文化墙、浴室、留守儿童之家等项目达30余个。三是文化教育部门突出自身优势,组织县内文艺创作爱好者、村民族文化传承人积极参与,把地方优秀民族文化、民情风情、民族文艺、民族体育等活动送进学校,打造独具地方民族元素的校园文化,提升留守寄宿生的认同感。四是群团和社会爱心组织积极参与,县红十字会利用暑期“亲情之旅•让爱团聚”公益活动,农村留守儿童前往广东探望打工的父母;共青团成立“爱心贞丰QQ群”、“爱心公益之家”等志愿者协会和组织,定期向留守儿童开展节日慰问、亲情陪护和心理辅导;贵州大学驻鲁容乡同步小康工作队组织本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开展“手拉手”变形记活动,让留守儿童走进城市生活,体验城市发展;沙坪镇烂泥沟锦丰公司通过“四方共创”平台,开展公司员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真正形成了全社会联动、合力共创幸福校园的良好的格局。
健全机制促长效。围绕“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目标,完善了寄宿生吃、住、学、乐的保障机制,促进学生们幸福成长常态化、长效化。一是吃在学校解食忧,县教育局与各中小学校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状,学校大宗原材料采购严格执行统招、统购、统配、统送,加强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合理搭配膳食,坚持菜谱周公示制度,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食堂管理工作制度,让他们吃得放心。二是住在学校受关爱,开展“亲情工程”、心理咨询、“三优先”、“五必访”活动和因人施策的安全保卫及陪护,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开通了“亲情视频”、“亲情电话”,使留守儿童能与千里之外的家长、亲人“面对面”沟通。组织村“五老”、联合班主任定期与学生谈心,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友、身体、情绪等方面的情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逐步养成做人、求知、生活、劳动、健体、审美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对留守儿童优先实行最低生活保障、优先接受社会资助、优先获得结对关爱“三优先”。做到情绪不好必访、身体不好必访、成绩不好必访、迟到早退旷课必访、同学间争吵必访的“五必访”。坚持24小时安保巡查和经常性陪护,让他们住得安心。三是学在学校长知识,坚持开展“四点半”工程,放学后的一个小时开展“四点半”活动,为寄宿学生“开小灶”,帮助他们温习巩固提高课堂知识,充分利用乡村少年宫内的电视机、图书、文体器材等学习资源,让留守儿童学习渠道畅通,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学习,拓展他们的学习视野,发掘学习潜能,让他们学在学校长知识。四是乐在学校感幸福,结合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安排村“五老”同志与学校老师组织了丰富的课外兴趣小组(朗诵组、网绳组、合唱组、书画组等),组织参加课外文娱、体育、书画、演讲等活动。学校结合“六•一”儿童节、中秋、国庆等传统节庆日举办“集体生日晚会”, 邀请寄宿学生们的监护人参加过集体生日,让他们感受到“家”的关爱,弥补了亲情的缺失,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让他们乐得开心。(贞丰县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