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背后
--贞丰小屯镇残疾人时锦华养鸡的苦与乐
图为贞丰永和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时锦华。
平常,笔者经常在贞丰县残联的“积德榜”里看到那个既熟悉又醒目的名字——时锦华和他的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了探个究竟,11月22日,带着获取的信息,笔者驱车来到小屯镇集贤村黄桶寨组,半小时的颠簸后,目的地到了,停下车来,我小心翼翼地关上车门,不想打扰这本来就宁静的乡间美景,一个人静静地欣赏那徜徉在山坳里的养殖场,让人不敢相信的是,那点缀在山间错落有致的四排整齐的蓝瓦白墙楼房就是永和科技养殖场。
一番沉醉后,我拨通了公司总经理时锦华的电话,只见一个四十开外的中年人步履蹒跚地从办公室走了过来,走路的样子显得有些吃力,脸色略带鹅黄,我大步流星地走了过去,得知他就是我要了解的时总经理后,便迅速进了他的办公室。我说明了来意,时总便漫谈起走过来的这二十余来年的艰辛,我深深地为他坚强不屈所感动。
据介绍,时总于1969年1月出生在贞丰县小屯乡一个极为贫困的农民家庭,四岁那年因患小儿麻痹症左脚致残,身患残疾的他饱偿了七十年代饥寒交迫的种种困绕,可他在残酷的命运面前,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灾难和困难作斗争,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和折磨,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为了让生活过得更精神,他发奋力强,在与命运抗争中演绎着一幕幕惊人的戏。
辗转多方不言败
由于当时农村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及受家庭经济困难的制约,他的同龄极大部分连小学都没念完就回家务农了。贫困的家庭为了给他的“弥补”,省吃俭用地供他入学。1988年7月,高中毕业后,因家庭困难没能继续深造的他就成了村里的“才子”,深受村里群众的青睐,学校领导“三顾茅芦”到他家里做工作请他到学校代课。他想:一个人呆在家里又不能做点粗活,况且自己也步入桃李年华,找点事做一方面以免闲着,另一方面也好讨“好老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到黄桶寨民办小学当起了代课教师,当时该校有教师5人,学生180人左右,他到学校后,就主动挑起了重担,主要任五、六年级语文、数学等学科。就这样,十余年来,他饱偿了教学的苦与乐,也悟出了许多教书育人的道理,三尺讲台试他干起来越来越有劲。1992年,时逢贞丰民办教师整顿,县教育局、小屯乡教育组领导深入他的课堂听了几堂课,他的精彩讲解、课时安排、板书设计等方面都被听课的教师连连称赞。他任教期间,每年的学年统测,所任学科在木桑片区都是前三名,深得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1989年、1990年参加兴仁县民办教师进修班考试,他的考试成绩都在分数线以上,可是都被“不是1986年前在册教师”未能进入教师进修班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一心潜入教学工作的这几年里,萧洒的教态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在村里越播越远,传闻被临村的一位“窈窕淑女”相中,1992年,他结婚了。有了家庭的他要挑起家庭重任,只凭那65元的工资收入再节约也是难上加难了。
可在他心里,成为一名正式教师的火焰还没熄灭,仍坚持在教学这条路上走完“最后一公里”。 2000年,贞丰县“最后一批民办教师转正”,当时已有三个孩子的他又一次因“国策不过关”和“不是1986年前在册教师”这两项而弄得没赶上末班车。一向不服输的他眼看这条路实在走不通,动摇了教书育人的念头。“那时我不得不放弃那份让我越干越想干的职业。”时锦华有些惋惜地说。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2000年4月,忍着不愿离开他的那些小学生们的泪眼,收适行囊赴广东去了。经一周四处寻找,终于在平山“富达尔”养殖场找了一份适宜的工作。进厂后,通过辛苦努力,月工资在600——700元之间,与他在民办学校任教相比,当然是一份收入可观的职业。可好景不长,那里炎热的天气造成了他身体的不适,在那里呆上十多天后,身上长满了“痱子”。对于干一行爱一行的他为了保护身体,又不得不放弃这份“高薪”职业,2001年回家过春节后就没返回广东了。
为难之处遇贵人,正在一筹莫展的时锦华,遇上了回家过春节的在黔西南州司法局工作的家乡人向国义,在他的帮助下,2002年,时锦华夫妇到了兴义心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找到了新的工作。进入公司后,凭着他的敬业精神,半年不到就提升为公司质量检查员(OA),月工资达1600——1800元,这份不菲的收入加上老总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当时也准备安心在那里从业一生了。可“月有阴晴圆缺,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国庆回家,久别的孩子遇上母亲的那股劲让人难以描述,就因他的三个孩子见他们回家后,纠缠着母亲喋喋不休,惹怒了他那本身就性格暴躁的妻子。这时,妻子动手打起了孩子。看不下去的时锦华说了妻子几句,可他妻子哪能听进那是善意的劝告啊?老是认为他在袒护孩子,于是妻子想不通于次日服毒身亡。这对正在步入阳光大道的时锦华来说,真如晴天霹雳,这场灾难给他的人生再一次带来了重大的抉择。
他深知,失去母亲的孩子更需要倍加照顾,在一番左思右想后,又一次放弃那份从心底里不意放弃的职业。在这一紧要关头,他没犹豫,决定放下包袱,重振旗鼓,他想:一边要照顾好家庭,一边要让这个家庭能撑起来,做不起重活就得想点“寡办法”。遂用仅有的积蓄买来一辆旧三轮车搞 “营运”。说起容易做时难,本来就腿脚不灵便,做这份苦差事容易吗?可坚强的他还是坚持把这份苦活干了一年左右。这一年里,为了给孩子们一份舒适的生活,无论是日晒,还是雨淋,他都没有停下来,也没当着孩子们叫过一声“累”。可这一年下来,让他又一次体会了“囊中羞涩”的含义。
2006年2月,在他的心里萌生了创业的念头。便找来了侄子时付州、时黔等共同商议在贞丰沙子坡发展养鸡的想法,没想到这一主意便很快被众侄子们采纳了。经过求亲靠友和银行贷款,一个多月来,他们筹到了30万元基金在贞丰沙子坡已废弃的冶炼厂里办起了“贞丰县永和畜牧科技发展中心”,从广西进来20000余只商品鸡苗喂养,以卖成品肉鸡为主。短短半年来,效益还真不错,第一批鸡出栏就赚了近10万元钱。
麻绳尽往细处断
正在享受第一次创业成功喜悦的他又偏遭不测,2006年7暑假,第二个女孩在老家附近的后海子洗澡不幸溺水身亡,接到这可怕的消息,他鼓足勇气到家里为孩子料理了后事,并花了一个星期在家安慰母亲后赴养殖场看管。刚过一个月,母亲去逝的噩耗又如雷贯耳般传来,这真叫他欲哭无泪。回忆到这里,他有些说不下去了,哽咽着说:“那时,我真是连死的心都有了,到底哪里得罪了上帝啊?”安葬母亲后,他还是凭着那颗坚强的心回养殖场重振旗鼓地带孝工作。哪料到“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12月,鸡舍里的20000余只鸡全部发病,经有关部门检查,疑是“禽流感”,必须及时捕杀处理。面临如此“横祸”,时锦华说:“当时我心都快爆了,哪里能受得了啊?”痛定思痛后,一向明白事理的时锦华,服从了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决定,同意将那批快要出栏的鸡进行了处理。
事后,细心的时锦华做出了深入的分析,他说:“由于我们疏于管理,要求工人每3天要对鸡舍及周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可由于我们不深入,他们(工人)可能一个月也没消一次毒。还有就是疫苗,由于我们对要注射的疫苗没认真检查,事后查看,才知道注射的疫苗全是过期的啊!”这一惨痛的教训,时总真是回忆得历历在目,他说:“结束后,我们仅剩下1.3万元活动资金和一辆价值4万多元的货车,又回到了原始社会了。”按时总的话说,哪里跌倒哪里,他们按畜牧和卫生部门的指导,对场地进行了彻底的消毒、净化,经畜牧局检查合格后,又托亲朋好友到银行贷款“重操旧业”。
他会振作精神,通过不断派人到外地“取经”和加大管理力度,直到2010年1月,发展前景一路走好,每年都能赚到10多万元。“有人发财,有人眼红,”本来就闲置的冶炼厂,老板一下子就要将租金从2万调至4万元每年,而且将在以后每年按10%的比例上调租金,这给他们的继续发展无疑又是一种冲击,为了避开这种昂贵的租金,他们求助了本来就很关注其发展的贞丰县人民政府,时任分管县长毛仕诚带着他们在贞丰的龙场、珉谷大碑等地选了10多个地盘,可都因水、电、路等因素困扰无功而返。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急中生智的时锦华想到了回乡发展,于是决定用自己的耕地、良田与邻居调换荒山的形式到久别的家乡继续发展。
2010年2月,他回到家里,找来了村、组领导共议用自己的田、土与村民换荒山,带动附近的村民,特别是残疾人一起致富,把养殖场搬“回家”的想法。经过十多天的努力,村民们都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 “贞丰县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下黄桶寨组安了家。两个月来,在那里建起了两栋鸡舍,购来孵化机2台和完善了水、电、路等设施,当时共投资了50余万元。凭着近十年的养殖经验,时锦华想到了新的路子,他说:“我们以前从广西进来的鸡苗,由于气候的不适,小鸡容易患上呼吸道方面的疾病,于是我们决定在这里发展鸡苗,贞丰的市场还很大。”就这样,他们从广西引进了“铁脚麻父母代”雌鸡4000只,从本地购置了一批雄鸡进行杂交,别看这小小的一试,还真凑了效,时锦华笑滋滋地说:“这种杂交鸡”不但“长相”好看,而且适应性很强,抗病能力也很强。第一批孵出的40多万只鸡苗,就在当地市场走热了,消息传开后,深受安顺、贵阳、六盘水等地的客商的青睐。这几年来,他的养殖场在“滚雪球”式的发展壮大,现已累计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在当地政府、畜牧局及各级残联的帮助下,他的“铁脚麻”种鸡产量和效益逐年递增,已进入了黔西南州唯一一家大型种鸡场。(图/文:陶汝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