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四能”干部王文柱
亮点黔西南讯 “基层干部就是要‘能吃苦、能协调、能忍耐、能奉献’”,这是义龙新区木咱镇鲁贡村支部书记王文柱的心声,也是他的座右铭,更是他半生村干部工作的经验总结。
年届60的王文柱,是鲁贡村村民的贴心人、好干部。1983年开始担任村干部的王支书,面对家乡葱茏的大山,有感慨,也有自豪。在他心里,村干部其实就是“奉献”的代名词,30年的基层工作,他有过无奈,有过痛苦,但他始终无怨无悔地扎根山乡,几十年如一日,在穷乡僻壤的大山深处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带领群众摘穷帽、奔富路,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赞歌。
王支书始终认为,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工作,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新时期的基层干部,最关键的任务是要发展地方经济,只有经济上去了,实力增强了,村民富裕了,党支部说话才有分量,办事才有根基。为了找准促农增收的路子,他充分发动党员群众依据村情、民情,讨论分析全村经济发展的形势,为村里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通过认真分析、广泛的征求群众意见,他决定带领全村群众走植树造林的路子。1991年到1992年两年间,他发动全村群众共植树造林1530多亩。20年过去了,当年种植的冲天柏已经蔚然成林,据有林业部门估算,整个林场价值超过两千万。这既是村集体的财富,也是国家的财富,王支书用他的辛劳,为后人留下的不仅仅只是实实在在物质财富,这种战天斗地的无谓精神,更是后辈无价的精神财富。有了植树造林的成功经验,他和村民们又发现,全村的部分山石地貌还非常适合金银花的种植。于是,从2003年起,他带领全村群众,种植了500余亩金银花。在该村,单就金银花种植这一项,年收入多的超3万元,少的也不下1万,全村人民得了实惠。多种经营才能更好地促农增收,他通过多方努力,在村里建成了一个养鸭场,年出栏25000余只;在适宜地域种植经果林200余亩。按他的设想,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咬定青山不放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村干部不能光练嘴皮子,要让群众信任你,就得实干”,这是王文柱任职以来对班子成员说过最多的一句话,他也是这样去践行的。面对一个400余人、上百户人口的边远村寨,要想后发赶超,就必须立足实干、苦干。鲁贡村是一个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行路难、灌溉难、吃水难等“多难”问题突出的村寨,各种矛盾交错并存。作为村支部书记的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他带领支部一班人东家进西家出,把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同时,想方设法跑项目,千方百计筹资金。
围绕群众“行路难”的问题,王支书带领群众投工投劳,奋战千日,硬是在乱石岗中开出一条近3公里的通村公路,使村民从此告别人背马驼的历;围绕农田“灌溉难”的问题,他在积极争取县水利局项目支持的基础上,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奋战2个月,投工近5000个,挖出了一条长1312米的排洪渠,既排除了雨季洪水的威胁,又解决了下游农田供水、灌溉问题;围绕农村孩子“上学难”问题,1996年,王支书不辞辛劳,杵着拐杖,跋涉泥泞山路,多次跑县扶贫办,争取资金4.5万元,在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建起了一栋一楼一底6个教室的教学楼,孩子们从此不再打着火把到四公里外的中心小学读书。2006年,争取县卫生局支持,购置了一套校园广播设备,从此,小山村里便有了悠扬的歌声飘荡;围绕“用电难”问题, 1993年,老支书于借全镇农网改造良机,在道路不通的情况下,每天组织30—40人,从几公里外把70根电线杆搬运到村里,在他的努力下,鲁贡村终于破天荒通上了电,实现了一个大跨越。没有他的“能吃苦、能忍耐”,这一切是不可能实现的。
2010年,黔西南州遭遇百年难遇的旱灾,鲁贡村三组138人、98头大牲畜面临饮水困难,取水点在一公里外二组的一个60米的深洞中,王书记没有犹豫,立即组织村中壮年男子下洞取水,明确专人负责运送。三组有8位老人和6个儿童留守在家,老书记当机立断,安排人员每天定时给他们送水,时间长达一个月。
鲁贡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村,部分群众思想还很保守,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很大。面对困难,王支书没有选择逃避,他不厌其烦地反复给村民宣传当的政策,对比实行计划生育的好处。由于道理讲得深、讲得透,这方面的工作后来竟没有遇到多大阻力,这在一个相对落后的边远村寨还是不多见的。在采访中,每每看到他那自信的目光,我就肃然起敬,我总认为,他以他勤政为民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倾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带领着村民向美好的明天大步迈进。不失一个共产党员和农村干部的本质,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贡村辉煌的明天,更看到了新时代中国农村的新希望!
为把鲁贡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王书记十分重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他有计划地对村民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国家、爱集体”的“四爱”教育,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稳定民心,让村民自觉自愿立足本土,全身心投入家乡建设。在思想教育中,他还注意发挥党员的骨干、桥梁作用,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王书记动员群众,取消村里一些封建落后的迷信陋习,将先进的文化生活方式带入农村,利用节日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宣传党的大政方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日常工作中,他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思路,总是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如果没有他的“能协调”“能奉献”,这个穷乡僻壤又会是一个什么境况呢?
王书记真诚对待每一个反映问题的村民,面对矛盾不回避,总是公平、公正地提出自己观点和意见,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他经常深入百姓家中了解情况,对村中困难户、孤寡老人进行走访。遇到雨雪天气,他和其他村干部挨家挨户到困难家庭查看,确保困难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和要求,不论事情大小,只要政策允许,他都尽心尽责地去解决,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一户困难家庭。
秋去冬来,春华秋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鲁贡村村民再也不会踏着泥泞出门了,他们永远告别了黑暗,迎接他们的,不仅仅是乡村夜晚的万家灯火,更是小康路上的甜蜜生活。相信只要有王书记这样的“四能”干部在,鲁贡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